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0-02-25沈连梅严荣荣代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共生慕课融合

沈连梅,严荣荣,代斌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2.北京工业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124)

MOOC源于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简称“慕课”[1].在世界教育变革大潮的推动下,“慕课”已然成为高校学科课程改革、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肯定的是,慕课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创新浪潮,开始全面冲击世界高等教育[2].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停课时期,高校诸多学科可以居家创设慕课或启用相关慕课资源进行“停课不停学”,体育由于缺少慕课资源或先期没有创设慕课教学,处境十分被动与尴尬.如何实现与“慕课”革命的有效融合,需要引起国内科研与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13年中文“慕课”元年以来,体育在“慕课”改革浪潮中鲜有表现,尤其是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塔尖”的高校体育,似乎存在一些羁绊或困难.“慕课”是不是难以与学校体育相融合?还是学校体育与“慕课”没有找到有效的融合路径?这些都是本文立足探讨的问题,也希望通过问题探寻到有益的解决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与“慕课”的有机融合提供一些理论探索.

1 我国高校体育与“慕课”共生现状

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因其具备大规模、开放性和在线教育等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为广大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3].高校多学科领域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甚至一些培训课程等先后广泛尝试并应用“慕课”来推动本学科的改造和升级,历来被视为教学“改革先锋”的体育,却没有在此轮教改中崭露头角,至少体育与“慕课”的研究较为匮乏.以CNKI为平台,截止2020年1月,输入搜索“体育、慕课”“体育、MOOC”,分别得到相关文献281篇、435篇,其中基础性研究147篇,应用研究19篇,教学模式研究40篇;与以往对体育方面研究的质与量相比较显得极为稀少,如在CNKI输入“体育的概念”,则有5000篇文献.当然,中国“慕课”元年至今不到十年时间,国内体育界对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尚处于理论阶段,付诸于实践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为体育具有自身较为独特特征.

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4].其中,“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包含诸多体育特征,如学校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必须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协同活动方能完成,简而言之,体育是一种理论为基础,肢体实践能力占优的社会活动.高校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等,都涉及到身体练习和运动技术的掌握,而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都具有规范性、程序性、重复性等特征,忽视这些特征,让学生纯粹线上学习或观摩,难免动作走形或产生运动伤害.体育的独特特征,也是国内体育慕课研究停留在基础理论现状的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体育与慕课的割裂局面,禁锢了高校体育慕课改革的超前思想.

2 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慕课”平台

2013 年 5 月,三驾马车之一的 edX 成功登陆中国,开启了中国“慕课”发展的新纪元,2013 年也被称为是“中文慕课元年”[5].由最初的Coursera、Udacity、edX国外“三驾马车”,快速形成本土化“慕课”平台并存态势,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但平台数量整体偏少、类型单一.由于体育自身平台的特殊性,加上体育包含项目众多,仅学校常见体育项目达数十种,一般高校难以实现自身“慕课”平台,通常是由校方出资购买第三方合作平台如北大青鸟、超星尔雅、囿马体育等,单纯性体育“慕课”平台少之又少.进一步而言,我国大学层次不同、种类不同、需求不同,如本科与高职、理工与文学、师范与非师范、双一流与一般高校等,“慕课”平台的要求和建设也不完全相同,专业化、权威化、特色化慕课平台仍是稀缺,这些都是未来高校体育“慕课”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2.2 缺少特定师资

体育自身特性,决定了高校体育“慕课”创设者师资的特定性,例如,在录制 MOOC 视频时,教师的授课是关键[6],是决定体育慕课成功与否的决定点.当前,高校体育“慕课”创造者多数为一线体育教师,这部分师资面对“慕课”制作较为尴尬.高校扩招产生的人才过剩,迫使高校体育教师招聘门槛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的本科生到本世纪的硕士研究生再到当前博士生,高校体育“技艺”双全的教师越来越少,理论硬件已然超越运动技能要求,具备专业运动背景的教师只能特招应聘.体育“慕课”制作,对教师实践专业水平要求极高,低水平“慕课”制作只会拉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甚至起到负面效果.人才是第一位,缺乏特定师资,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慕课”发展的关键因素.

2.3 缺失体育资源

慕课模式是一种在富资源、富媒体学习环境下,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步调,实现个性化学习[7].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决定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劣,加之学校层次不同,高校体育资源差异显著.东部强于西部、省会优于地方、重点大于普通、本科高于高职等传统“校本位”现象普遍存在,高校体育资源难以平衡化发展.以羽毛球运动为例,本世纪初,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大学生选课首位,当时中西部地区高校羽毛球运动尚未开展,大学生羽毛球赛事缺乏,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尚属空白.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体育财力与产业也得以提升,体育资源得到扩大,但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传统化体育资源仍占据主要位置,新兴运动项目、社会时尚运动仍没有得到支持,体育资源仍得不到有效配置,如信息化器材、优质场地、多功能场馆等,没有丰富体育资源的支撑,高校体育“慕课”行动难免属于“画饼”状态.

2.4 缺少政策支持

现阶段,慕课在海内外国家经历着快速发展建设的新领域[8].2012年“慕课”登陆中国,随即引起国内教育界极大关注,教育部也及时跟进,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以教高厅〔2012〕2号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慕课”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先期宣传和鼓动作用.随后几年,中国教育界围绕“慕课”展开快速研究,效果却不明显甚至凸显乱象.2015年4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定位“慕课”发展方向“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对于“慕课”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指引作用.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中国慕课大会”上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育部门对于慕课发展的重视.

慕课是一门革命性新兴产物,中国大学慕课本土化发展仅有7年,中国教育界尚属理论摸索阶段,仅凭一个《办法》《意见》《宣言》是难以让中国慕课走向成熟.较之以往,体育的学科地位、学科比重虽有所加强,但与高校专业课程、优势课程相比仍缺少关注点和注意力.在慕课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慕课发展尚未达到程序化、标准化背景下,高校乃至各行业都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科学政策、法规来支持、规范慕课在中国的良性发展,如此,体育与慕课才能“借东风”得以快速发展.

3 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路径

3.1 构建资质﹢权威性的“慕课”平台

高校是国家教育重地,教育内容及形式都需要正确导向.高校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知识课程,从理论到运动技术的建构,慕课能够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将慕课融入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能够缓解教师运动知识传授方面压力等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在国内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多的慕课平台环境下,体育以其自身特征和课程特点,需要构建一个得到多方认可、资质过硬的慕课平台作为高校体育学习和传播的介质.这种平台不能简单依托于多学科慕课平台机构,需要专业的体育人架构专业化、特色化、标准化的体育慕课平台,能够经过高校体育教学和师生学习的检验而产生权威化,实现资质﹢权威性的“慕课”平台构建,推动高校体育与慕课真正意义上的契合.

3.2 打造标准﹢专业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的创造者.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社会活动,其独特特征赋予了慕课强烈的动作色彩.这种动作色彩包含创造者的运动能力、水平、示范技巧等,也包括创造者的语言表演、肢体美学、环境设置等全方位要素.这是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要求,也是网络环境下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期望.因为体育运动各领域都有数量众多的明星人物、专业运动员乃至业余高手等,对比之下所产生的效益对体育教师往往是种伤害,也直接关系到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的前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自我“超变”意识,提前认识到慕课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产生的正、负变化;超前接受慕课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重要位置.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以职业危机感催使自身对专业综合能力的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专业培训、定向培养等多形式、多途径加速专业技能的提高.最后,学校依据本校体育特征、特色、主打体育品牌等,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运动项目专业化、专业群开发,同时改革体育师资引进办法,采用学历与技能并重,逐渐打造和形成一支标准﹢专业化师资队伍,解决高校体育与慕课融合共生的关键问题.

3.3 搭建区域合作﹢共享化体育资源

高校与慕课的融合共生局面,通过教师、平台建设是可以实现的.高校层次不同、区域位置不同以及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差别,必然导致高校之间体育资源差异化.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的优课联盟等,这些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体育资源整体优势令人羡慕,地方普通院校、高职高专职能借鉴、效仿甚至“拿来主义”.如何扩大慕课在高校影响力、实现两者融合共生,兑现慕课教学革命的初心使命,首先高校应放下校际层次偏见,增加交流与合作.其次,区域高校应整合体育资源,如大学城、高教园区等,确保优势资源、发展一般资源、带动劣势资源.最后,区域高校应摒弃各自为战思想,精诚团结,领会慕课革命的宗旨——为学生服务、培养国家接班人,致力搭建区域合作﹢共享化体育资源,为高校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提供土壤化服务,高校也希望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慕课”,进一步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10].

3.4 搭配科学﹢服务型教育政策扶植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MOOC运行三年累积投资6000万元,深圳大学优课联盟累积投资也超过3000万元[11].前者是教育部官方,后者是学校出资.资金投入度的背后,折射的是各种政策的支持包括官方、学校与社会等.即便如此,这些慕课平台的运营现况堪忧,慕课的运营、更新、维持等都要成本支撑.中国慕课近十年本土化探索经验,重要一条是在当前国情和学情双背景下需要科学﹢服务型教育政策的配备与扶植,尤其是面对体育这样项目多、系统强且极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首先教育部及相应官方应出台系列化政策和文件,鼓励优质化、权威化慕课平台的构建,减少重复性建设.其次,科学、合理落实出资方与管理方分权政策,避免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局面,鼓励慕课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合理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慕课学习中来.最后,学校应制定管理与奖励政策,与区域高校合作、共享,扩大慕课服务对象和影响力,实现包括体育在内的高校慕课发展的良性循环.

4 结 语

慕课是高校课程教育史上的又一次改革,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高校体育既是对慕课理论的探索,也是对慕课实践研究的例证.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高校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虽过程曲折却大势所趋,其涉及面不仅是慕课创造者需要拥有标准且专业的业务技能,更需要政策、资源、学校等多方合作与支持.可以看到,在当前中国慕课实践研究尚未成熟阶段,高校体育与慕课的融合共生仍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对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综合实力的全面考察.

猜你喜欢

共生慕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融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