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战略定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2020-02-25刘建军
刘 建 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并就此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这些重要论述,揭示战略定力的丰富内涵,阐述保持战略定力的实践意义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思想,更好把握和遵循新时代条件下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战略定力”的提出过程
“定力”特别是“战略定力”是习近平常用的词汇和术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在多种场合使用过这两个概念。正因为如此,“定力”已经成为流行的日常用语,而“战略定力”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概念。考察和梳理他提出和使用这两个概念的过程和基本情况,对于了解他使用概念的语境和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1]24710月23日,在中南海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2],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3]699“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699]还说:“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 ’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3][701]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4]。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认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1]105。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5]45月下旬,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
2015年5月下旬,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6]6月中旬在贵州调研时强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7]6月26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8]7月中旬,在吉林调研时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发展新路。[9]7月24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还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加强政策落实,把我们的战略定力、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10]2015年岁末,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要求保持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的战略定力,坚持毫不松劲抓、锲而不舍抓。[11]
2016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12]7月中旬,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有信心和定力,看大势、看趋势,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做强基础、谋长远的事情,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13]7月25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希望大家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增强定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4]7月26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当口,我们要有定力、有担当、有韧劲,继续蹄疾步稳向前走。[15]10月27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6]18
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17]7月下旬,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8]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17“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9]20-21“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9]6112月25日至26日,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构筑起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20]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21]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22]6月22—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23]6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4]7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做好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工作,各有关方面要强化“四个意识”,提升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直面矛盾问题,坚持不懈抓到底。[25]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6]9月25—28日,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27]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28]11月5日,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9]同日,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强调中俄两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体现了有定力、负责任的大国担当。[30]11月7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31]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32]23
2019年7月19日,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论述了党员干部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的问题,强调“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33]124
总之,“战略定力”是习近平常用的提法,也是他一贯的思想,还是他在面对和处理战略问题时的一贯做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他总是会适时强调保持定力,并以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处理好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舰始终前进在正确的航向上。
二、 “战略定力”的思想内涵
在习近平提出和使用“战略定力”这个概念之前,不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很少见到这种说法。而在习近平提出这个概念并反复强调之后,人们逐渐熟悉了这个概念,学界也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可以说人们已经大体上知道“战略定力”是指什么。但是,要从学理上对其思想内涵做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把握,还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顾名思义,“战略定力”是指战略层面上的定力。那么什么是“定力”呢?也需要进行分析,因为它毕竟以前比较少见,《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收录和解释。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字面上加以领会和理解,“定”和“力”都是很明了的字眼。“定”是平静、稳定、确定的意思,“力”就是力量,而当“定”成为或作为一种力量时,就是定力。因此,所谓“定力”,就是一种淡定、坚定、稳重、执着的力量,主要指称一定主体的状态、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而作为个人的主体,既可以是普通个人,也可以是政治人物,而通常情况下是指战略家或领导人。作为组织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党,也可以是国家,以及其他团体或群体。而当主体是战略家或组织首脑的时候,主体已经是战略主体,而定力也就成为战略定力了。
所谓“战略定力”,是指一定战略主体在对待和处理战略问题时,特别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具有或表现出来的一种淡定、坚定、稳重、执着的态度、品格和能力。这里的“战略”主要指政治层面和社会事业层面的战略,它关涉一定政党,特别是一定国家或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虽然每个人在其人生规划和事业发展方面也有“战略”性问题,但在习近平“战略定力”的语境中,“战略”是党和国家层面的战略。这里的“战略主体”首先指战略的设计、谋划者,即一定战略的制定者,但又不只是制定者,而且是实施者。只有抽象的完美战略,而不能够在现实中实施并实现,那就不成其为真实的战略。因而就“战略定力”来说,更重要的是战略实施。而战略主体作为战略实施者,并不是指实施者的全部,而主要是指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因为一定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成员都是战略家意义上的主体。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我国复兴战略的制定者也是实施的领导者。
战略定力是战略主体特别是战略家所应有的品质和素养。虽然一个人要想成为战略家需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定力”而已,但不论他具有多少必要的战略素养和能力,如果缺少战略定力,那就绝不能成为成熟和成功的战略家。真正的战略家,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大局的视野、平稳的心态、清晰的头脑、顽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一句话,必须有战略定力。特别是要有“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因此,真正的战略家不只是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复杂变幻的局势中能够始终把握正确方向,持守正确战略不动摇,并以始终不懈的努力最终达成正确的战略目的。
战略主体的定力素养不是抽象的潜能,而是需要在实际的战略处置中得到充分体现的实际能力。因此,必须联系和结合实际的战略过程来讨论战略定力。战略过程有多个环节,比如战略设计或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实现。主体的战略定力就体现在这些环节当中,体现在实际制定和实施的战略本身中。在战略设计上,必须视野宽广、全局在胸,同时又要始终把握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根本利害,做到以我为主,心中有数。要有大战略意识,致力于制定既着手于当前,更着眼于长远的大战略。比如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就决不是短期性战略。尤其要把准战略方向,确保大方向正确。在战略部署上,要在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明确最佳行动路线和工作方案。把战略设想加以落实,不论是战略步骤的安排,还是战略力量的组织,以及目标任务的分解等,都要部署到位。在战略实施上,要全力以赴,特别是必须以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而不能由于受到内外部干扰而发生动摇和松懈。因为凡是战略,特别是宏大的战略,它的实施总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而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概率就越大,坚持下去的难度就加大,因而就越容易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到战略实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甚至有可能使战略的达成功亏一篑。因此,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格外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经受住这种长期跋涉的考验,经受各种随时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始终如一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才能最后将战略目标变成现实。
三、 “战略定力”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之所以一再谈到战略定力,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是因为它在实践中十分重要。它的现实意义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保持战略定力是实现大国治理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国家是一个比部落和部落联盟更大的共同体,因而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小国,它的治理也是一个战略问题,也需要有一定的战略定力。而对于一个更大的国家来说,比如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它的治理就更加需要战略定力。因为一个大国就好比一艘大船,在行动上不会像小船那样灵活,而且调头困难,必须事先规划好航向;也比如把好多鸡蛋都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必须加倍小心呵护。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34]151,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好比烹饪一条小鱼,不能随意翻腾。这句名言,为后世的人们奉为圭臬。习近平曾多次引用老子的这句话,也多次论述这一问题,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他还在指导军队工作时用一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小帆船可以在水里打转,绕几个弯又起来了,泰坦尼克号要是沉了,它就真是沉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支军队,在改什么、不改什么问题上要有战略定力,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35]
其次,保持战略定力是追求长期目标的需要。大凡战略目标,都是需要长期追求才能实现的根本性目标。但是,战略毕竟也有大小的不同,国家治理中的战略目标也有远近之分。越是大的战略,越是远期的战略目标,它的实现就越需要更长时期的追求和实施,从而这个过程就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坚定的战略定力,才能保证相当长时间内的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如果在追求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缺乏战略定力,轻易地放弃或弱化对远大目标的追求,那么最终目标也就不能实现了。
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极为丰富的战略思维,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一种卓越的战略思维,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使其在治理国家社会和领导建设发展的时候,具有超强的战略规划性,并善于制定、追求和实现长期目标。我们党不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提出和实施了一些长期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关于“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其中每一个都不是轻而易举地能够实现的,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接续追求。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直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
最后,保持战略定力是应对国际变局的需要。越是形势多变,越是局势复杂,就越需要有战略定力。不论从世界局势来说,还是从国内形势来说,都是如此。从世界来看,经济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2020年上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其他类似现象,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目前新冠疫情还在持续当中,它不论何时结束,都会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冷静观察国际局势,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准确把握世界变化的趋势,准确定位自己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从国内来看,不仅再现着国际的变局及其影响,而且直接体现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事业发展的复杂进程。两者交汇叠加,可以说是异常复杂,变化多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保持战略定力是在敏锐观察和把握时事变化基础上的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而决不是在时事变迁面前反应迟钝,更不是无视形势变化而一意孤行。总之,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四、 “战略定力”的实践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呢?保持战略定力在当前的实践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从大的方面讲,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习近平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但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什么别的新时代。新时代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的。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和最重要地就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特别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来之不易并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整套制度和治理体系,并体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对此我们更要增强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这一制度。
其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反对腐败,大刀阔斧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另一方面又一直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在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都会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所谓“总基调”,是指党和国家工作格局的总背景、总底色和总节奏。“稳中求进”首先是“稳”,它是前提和基础,不论遇到何种风浪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在此基础上努力“求进”,大力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的工作总基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于坚持底线思维的要求,特别是保持战略定力的要求。
近年来,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有诸多不利因素,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更要自觉地坚持稳中求是的工作总基调。2019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时再次强调,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36]这一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指出了方向。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我国社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020年初我国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而在基本控制住疫情的情况下,又需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系。在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为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37]
最后,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正以自信的姿态走近世界中心舞台。但我们从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不论以后中国发展到何种程度,国力如何强大,我们都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要平心静气、静观其变,不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设置的各种陷阱。在复杂形势下,要沉着冷静、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同时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