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现状与对策
2020-02-25
(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走向趣味横生的导引,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活教”,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却不容乐观,难免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整节课的“你真棒”的热闹吹捧,要么是不直面学生错误,草率了之。笔者结合长期的专题案例实证研究,理性剖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现状,并以具体的案例阐述实施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的现状
笔者对20 位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师进行课堂随堂听课,得出这样的一组数据:45%的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语言的简单评价,诸如“好”“对”“是”等;15%的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评价,学生回答完就请坐下,答错就另请学生回答;20%的教师能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诸如“你真会思考”“真不错”“你真棒”等;15%的教师会让全班学生用掌声表扬;10%的教师会用肢体语言进行课堂评价,诸如用大拇指点赞等;只有5%的教师,能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评价。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评价方式单调
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大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口头语言,有的教师评价语言单调而缺乏感情,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神情目光等其他方式的,少之又少。如果教师总是使用形式单一的评价语言,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发言的兴趣减少,往往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懒于思考,习惯等待教师的正确答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常常游离到课堂之外,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二)课堂评价主体单一
从课堂观察发现,大多数数学课堂的教师评价,基本上只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没有把评价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学生没有自评、互评的机会,仅仅是被评判的客体。
(三)课堂评价内容单薄
很多数学课堂的教师评价,从表面上看充满激情,诸如“答对了,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把掌声送给他”等等,若偶尔用此评价尚好,但不能整节课只有这些语言。这种没有具体内容和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麻木,甚至不解,究竟“棒”“厉害”“聪明”在哪里?缺乏内涵的口头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树立一种敷衍、走过场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课堂不正视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另请他人,直至回答正确。这种一味表扬的评价,不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而且不能让大多数学生触及并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的对策
作为数学教师,要关注如何挖掘自身的教学艺术,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把最本质最核心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致力于让课堂教学评价“有声”“有形”“有趣”“有味”且“有韵”。
(一)评价形式多样,注重情感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行为被及时认可,则会产生心理满足,有利于激发其向更深层次进取。同样“答对了”三个字,可能说得空洞乏味,也可能加上肢体语言,而说得妙趣横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赞许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不但要充满真诚的激情,而且要形式多样,既有口头语言,还要有肢体、表情等评价语言,相互转换与配合。[1]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课堂上有做实验的环节,大多学生汇报:“用圆锥形容器装沙子,往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倒,倒3 次将圆柱体容器倒满。”有位学生却说道:“如果用这个圆锥往圆柱容器里先倒一杯水,再倒两次,会一样装满这个圆柱吗?”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故意睁大眼睛,环视教室里的学生一圈。接着用“装傻”的表情,一边反问一边评价学生:“你的想法很独特!”又用质疑的眼神追问全班学生:“大家觉得他这样倒,怎么样?”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充分思考与争论后,学生在实验中得出这是错误的方法。最后,教师走到这位学生面前,摸着学生的头,微笑地说:“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一次探究的机会。虽然是错的,却激发大家更深刻的数学思考。”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没有进行简单的“是非”评价,而是利用多种评价方法,既有口头评价,又有肢体语言评价;既有即时性评价,又有延迟性评价。在和谐愉悦又充满深度思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二)评价主体多元,注重因材而异
课堂评价不只是教师的单向评判,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认可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而异地实施评价。改变只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转而关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转换与协调。
一是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课堂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急着介入,而是给学生再审视、再观察、再思考的机会,并能自主评价出错的原因,从而通过自我反思,找到正确的思路。这种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在课堂总结处,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诸如“这节课中,你的表现怎么样?”“还有哪些内容存在疑惑?”等,有效促使学生反思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并尝试自我总结性记忆,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
二是组织同伴间互评。学生互评是让同伴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可启发学习同伴,针对他人的观点发表看法,可以是补充,也可以是赞同,还可以是否定,并能陈述出评价的理由。同伴互评让学习同伴之间产生观点交锋、思维碰撞,从而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每次让学生到黑板板演之后,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上台点评等。这种同伴间相互评价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评价内容多维,注重恰当准确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作答的具体内容,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当学生出错时,要具体指出错误之处;当学生观点精彩时,要具体指出哪里出彩,从过去关注终结性的评价,走向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彰显多维性,不但评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表现,更要针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进行具有激发性、导引性的评价。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能被2、3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2 和5 的倍数,“2 的倍数:2、4、6、8、10、12、14、16、18……”和“5的倍数:5、10、15、20、25、30……”。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发现能被2 整除的数都是偶数;能被5 整除的数中,不但有奇数,而且也有偶数”。[2]教师巧妙地评价:“你第一个举手回答,给你点赞!”环视学生后,微笑着对这位学生继续点评:“你是从这两组数据奇、偶数的特点谈起,但还是没有把2 和5 的倍数特点说透。大家能不能再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2 和5 的倍数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没有触及数学本质时,教师并没有“视而不见”,直接另请他人,而是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导引学生继续往数学本质处作深度思考。
一言以蔽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评学生学习的成效,也要评学生思维的过程,让课堂评价促使师生互为主客体与学习发展共同体,智慧碰撞、教学相长,营造充满数学思辨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