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策略研究
2020-02-25张竹赢
张竹赢
(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00)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扶贫理念, 2014年10月、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就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重要批示。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充分表明了精准扶贫势必成为扶贫开发方式的新要求。2015年12月原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其中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公共图书馆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可见,我国已将“文化扶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
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在于文化知识的匮乏,文化知识在消解经济落后历程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精准扶贫能够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对于社会和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乐于接受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改变意识落后和不健康的思想,有利于推动脱贫致富的实现进程。
一、文化精准扶贫对图书馆提出了新要求
(一)图书馆工作重点应向文化精准扶贫转移。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意义得到了举世公认,政府部门虽然主导国家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但也鼓励和引导各类图书馆及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如图书馆文化服务等)来有效调节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2]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肩负着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等职能,肩负着为公民平等的提供信息资源的义务。图书馆必须端正思想,认清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是图书馆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为贫困人群提供各类有益、积极的文化和科技信息,不但是图书馆履行公平公正服务的重要手段,也能够使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更加精确化,收获到最大的文化效益,增加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图书馆公众文化服务的影响力,体现其公益性的社会职能。
(二)图书馆员完成扶贫参与者的角色演变。“精准扶贫”思想促使我国的扶贫方式由普惠型向精准型转变,“文化精准扶贫”敦促了图书管理员由单纯的文献信息传播者向扶贫参与者的角色演变。各级图书馆都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文化精准扶贫活动,图书馆员势必要参与其中,但是很多图书馆员无法胜任该项工作。据统计,当前一大部分图书馆员由于历史原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贫乏,有的甚至文化程度过低,无法真正胜任现任岗位。不但制约了自身职业发展,也无法完成新时期的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有的图书馆馆员,虽然具备丰富的图书馆学知识、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对具体实践工作抱着冷漠态度,缺少工作热情、沟通能力、凝聚力等,导致工作氛围不和谐。为此,作为图书馆员有必要依据精准文化扶贫战略的要求,参与到文化精准扶贫的队伍里来,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为贫困人群提供学科化、定制化的信息资源,满足他们获取文化脱贫致富的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识别目标群体的准确度过低。公众图书馆在扶贫工作中,除了不了解帮扶地区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其具备扶贫条件的情况之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识别目标群体精准度过低。首先,图书馆忽视了文化扶贫中“精准”的含义,主观的认定低收人口就是文化精准扶贫目标群体,只注重经济条件,忽视了文化因素,导致文化扶贫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文化扶贫过程中,忽略了扶贫对象的文化素养、文化需求自身情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认为文化知识水平可以得到迅猛提高。再次,认为扶贫对象文化层次过低,必须缓慢培育,结果又使文化精准扶贫患上了“拖延症”,导致文化扶贫工作停滞不前。最后,在确定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数量和形式,缺乏实用性、灵活性,导致信息资源浪费,无法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只有精准识别目标群体,才能为程度低、经济困难、有参与意愿的“可扶之人”提供行之有效的文化扶贫服务。
(二)文化精准扶贫流于形式。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由于地域文化是历史遗存、社会习俗、文化形态等诸多方面经过长时间积淀形成的,所以各地文化各具千秋,文化扶贫项目应遵循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顾全各地文化的地域特征,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促进贫困地区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很多图书馆无视这些客观规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只强调统一性,过度注重进度和规模,导致了扶贫项目建设过程复制化、建设方式模式化。
据调查,贫困目标群体最需要的是关乎扶贫的政策、最新技术、经济作物栽培等信息,图书馆虽然掌控着海量的文献信息,但在种类和内容上缺少扶贫目标群体所需的相关文献,即便拥有了相关文献信息,但在扶贫信息的供给上也存在诸多漏洞。未向当地扶贫机构提供切合实际的扶贫信息分析报告,只是简单地把书籍等分发到帮扶对象手中,省略了提供文献阅读推介、技术咨询和指导的环节,无法满足贫困目标群体对文化信息的需求。
(三)精准扶贫体系不够完善。随着精准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文化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无法满足扶贫目标人群的文化需要,追其根源主要是精准扶贫体系不够完善。作为扶贫主导机构的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具体负责的图书馆等文化部门,虽然积极制定了一些惠民政策,诚心诚意地为贫困地区输送文化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全方位的掌控文化扶贫的现状和进程、公平公正的对待扶贫目标人群,没有考虑文化扶贫项目的实用性、适应性及目标群体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致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偏离正确轨道。
有的图书馆精准管理不到位,制定了脱离实际的扶贫计划,即便计划合理,基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也使各级政府的政策意愿、基层的具体工作和扶贫对象的文化需求无法精准对接。文化扶贫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引致各方面资源无法兼顾和整合。另外扶贫工作缺少透明度,无法保障文化扶贫信息的可靠性,致使“精准扶贫”停滞在“普惠扶贫”阶段,使“精准扶贫”政策在帮扶地区受到搁浅。
(四)图书馆馆员内生力不足。想要文化扶贫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有优秀的图书馆员团队来保驾护航。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图书管理员都是非科班出身或者是兼职,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不强。美国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图书馆员不掌握知识,还何谈传播先进的知识体系。图书馆员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妨碍了帮扶目标人群及时获取优质信息资源。
图书馆员服务理念陈旧,主观能动性薄弱,无法接受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缺少责任心、事业心,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无法洞察文化扶贫的前沿文献信息,工作方式几乎还是手工操作,很难得心应手的为扶贫目标人群提供具有个性化信息和实质性的服务,以满足贫困目标人群对文化和脱贫致富信息的需求。
三、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
(一)建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当前形势下,图书馆应当将文化精准扶贫列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工作机制是否健全。首先,健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根源是文化扶贫对象的界定,这也是精准识别的基础,图书馆应指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图书馆员深入到贫困目标人群中,开展细致的调研工作,把需要文化扶持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等调查清楚,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文化信息需求等情况。唯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扶贫、扶真贫,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其次,建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重点在于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有助于了解贫困地区文化现状、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知晓帮扶地区文化扶贫工作开展进度,考核文化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尤其是能够对贫困人群保持静态和动态的精准识别,既能及时地发现目前的贫困人口,也能尽早地把已经脱贫、返贫的人员找出来,保证精准文化扶贫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文化脱贫人口的数量。
(二)开展“精准滴灌”式文化扶贫模式。“精准滴灌”的目的是促进扶贫资源与贫困人口的有效对接,并提升扶贫政策与帮扶措施满足贫困人口真实需求的能力。[3]首先,要“滴灌”到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对象是“人”,所以要充分评估贫困个体的生活环境、致贫原因、脱贫机会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目标人群里文化程度较高但经济条件不好和经济条件好但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要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文化扶贫资源。其次,精准确定文化扶贫资源。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精准确定文化资源,是保障扶贫政策和文化资源、目标人群精准对接的必要条件,为目标人群提供提供各个层次的文化信息服务,更有助于各类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共享,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长足发展。再次,精确资金使用。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一些图书馆存在着扶贫规划不合理、资金限制等问题,有必要加强精准扶贫意识,重视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真正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穷人走”的扶贫资金使用要求。最后,精准考评。在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科学考评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为其他馆提供扶贫经验。
(三)文化资源供给从“输血式”向“造血式”发展。精准文化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让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摆脱困境,走向精神和知识的富足,文化资源的供给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图书馆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下辖的乡镇、村级等分馆并依托他们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从而改变贫困人群文化需求和文化资源供给不到位的状况,让贫困人群能够均等的享受文化资源。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文化精准扶贫平台,既可以满足不同贫困人群对文献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够对文化扶贫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其次,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建设应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演变,图书馆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制定贫困地区特色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利用原有的特色文化资源,构建地方特色文化展馆和数据库,让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地域局限。组织贫困地区有民族手工艺特长的人员开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有一技之长,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当地贫困群众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欣赏力,树立贫困群众的地域自信心和拥有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使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获得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