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四维向度

2020-02-25刘伟杰闫文辉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刘伟杰 闫文辉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一个更高的文明形态,它强调改变过去工业文明时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中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了几十年,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以从以下四维向度来把握。

一、制度向度:制度建设为先导

(一)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我国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虽然充分调动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发展,就不能单纯的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社会发展考核的唯一标准,必须要建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把环境污染程度、资源浪费程度等重要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地区发展考核当中,还要让生态文明建设处在地区发展考核突出位置,要在考核评价中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首先,要明确产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1](P507)因为产权规定不明确,所有人就不能确定,所有权更不能保护。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就不会存在所有人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所有权,生态环境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要确立生态红线。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十分严重,严重的问题就要采取严厉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我们的生态环境。但是,生态红线制度的确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确定需要列入生态红线制度的范围以及不同种类间的具体标准。确定了红线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利用制度保障红线,逾越红线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三)完善监管体制。完善监管体制要从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和改革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两方面着手。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就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对此,习近平提出:“要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并把这一制度扩大到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所有的生态空间。”[2](P104)耕地只能用作粮食耕种,不能用作建设;河流、湖泊也要进行恢复,不能围河、围湖造田;草地、林地不能随意用作它途。要改革地方环保管理体制。改革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实行垂直管理,让环境执法变得更加权威有效。

(四)加强环境执法。只是制定颁布法律,但却不能有效地实施,法律的权威性与约束性就会大打折扣,人们也不会敬法畏法,这部法律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不存在任何实际价值。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与专业化程度,落实执法责任,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且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让人们意识到违反环境法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人们有所畏惧,达到不敢犯法的目的。

二、价值向度:环境就是民生

(一)坚持民本思想。改善民生要以坚持民本思想为前提条件,而改善民生则更好的体现了民本原则。把治理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本身就是坚持民本思想的表现。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指导思想。只有在思想上坚持以民为本,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

(二)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一词是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出现的,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幸福感。”[3]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所以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渴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当前,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环境治理不仅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的一条重要举措,也是解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只有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改革成果,才能提高幸福指数,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强调代际平等。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解决这个生态问题,就必须要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4](P209)我国出现这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作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代价。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对资源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思想向度:加强宣传教育

(一)身体力行宣传植树造林。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要把义务植树活动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5]习近平之所以重视植树造林活动,是因为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维持自身生态平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障。森林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还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木材、瓜果及各种重要材料,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维持自然界的碳氧平衡,被誉为“地球之肺”。由于人们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干旱、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频发、水土流失等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植树造林,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二)注重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首先,从小培养环保意识有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都应该受到重视,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依托,人类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接受环保教育,获取环保知识与技能,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其次,有利于为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少年儿童阶段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生态文明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能够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唤醒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他们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好习惯。

最后,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的发展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环境素质就是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合格的学生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知道如何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倡导绿色消费。首先,绿色消费是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理性的消费。当绿色消费引领新的消费时尚时,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巨大压力,有利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将会促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生产过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健康绿色的产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绿色消费理念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在全社会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节能理念,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要从生活点滴小事做起,购买绿色节能环保的可再生产品,出门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绿色低碳出行,不乱丢垃圾等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四)倡导“重新自然化”。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瑞士等国提出了‘重新自然化概念’,让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很值得借鉴。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2](P67)“重新自然化”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科学的方法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6]它反对人们在没有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依靠主观意志对大自然进行盲目改造,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例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些许类似,比较偏重于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是粗放性质的,城市的建设也是千篇一律,不存在自身特色。此外,城市化进程中也不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状况,盲目改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针对这种现实状况,习近平倡导“重新自然化”,主张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把握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的具体联系,对自然进行系统修复,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程度,减少人为干扰,让其自我演替、自我发展,让治理措施符合“重新自然化”的概念。这不仅对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它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视野向度:着眼人类命运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全球性的工程,面对这种全球性的问题,只单单依靠个别国家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参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基于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整体观与系统论,习近平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7]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深深扎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也通过各种国际合作、国际论坛以及国际峰会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习近平特别重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主张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并为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在2013年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贺信中就表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8]除了积极参加国际论坛,宣传中国的理念外,中国还设立了南南合作基金,用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治理生态环境,帮助他们建立各种治理环境的基础设施。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的“一带一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思想前提,建立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是一个新型国际合作平台,也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内涵,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通过制度向度、价值向度、思想向度、视野向度把握内在逻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天蓝、山绿、水清的国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