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国民共读书目,引领全民阅读推广*
——以朱永新《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为中心

2020-02-25张思瑶黄育雅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朱永新朱先生书目

张思瑶 黄育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知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先生,自2003年开始,就持续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建议,将每年9月28日的孔夫子诞辰日设为“国家阅读节”,至今已连续18年。这个建议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立足中华传统倡导阅读、尊重知识,另一方面这个日期所在的时间段也恰好是全国学生秋季开学的时间,是一个学年的开始,正是向学生们倡导读书的绝佳时机。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和访谈,以及各种讲演和著述,朱先生通过提案的方式以及大众传播平台等渠道,积极向中央高层建言,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应尽快设立“9·28国家阅读日(节)”,建立“国家阅读基金”,成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小、中学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大力扶植实体书店,做好优秀中外书籍的出版及推介工作,把“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的基本文教国策等等。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以及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和“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在出版了《我的阅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新教育实验:中国教育改革的民间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和《未来学校》(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等一系列有关教育和阅读的作品之后,推出了《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海天出版社2019年版)。该书立足于其近三十年来的一线阅读推广实践经验、“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了如何通过共读经典书目、加强国民教育,从而造就新一代的中国读书人。

1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梗概

1.1 本书的灵感契机:来自《造就美国人》的思想启迪

2019年12月1日,在深圳书城举办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第二辑)首发式暨主编对话沙龙上,朱永新先生作为该丛书的主编之一和嘉宾,分享了自己写作《造就中国人》一书的背景,原来他有一位很敬重的美国学者赫希,出版了一本《造就美国人:民主与我们的学校》(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书中认为美国人之所以能成为美国人,就是因为阅读了影响美国人精神世界形成的伟大书籍。因为美国人都读过那些书,所以拥有了共同的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和美国世界观,于是他想,如果我们的国民也能阅读那些最伟大的书,就能够形成共识,达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建设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1]。

《造就中国人:国民与阅读教育》是朱先生有关阅读与公民教育方面文章的集中之作。书中的不同篇章设置,既对阅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也提供了可作为阅读地图的原创书目,还对全民阅读的推进与深化提供了具体而微的方式方法。

浏览全书可见,20余年来,朱先生坚持倡导“新教育实验”,身体力行着“新阅读”理念,长期关注着“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等全民阅读核心问题,从而持续引领着全民阅读的前行路径和发展方向。而以全民阅读的深耕来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精读来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来提升国民的知识学习力,则是作者着力倡导的“新阅读观”的主要内涵。

1.2 本书创作的深层背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如果说《造就美国人》是《造就中国人》的写作和命名的灵感之源,那么支撑着全书内容的,无疑是朱先生的个人阅读经历。1958年8月,他出生于江苏大丰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当时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系统而全面的童年阅读生活。虽然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但负责的科目是音乐和数学,并且每周才回家一次,所以对他的童年阅读生活并没有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

上小学以后,随着认识的字逐渐增多,他就开始主动找书读。但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想要找到封面完整、内容完全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仍然渐渐迷上了读书,并积极续写故事,自编结尾。在这样一个主动寻找—阅读吸收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的故事创作里,他实际上开始了一种自发性的写作训练,为其之后中学写作小说《车轮滚滚》等奠定了基础。而此时,朱先生的母亲在镇上的招待所工作,使得他能够大量接触到南来北往的旅客们,及他们随身携带的书籍。但由于旅客们本身伴随着的强大流动性,促使朱永新先生逐步养成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在小学的阅读过程中,他阅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为他定下了良好的阅读基调,也为他未来重视经典书目的阅读埋下了一颗种子[2]。

朱先生认为自己真正的阅读生活,是从1978年有幸考取江苏师范学院(即后来的苏州大学)政教系大学阶段开始的。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些“老三届”的同学知识渊博,让他羡慕不已,所以最初他是跟随着这些大龄学友读书。到了第二年,他的室友帮助他晓得了校图书馆,才是真正的知识海洋与文化宝库,借助课外阅读可以获得远比课堂听讲所收获得多的知识。从此,他开始大量阅读中外经典著作、传记读物和教育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并为以后的教育人生打下了基础。他掌握并坚持了“急用先学,边学边用”的方法,在苏州市做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时,阅读了许多管理学、经济学和城市管理的论著;在“新教育实验”启航后,他又将自己的阅读和“新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起来[3]。

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工作调研,更是立足于自身的阅读经历,朱先生才凝练出他“新阅读观”的核心理念:“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共读共写共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阅读三问”

全书约有27万字,共分三章,每章通过一组文章分别回答了有关阅读的三个问题:阅读的意义,阅读的选择以及阅读的方法。全书围绕着这三个有关阅读的最基本问题,结合了朱永新先生自身的阅读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论述全民阅读如何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有书香,才有故乡: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朱先生条理清晰地表达出,阅读的重要性不仅在个人层面,对于民族、社会和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共有15篇文章,从理念性的阐述(《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等),到历史性的追溯(《书籍是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再到对阅读社会、未来教育的展望(《全民阅读奠基未来》《书香强国路迢迢》《充分认识阅读对未来教育的意义》等),向读者充分阐述了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与先贤对话,领略过去的伟大思想与伟大精神,还可以让我们当下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可以加强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共同的语言与价值观,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阅读关系着个人、民族、社会和国家,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是我们需要阅读,重视全民阅读的原因。

第二章《阅读的高度,决定国家的高度:中国人应该读什么?》,发布了朱永新先生团队研制的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9个群体的各100种基础阅读书目,以及对未来教育中“学科书目”的设想。其中除幼儿基础阅读书目有40种基础书目,60种推荐书目外,其余的书目都是基础书目30种,推荐书目70种。每份书目,朱先生都详细介绍了不同群体的阅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书目的研制标准与原则、研制过程等,再附上具体的100种书目。这9大群体基本覆盖了当前的阅读人群,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阅读需求,按图索骥,即可在茫茫书海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这些书目作为一种线索与参考,对于读者来说十分便捷与可操作。

第三章《阅读,从儿童开始: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中的系列文章则具体谈了如何读书的问题。朱先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从阅读载体的角度,探讨了纸质阅读、网络阅读和现代传媒中的阅读;从读者角度,关注了儿童阅读和儿童文学、农村儿童阅读等;从阅读方法角度,包括对书的态度、新教育晨诵、新教育实验、未来阅读等;从阅读场所角度,则将视线投向农家书屋、基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书香宾馆、高铁阅读等。他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探讨了,在当今社会不同的阅读群体,面对不一样的阅读内容、阅读场所、阅读方式的时候,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所承担的角色,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

2 国民共读深化全民阅读推广

2.1 “共读“:造就中国人的文教密码

在朱先生的阅读理念中,仅仅个人的分散阅读是不够的,只有“共读”才能塑造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和信念。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未来简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中传递了一个类似的理念,他认为:人类文化的构建和传承是来自于共同编织和相信的想象与故事。使这种传承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载体,无疑是各种文献,尤其是书籍。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产生,则是在不同范围内的人们,通过构建次级的共同想象,从而拥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共同的英雄和传说、共同的精灵与天使、共同的图画和音乐、共同的诗歌和小说”,逐步发展为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民族意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利益结合。

在作者的全民阅读推广五大理念中,其核心元素无疑是“共读”。在许多篇章中,他多次强调了共读的重要性,认为共读是“是指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4]只有阅读过同一本书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与这本书有关的共同密码,因而能够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交流,拥有共同语言。在阅读了一系列共同的书后,人们才能拥有共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愿景[5]。在共读的基础上依托“共写”与“共生活”,能够逐渐将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小集体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在了解和领悟属于本国的知识与文化后,建立起共同而广泛的文化自信。

在本书第一章,作者旨在探讨阅读的目的以及共读的价值等问题,在建立了阅读重要性的观念之后,随之而来便是读什么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朱先生进行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书目推荐,而是始终立足于“共读”,他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的共同阅读体验和成果的塑造,兼顾全体国民的需求和不同群体的需要。

2.2 共读方向:借助“书目地图”

正如前文所言,本书第二章第一次将作者及其团队30年以来研发的各种推荐书目作了系统展示和说明。每一份书目里都分为“基础书目”和“推荐书目”,共有多达900个图书条目,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对各种人群适合阅读的书进行全面梳理。每份书目之前,除对书目研究过程、选书的原则和标准的详细阐述外,还充分表达了团队对每份书目所寄予的殷切希望和现实意义。书目的集中发布,既能为其他有志于研发书目的团体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样板和指导,也能为想要按该系列书目来阅读并建设家庭藏书、单位藏书的读者提供可靠的强心剂。

书中书目的研制,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模式,即首先分析对象的阅读特点、需求和困境,接着确定选择书籍的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团队还注重邀请目标领域内的专家、一线工作者,并收集大众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书目的维护与修订。如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的标准,围绕着真善美、儿童、故事、绘本、共读等元素,邀请了儿童阅读领域内的专家、幼儿园园长、一线幼儿园老师和一些家长,组成研制组,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团队讨论和研制工作。在书目初步制订后,团队进行了网络反馈的收集,根据意见数据对书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书目的权威性、中立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在“共读”的基础上,朱永新先生及其团队还鼓励“共写”,依托心理学的相关“共作效应”实验,从而优化全民阅读的实践效果。

2.3 共读愿景:营造“书香社会”

朱永新先生在第一章中的《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开篇,描摹了自己心目中,也是他多年来执着呼吁、努力推进建设的“书香社会”的模样:“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一定是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它至少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人溢书香;第二,处处有书香;第三,时时闻书香;第四,好书飘书香。”[6]在这四个特征中,“人人溢书香”无疑是终极目标,而其他三项特征都是达到这个终极目标的保障。

那么如何真正达到这个美好的目标,朱永新先生有他自己具体而微的想法,这些步骤在他多年的“两会”提案中,在“新教育实验”的“晨诵、午读、暮省”中,还在持续推出和更新的书目中。结合第二章的九份书目和一份设想,兼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作者对于“书香社会”的愿景逐渐清晰起来:书香社会的构成,当然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在作者这里,推动全民阅读的三大基石中的每一项,无疑都应该有更细致、更具体的面貌。这些面貌从角色和空间两方面充实着全民阅读的内涵。

从角色上说,书香家庭包括着父母、子女毫无疑问,而父母、子女也同时和教师、学生重合着;而教师和学生以外,作者及其团队还撷取了其他两个重要的群体——公务员和企业家。政治清明、商业繁荣从政策和经济两个层面保障了国民教育的欣欣向荣。领导人爱读书,不但能够对国民起到极大的榜样宣传作用,还能够用书中仁德的道理净化自己的心灵,帮助抵御面临的各种诱惑,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鼓励企业家阅读,不但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商场上的波折时从容应对,也能促使他们心怀仁慈,关注员工的幸福生活和公益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从空间上说,作者及其团队重视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阅读差异,呼吁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推进高铁阅读、宾馆阅读的实施,促进改善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效果,主张将阅读融入不同的场景和空间,充分保障“处处有书香”“时时闻书香”的需求,将人人浸润在书香之中,时间久了,“人人溢书香”也就足可期待了。

3 国民共读方略:卅年成果荟萃一书

在多年推动阅读的进程中,朱先生深知其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长期深入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发起了“新教育改革实验”,至今全国已有5200多所学校加入,其中有许多是乡村小学。“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一大批农村儿童,培育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养成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逐步缩小与教育水平更高地区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作为研究者,他创办了“新阅读研究所”(2010年)和“新教育亲子共读中心”(2011)等阅读公益机构,致力于研究适合中国人不同群体的书目,其中《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影响广泛。他和团队通过推出书目来尝试着促进国民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珍惜传统文化的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在应对生活中无尽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他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2003年起,第一次在“两会”上提出了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至今已连续18年在“两会”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阅读基金,成立国家阅读推广委员会,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把农家书屋建在村小学,给实体书店免税,国家领导人带头做阅读的模范,打击盗版图书、繁荣网络文学、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给农村孩子提供‘精神正餐’……”虽然多年来有些提案并没有获得落实,但许多现实的努力已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逐步实现,推动了全民阅读的进程[7],如全国已有超过400多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阅读节(日,月)”。而朱永新先生不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8],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2020)[9]。

朱先生多年来在教育改革和阅读推广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都体现在本书中。除了国民共读书目的相关内容,书中朱先生阐述篇幅较多的就是阅读、教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代后记》中,他这样写道“阅读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手段,阅读也是一种大的教育。”朱先生在书中也分享了阅读对自己的教育,有这样几本书深刻影响了他,其中一本是《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让他明白理想的动力,还有一本《管理大师德鲁克》教会了他行动的力量。

而新教育实验则显示阅读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础手段。在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学校图书馆、年级图书广场和班级图书角是重点建设对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重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读活动。此外,“晨诵、午读、暮省”也是阅读课程化的成果之一,孩子们在早上读诗,在午间读书,在每天完成学业后进行一天的反思。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孩子们在童年就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养成学校阅读的风气。新教育学校同时重视老师的阅读培养、推荐书目的制定等等。这无一不体现了朱先生的阅读理念,将阅读作为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总之,不论是想要提升自我素养的读者,还是构建书香家庭的家长,还是想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或是从事阅读推广的公共图书馆馆员,都可能从《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实践方向。

猜你喜欢

朱永新朱先生书目
卖关子,真有趣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话重要,放前面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本刊邮购书目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