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2020-02-25王光耀战丽彬王兴华
王光耀,战丽彬,王兴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2.马来西亚拉曼大学UTAR 中医药研究中心,雪兰莪州 加影43200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和开展,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文化、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各合作方之间建立了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经济融合的协作关系,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3]。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多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科学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在逐年提高,来华学习和交流的外国留学生数量持续攀升,预计到2020 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 万。[4-5]我校除了本科阶段的留学生教学之外,还先后招收了境外来华留学的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点,都向境外招生。由于留学生数量增加快速,伴随而来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逐渐显现。[3-6]关注和了解境外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而改善外国留学生普遍存在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改善途径和方法,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可行性方案与应对策略,以帮助外国留学生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氛围,安心学习,快乐生活,是摆在高校国际教育面临的客观问题和现实任务。
一、文化差异与存在问题
在与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接触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是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在华的外国留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其中跨文化适应是首要问题。文化差异越大,融入新学习环境的难度越高。多数外国留学生是初次来到中国,在早期学习阶段,汉语水平偏低,读、写、听、说能力不济,尤其是那些来自非英美语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英语读、写、听、说水平也较为薄弱,时常听不懂管理人员的讲话内容,也很难完全听懂任课老师汉语授课内容。一些存在听说语言障碍和书写能力较差的学生,时常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挂课频率偏高,易于产生厌学情绪。有些留学生还会因此导致心理或身体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或因信心、信念、意志、精神、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被迫放弃继续学习,显现厌学弃学行为。
二、化解矛盾的思路方法
面对这些影响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妥善地解决,将会产生不良纠纷或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影响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国际协作和国家发展大计。经过多年探索从经验和教训两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认识。具体措施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切入点,遴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取其精华,将适用的内容导入到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班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效培养并切实提升学习兴趣和生活适应能力。
(一)入学初期阶段的引导
在入学初期阶段,对新生实施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情、民情、校情与学情等,这将有助于留学生的生活适应、文化适应、情感适应和心理调适。[7]首先为境外来华留学生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我国的法律法规、文化特点、民俗人情、学校的组织纪律以及校园内外的食品种类、饮食方式、购物场所、居住环境、日常生活、民事行为、语言表达方式等,并根据青年人喜欢旅游的特点,利用节假日和课外休息时间,组织集体游览,参观当地的多种文化活动场所。
例如,留学生在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时,了解到云锦起源于当地传统的民间纺织艺术,他们互相交流,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云锦实物用料考究,织工精丽,图案宛如彩霞祥云,极其典雅富丽,吸引了参观留学研究生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锦织造中的浮雕与镶嵌技术,是一种罕见的特殊工艺,已臻完美的艺术境界,展现出极其高贵典雅的精美内涵和文化魅力,突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底蕴。留学生既欣赏了工艺品的云纹图案与流金溢彩,又近距离地观看了“挖花盘织”“妆金敷彩”等织造操作示范,还品鉴了服饰穿戴表演者的婀娜多姿与雍容华贵,让留学生惊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还参观了展馆中的藏族经堂、壮族木屋、傣族竹楼、苗家村寨、土家水车等。古代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饰,都精彩纷呈,并各具特色。少数民族织女的现场操作表演,让留学生们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他们从各种实物的观察和工艺演示中,能够生动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包容与融合发展,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乡土人情、民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魅力,深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内涵。
一些来自于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境外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原来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他曾七次率领船队,从南京起航,沿江入海,经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并远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先后到达过几十个国家或地区,如爪哇、苏禄、彭亨、暹罗、阿丹、真蜡、古里、天方、左法尔、苏门答腊、木骨都束、忽鲁谟斯等,[8]沿途留下了中国文化、造船技术、传统医药等科学知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一直流传至今。来自于这些途经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对郑和古迹和中国文化有特殊兴趣。为了满足这些沿途国家和地区来华研究生的需求,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参观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郑和公园等相关景点,感受古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涵与意义。
来自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裔后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就组织他们参观南京夫子庙、中华门城堡、民国总统府、孙中山陵园等名胜古迹,满足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故国情缘。
对于那些来自于不同地区并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予以分别安排。如对道教感兴趣的,就安排他们晋谒真武庙、关王庙、洞玄观、玉清宫、三元宫;对佛教感兴趣的,就安排他们造访栖霞寺、毗卢寺、静海寺、大报恩寺;对于原本信奉西方宗教的境外留学生,就依据他们的信仰差别,分别安排协和神学院、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圣保罗堂、灵光堂、清真寺等,这样可以更好了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并有各自需要的活动场所,以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愿望,较好地适应了各类留学生的宗教需求和兴趣爱好,可以开阔各地留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得以实现,增加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以上活动,让留学生们体察到了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和民俗风情,也使得他们的文化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和快速提升。
(二)基础文化学习的阶段启发
在基础文化学习阶段,根据课程需要,有选择性地介绍中国汉字起源、汉语特点、中国戏剧、中国对联、中国建筑、中华武术、人文思想、诸子百家、宗教哲学、礼仪制度、文治武功、文物典章、传统节日、传统文学、地域文化、琴棋书画、传统音乐、民间工艺、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名山大川、旅游景点、神话传说等,[9]借以培养境外留学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针对一些留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容易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宗教观念,我们在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班的文化教学中,重点选择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和谐观念,引入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述,深入讲解内涵与现实意义,使他们认识到个人修养较好的“君子”善于求同存异,在人际交往中,能自觉处理好本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注意保持自身待人的和谐友善。认识到,尽管自己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认识和观点,与对方的理念并不完全一致,甚或有较大分歧,自己并不苟同于对方的意见,但却仍然能够友好相处,求同存异,顾全大局,以维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团结与协作。而某些道德缺失的人,时常拨弄是非,引发矛盾,影响团结,给他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些问题看法不同,认识不一,持有某种不同见解或建议,属于个人认知与自己观点问题,不对他人带来危害,因而,不必过分强求苟同。尤其是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中,发生一些认识分歧与学术争鸣,本是好事,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但不宜过分地偏执己见,也需要听取别人的不同见解,以启发和拓宽自己的思维。如果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固执己见,也有可能会流于门户纠纷,或将学术争鸣演变为利益之争,就可能阻碍学术发展,甚或形成伪科学,而危害社会。这样深入讲解孔子的这种思维方式与和谐理念,就比较容易帮助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不同意见,自觉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无原则纷争,善意化解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实现同学之间的互相谦让,能够彼此尊重,自觉地和谐相处。在基础文化教学中,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所学中医药专业的关系与特色。根据中医药院校境外研究生教学需求,先安排语言文化课程,精选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联的素材,如《华佗传》《伤寒卒病论集》《大医精诚》等经典著作,内容涵盖古典汉语知识和传统中医文化两个层面,既包括常规汉语语言课程的基础文化知识,以满足境外研究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的需要,又包括所学专业中医药的文化内容,可谓文医并茂,较好地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为下一阶段留学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知识学习阶段的配合
在专业学习阶段,始终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以活跃气氛,提高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来华留学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充分关心、爱护、启发,培养他们对专业科学技术学习的渴望心理和求知欲望。以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突破口,突出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他们适应中国文化环境创造条件。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境外研究生的专业需求和技能训练,我们适当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关系密切的一些素材,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专题讲座,重点介绍中医药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多元文化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易学与中医、道家思想与中医、元气论与中医、儒文化与中医、古典文学与中医、饮食文化与中医、佛教文化与中医、养生康复与中医、气功推拿与中医,以及中医与天文、气象、地理、数学、化学、农学、艺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习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的关系,[10]实现语言文化知识与中医专业课程的衔接。同时针对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中青年人较多,加上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各异,时常产生误解,容易出现情绪激动、肢体碰撞或语言冲突等特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运用中医特有的内涵和魅力,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讲授中医病因学时,就详细解说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重要病因,会诱发多种疾病。如《素问·举痛论》中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怒导致肝气上逆,甚则由气及血,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因为七情过度波动,会直接损伤脏腑机能,损伤精气。如大喜、大惊,损伤心神;忧郁、恼怒,伤害肝胆;过度思虑,损伤脾胃;过度恐惧,损伤肾精等,导致自身代谢功能失常,发生多种疾病。如遇有不良情绪,就会发生胸闷、胸痛等,诱发心脏病,甚至会导致心跳骤停而危及生命。情绪恶劣,易于诱发腹痛、腹泻,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日久诱发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等恶性疾病。由于抑郁恼怒,人的思维变得狭窄,不能全面把握方向和正确理解事物,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职业工作差错,还会发生许多难以控制与难以预测的恶劣后果,如伤人、毁物、犯罪、车祸等。因而,自觉控制和舒缓情绪,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中医提倡精神恬淡,经常处在平和、舒缓、愉悦、安宁的正常状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或减少疾病,从而延长寿命。当留学生明白情绪恶劣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等危害后,也就能自觉地约束自己,时常注意调节情绪。即使偶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够选择和气对待,协商处理,尽力避免或放弃那些有害无益的过激语言或肢体冲突,较好地缓解同学之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指导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使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民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节、义、忠、孝、悌、仁、礼、智、信、勇、让、恕、宽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同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养生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民间武术、软硬气功、保健操等,熟悉民间流传和通行的运动锻炼方式,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全体魄,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介绍并使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艺戏曲。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观赏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花鼓戏、皮影戏、木偶戏、二人转、河北梆子、戏剧脸谱等。了解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江南文化、中原文化、天府之国、桂林山水、大漠风情等。熟悉中国古今的衣冠服饰、花鸟鱼虫、文物古玩、饮食厨艺、经典小说、神话故事、传统音乐、壁画对联、古文曲艺、诗词歌赋、国画书法、民族器乐、灯谜射覆等。参观南京博物院、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游历南唐二陵、明故宫、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长江大桥等旅游景点。了解中国的多种建筑设施,如住宅民居、庙宇钟塔、庭阁园林、楼榭亭台等,这些都给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集体出游、集体参观、集体聚餐、集体购物等过程中,留学生需要不断地运用中文与途中民众旅客、导游、司机、商贩、服务员、营业员、讲解员等交流,这些都有助来华研究生学习语言。让他们从初期的不敢问到后来的敢问,从不敢说到敢说,从想着说到自然说,这些使他们听说能力不断提高,语言声音逐渐适应,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了解和认识中华语言和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和应用汉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和应用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游览参观活动为学习和应用中文的有效途径。让参观游览活动成为境外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中文、使用中文、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实景环境,具有形式灵活多样、传递信息快速、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多种多样、丰富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来华留学研究生对中国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融入了中国的文化氛围,既较快地适应了崭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较快地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又提高了本专业医药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动力,可为顺利完成学业和学术研究等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