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①
2020-02-25丁燕
丁 燕
(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01 )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74页。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关涉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时代性的重大问题,能否坚定文化自信,事关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问题。对坚定文化自信进行多维度考量并准确把握其中的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精神要素、语言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物质产品,等等。作为民族精神家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充足理由和底气。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优势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华夏民族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创造了包罗万象且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独特的文化样态。从文化的表层结构来说,中华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大量独一无二的器物、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创造了以“四大发明”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明了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符号;产生了中国书法、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瑰宝;留下了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无数经典著作……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样态,成就了其特有的东方神韵。
第二,独特的思想体系。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说,中华文化史上涌现出了孔子、孟子等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念和主张。这些思想理念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以“和合”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体系。一是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庸致和”等构成的哲学思想;二是由“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构成的价值理念;三是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为政以德等中华传统美德构成的道德规范;四是由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构成的人文精神。
第三,独特的发展理路。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一样,中华文化经历了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不间断性。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传承延续至今并仍随时代不断发展。二是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包容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多民族共存发展,融汇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格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三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一方面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另一方面广泛开辟以丝绸之路等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通道,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第四,独特的历史贡献。无论是在中华文明史还是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作出了独特贡献。一是成为构成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关键要素,其中包含的文化成就、治国理念、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等发挥了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滋养民族精神等积极作用。二是为世界创造了累累文明硕果并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在多个领域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且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是世界多样化文明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中包含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理念有助于在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我们坚持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思想文化前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根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精神内核都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证的根本标识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第一,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践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独特性源泉。人类的精神生产最终要受到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文化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史,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现实的社会物质实践活动及其自然历史条件。不同民族千差万别的物质实践活动造就了纷繁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的精华随着民族历史不断演进而升华,长期积淀的独有的文化因子成为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种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民族传承性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变迁中塑造了凝聚力强大的民族品格,孕育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们对民族文化在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而精神家园空虚的民族无从谈起民族的自立自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系中处于“根”和“魂”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同志曾多次用“精神命脉”“文化根脉”“精神基因”等概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根源性、基础性地位,并指出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
第二,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的沃土。中华文化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历史延续的产物,如同任何历史阶段的人们都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一样,文化生产也必须要在已有历史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发展。从历史归属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属性,与近现代形成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袭着其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特定价值体系、思想基础和活动方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这方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作风和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出其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变革、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民族团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聚合全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的强大的历史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哪些传统文化?发展哪些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便是这方面的楷模。习近平同志“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等价值理念的熏陶,力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继承与弘扬这些理念中的合理意蕴,并做了许多创造性的阐释与拓展”(4)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一方面,科学辨析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首先要确立“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判断标准。社会变迁是文化流变的根源。由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对一种文化或某一具体文化理念是否为优秀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所宣扬的“优秀文化”以及近代以来“全盘西化”思维主导下所批判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客观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我们必须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标准来衡量传统文化,如: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家国情怀、革故鼎新理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仁爱”“公正”“和谐”“诚信”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的“廉政文化”“德治思想”“民本思想”“大同社会”等政治思想,皆为与现代中国社会相协调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所形成的独特思想、道德和价值体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显然,只有做好辨析、阐释工作,才能增强人民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时代效能。
另一方面,科学把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上,务必秉承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坚持以古为鉴、以今为本、有扬有弃,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需要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传承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来探索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全媒体时代下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有效推动其现代化,增强其时代感与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明确更具体的方法论,是对原有批判继承辩证方法论的创新和升华,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由批判到扬弃、由扬弃到创新创造的升华,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与民族文化自信。
二、培育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凝聚着革命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优良传统、思想品格等精神产品的总和。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它昭示着革命年代所产生的优秀文化在新时期依旧具有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
(一)革命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
革命文化贯穿于党史、中国革命史始终,是砥砺中国共产党奋斗和中国革命前行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6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淬炼而成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宝贵的红色革命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探访革命老区、红色基地时多次对革命时期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路军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内涵作出了具体而深刻的阐释。它们虽然发源于不同地域、不同革命阶段,但都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斗争中所铸就的伟大精神等,都发挥了巨大的激励功能。三是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大力激发并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
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激励全党全国戮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6)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页。,“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7)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不论是伟大的长征精神,还是抗战精神等,都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场新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是促进我们为夺取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有利于滋养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革命文化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革命文化自信能够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汲取永葆先进性的力量,在红色基因感召和激励下锤炼党性、坚定信念并付诸行动。
(二)革命文化铸就了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代表信仰和奋斗的红色基因,成为支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找回并重塑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在近代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奋斗史上,革命文化熔铸和引领了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这一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又一独特精神标识。
第一,革命文化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红色的价值底色。革命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奋勇抗争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等,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精神坐标都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革命文化的诞生和逐步发展不仅使中华民族找回了文化自信,而且使“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页。。以不畏牺牲和顽强奋斗为典型特征的革命文化赋予了社会主义文化鲜亮的红色底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精神品质。
第二,革命文化确立了中国文化前进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相一致。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革命文化既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得以发展孕育,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精神推动作用,激发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自信。同时,革命文化的精髓是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耀眼篇章,确立了当代中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第三,革命文化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既是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又是推进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自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开始,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与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坚持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对党忠诚、为民担当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初心和使命,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这既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做好对革命文化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不断传承发扬革命文化,形成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新时代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目前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加上国内外发展环境愈加复杂,这更需要我们继续大力发扬贯穿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全过程的革命文化。
一方面,要守正。光荣传统是灵魂,红色基因是本质。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首先要准确把握其中的精神要义,原原本本传承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当前,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在不同范围内流行,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大有市场,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蛊惑人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一部分人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薄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我们迫切需要用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来丰富和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有学者指出:“信仰是人类精神结构或社会精神结构的核心,更是统摄意识形态的核心。同时,信仰又是意识形态承担者即社会主体人精神结构的核心。”(9)翟岩:《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系统观念的结构和秩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因此,理想信念必然是一个人前进的内在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关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二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6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革命文化教育武装全党和人民军队,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三是注重运用革命文化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大力发挥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的铸魂育人效用,真正使革命文化中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红色基因在人民群众头脑中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要创新。当今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性历史阶段。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生产发生根本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治国治党治军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条战线正进行着长期、复杂、艰巨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页。。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新的革命文化为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挑战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传统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升华、淬炼新时代革命文化,使之创造性熔铸于现代改革精神、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不断培育其发展新动力,用新的精神指引来巩固和强化伟大斗争的思想基础。对目前来说,革命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这一革命理想的目标,从内容、形式、载体等各个方面入手注入时代新活力,筑就弘扬革命文化的新天地。不仅如此,还要根据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践不断总结形成新时代革命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促进人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为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而开展伟大斗争。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建设、改革中创造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发展的、人民的文化
从性质上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开放包容的具有发展性和人民性的新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规划蓝图中的一“体”,实现文化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身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从空间维度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盲目封闭排他的文化,而是积极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面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开放发展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通过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在对外交往中合理吸收人类文明历史上创造的各种优秀成果以完善自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特征。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诞生之日就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人民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并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一贯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和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一切文化发展都应该扎根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始终坚持一切文化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服务人民与教育引导人民相统一的原则,始终坚持在不断提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最先进的旗帜,引领和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的自信。
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古今”。作为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从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而接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具体来说,一方面,“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汇聚多方合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激活其生命力,以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为治国理政提供思想文化支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续发扬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结合新时代新任务,建立起对革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培育起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将优秀革命文化转换成砥砺人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强大战斗力,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便展现出了革命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中西”。这里的“西”,不仅仅指西方文化,而是指中华文化之外的一切外来文化。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是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不可避免的客观必然,中华文化亦然。近代之前,中华文化内部的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而近代以来,乃至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西之辩”更是文化领域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辩证的开放思维和包容思维,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积极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未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如果说其“通古今”是继承发展、“贯中西”是包容发展,那么“启未来”则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性还体现在其始终“面向未来”上。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不断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的文化福祉为己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上,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长远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为现实目标,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鲜明的未来视野。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激发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国家、民族强盛的必要支撑和前提条件。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和题中之义。因此,必须积极调动和充分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
一方面,要“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努力构筑中国精神,特别是进一步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在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文化领域内的斗争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网络化和隐蔽性的新态势。全球化潮流中的文化多元交流在打破不同民族、地区间文化壁垒的同时,必然隐藏着更为激烈的文化冲突和博弈。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同载体输出、宣扬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夸大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等,使中华民族在文化认同、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受到了极大挑战。当今,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能力、速度、渠道等都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网络话语权趋于平民化,在信息传播内容上日益个性化、即时化。毋庸置疑,网络媒介的这种新态势进一步加深了以上挑战的艰巨性。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承担起凝神聚魂的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把握好前进方向。一旦脱离轨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就会发生偏离甚至走上相反道路。同时,要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坚持发展具有开放包容性与创造创新性的文化,致力于发展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中,实现其自我革新与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社会中,发达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产业支撑。文化产业发达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是否繁荣,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坚定文化自信。现在,科学技术更迭迅速、网络文化空间崛起,全球信息化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以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扩展渗透,全球文化创新进入新时期,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升级与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因此,我们务必把握好这一趋势,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系统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法律法规、实现路径、保障体系等,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盘活整个文化市场以促进文化产品优化升级,逐渐由文化产品制造转变为文化产品创造;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流传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要处理好三个维度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及三种自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三种文化是三种不同的文化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样态,它们形成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不同时期,在整个中华文明长河中延续相传却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于各自的时代。基于不同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三种文化在实践基础、具体内容、核心思想、表现形式、历史地位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脉络,分别从不同维度共同奠定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最为悠久。“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系的“根源”,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理性思辨、知识智慧、精神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13)《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红色革命精神为内核,传承丰富了民族精神,创造性树立了革命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红色精神谱系,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道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它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始终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前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崭新的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灵魂”,奠定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
这三个维度虽然都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承担了其所在时代的意识形态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者是毫无关联的独立个体。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大视野内,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的根基,从民族文化的本源上滋养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具体实践要求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
革命文化连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历史发展阶段上还是在核心内容上,革命文化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传续作用。革命文化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精髓,并赋予了这些传统精神鲜明的革命基因,实现了传统文化在革命年代的时代化转换和飞跃;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启了包括改革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中推动自身发展。一方面,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又不断推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它建立于革命文化及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之上,在中国建设、改革时期充分发挥了革命文化砥砺奋斗的精神动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一系列新的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得到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这三种文化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60页。,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文化支撑。它们是一个在历史上延续发展、现实中交汇融合的文化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其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代替和否定不了另外两种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及其辩证关系的合理把握,提醒我们在处理文化建设相关关系时,既要具备局部思维又要建立起整体视野,既要注重历史渊源又要关照现实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实现科学规划和精准施策。新时代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不断发展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此,才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