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目录
2020-02-25
□第一期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从“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宋剑华( 1 )
《黑白李》与老舍小说的思想“风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再解读
逄增玉( 12 )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刘起林( 24 )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歧路灯》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杜贵晨( 36 )
□ 文艺学研究
时尚修辞的自由——修辞学视域中罗兰·巴特大众文化新论
张爱红( 44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的基本要求
王增福( 55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
王清涛( 65 )
□ 法学研究
家族信托财产的法律价值及规制
刘云亮( 76 )
□ 历史学研究
论班固“山西出将”说
杨兆贵( 85 )
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时晓红( 95 )
□ 管理学研究
社群氛围对顾客创新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社群自尊的调节作用
朱 瑾(105)
□ 教育学研究
中小学乡村教师消极情绪体验的社会学分析——以山东省域数据调查为例
傅海伦 张 丽(116)
心理发生视域下学习进阶机制的研究
高 嵩(126)
□ 语言学研究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
王其和(135)
□ 文化学研究
文景之治与孟子仁政思想的汉初践行——以汉文帝诏令对《孟子》的传承为例
李 华(143)
□第二期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家心态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
杨守森( 1 )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小说论
张全之( 10 )
文艺民俗学视野中的汪曾祺创作
翟文铖( 20 )
□ 文艺学研究
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化”——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为考察对象
周新民( 33 )
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解释学路向
史 洁 张曙光( 41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组织治理的政策演变、成就与经验启示
马德坤( 50 )
□ 传播学研究
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
李光贞( 61 )
□ 教育学研究
论傅统先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
张茂聪 董艳艳( 79 )
基于现实关系的虚拟学习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杨晓娟( 92 )
高校教师科研领导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 迎(103)
□ 历史学研究
近代中国学界对亚当·斯密的纪念与评论
张登德(113)
□ 管理学研究
数字政府建设中信息孤岛的成因及其治理
曲延春(125)
□ 语言学研究
语文词到法律表述词元的转化及争议词元界定研究——一个词典学的视角
王东海 郑振峰(133)
□ 美学研究
感性·德性·法性——数字艺术三大哲学元问题研究
马立新(145)
□第三期
□ 党内政治文化专题研究
学术主持人 商志晓
党内政治文化的具象化与建设逻辑
刘红凛( 1 )
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
高继文( 11 )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专题
学术主持人 吕周聚
周作人模仿鲁迅创作小说的失败——从《狂人日记》到《真的疯人日记》
张铁荣( 20 )
“反抗绝望”中的“正能量”——鲁迅“出山”与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契合再探
张钊贻( 30 )
地母、故乡和生态忧思——鲁迅的大地诗学论
王家平( 37 )
论鲁迅的现代国民性建构
吕周聚( 46 )
□ 历史学研究
论艾德礼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初步形成(1945—1951)
毛 锐( 55 )
□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实践教学的理性
徐继存( 64 )
开放性、尽责性对大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预测: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张景焕( 72 )
□ 政治学研究
论习近平的新时代人才观
韩 萌( 82 )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应对
布成良( 90 )
□ 经济学研究
城乡协调发展视域下的资源要素流动问题研究: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效应
乔翠霞( 99 )
□ 新闻编辑学研究
媒介品牌视野下近代新闻纸发展探索
王天根(108)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功能及其改进策略
马合成(118)
□ 美学研究
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
杨 杰(127)
□ 学术争鸣
诗史与命名:刘克庄“诗祖”论及其他
陈元锋(141)
□第四期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用绘画语言进行灵魂的剖析——论裘沙、王伟君的《阿Q正传二百图》
杨剑龙( 1 )
新世纪以来茅盾研究著作评析
王卫平( 12 )
“南方”的重构与先锋的续航——兼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
刘 艳( 25 )
论《江南三部曲》的失败叙事及其认知结构
马治军( 39 )
□ 文艺学研究
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李春青( 48 )
诠释学与作为本体论的文学阅读事件
李建盛( 60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
王立胜 周 丹( 70 )
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与当代启示
张士海( 78 )
□ 政治学研究
“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及其完善和发展——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为视角
魏淑君( 88 )
□ 历史学研究
傅斯年与山东龙山文化研发关系述论
马亮宽( 97 )
□ 心理学研究
童年期儿童同情与同伴侵害: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
董会芹 张文新(108)
□ 经济学研究
知识产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来自山东的实践经验
曲顺兰(119)
□ 语言学研究
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现状分析(1993—2019)——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彭 爽(129)
□ 社会学研究
地名发展、移民变迁与乡愁记忆传承——基于山东省自然村地名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全成(143)
□第五期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期“写实”的限度——以作家叶圣陶小说创作为例
杨洪承( 1 )
中国现代文体学视野中的“型类的混杂”
周海波( 14 )
《野草》的主体性和矛盾性——1940至1950年代有关鲁迅思想理解的分歧之一
袁盛勇( 25 )
现代文学红色经典的知识社会学考释
王寰鹏( 36 )
□ 文艺学研究
强制阐释、公共阐释与中国阐释学的创造性建构
傅永军( 48 )
20世纪西方文本理论的三次转向与意义生成
付昌玲( 65 )
□ 语言产业研究
学术主持人 孙书文
语言产业经济学: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向
李 艳( 76 )
数据时代与语言产业
李宇明( 87 )
我国非通用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董希骁( 99 )
□ 经济学研究
电子银行、金融便捷及家庭消费——基于异质性消费者的角度
臧旭恒 董婧璇(107)
□ 历史学研究
卫道、救时与应时:晚清湖湘理学的学术特色与价值研究
张晨怡(125)
□ 教育学研究
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
冯永刚(135)
□ 影视学研究
国防电影: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以电影《壮志凌云》为例
张新英(145)
□第六期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南社与新文化运动——以《民国日报·觉悟》为中心的考察
史建国( 1 )
赵树理作品中的“算账书写”与“经济观念”
刘卫国( 14 )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译作再版梳考
张 勇( 25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诠释学研究路向刍议——基于“恩格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阐析
王盛辉( 36 )
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丁 燕( 52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卜建华( 62 )
□ 经济学研究
习近平关于国际投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张宗斌 朱 燕( 70 )
我国家庭内部健康保障配置的特征——基于寿险公司短期健康保单数据的分析
毕泗锋 孙秀清( 83 )
□ 历史学研究
新时代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路径探赜——基于唐朝文化的历史考察
杨 威( 98 )
近代国学倡导者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与探索
曾光光(108)
□ 文化学研究
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启示
孙书文(118)
黄河与道情戏之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中心的探讨
周爱华(134)
□ 影视学研究
电影的边界与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
陈晓云(143)
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目录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