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兴市场的节俭式创新研究综述
2020-02-25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引言
节俭式创新范式为何出现于新兴市场,其区别于传统创新模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节俭式创新研究现状如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追溯创新起源得知节俭式创新出现在新兴市场的原因并为未来节俭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节俭式创新缘起
(一)创新的溯源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最初的不被认可到日益活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用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现实问题[1]。
(二)创新的发展历程
从创新理论的视角出发,许多学者在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出众多创新理论,如Christopher Freeman提出的国家创新理论、Davis Teece的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理论、Eric von Hipple的民主化创新、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破坏式创新理论、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论等。但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忽视了亚洲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独特性,如政治经济背景多元化、外部环境复杂化等[2]。
从双元创新模式的视角出发,创新模式历经了五代更迭。第一代更迭是“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第二代更迭是“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的过渡期;第三代更迭是“市场需求型”创新模式;第四代更迭是“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耦合型”创新模式。随着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种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五代创新模式开始盛行。这五代创新模式实施的基础都是大量资源的投入,创新成果主要为少数富人所享有。以上创新范式是基于西方发达市场的,具有自上而下、复杂的、自主研发驱动等特征。
无论从创新理论的发展还是创新模式的更迭来看,前面创新的发展情境都是基于发达国家,具有充足的资源条件和研发投入。然而,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突现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自然而然,新兴市场创新现象备受关注。新兴市场创新表现出与发达市场截然相反的特性,即:自下而上、以人为本、适当的、注重成本效益等。由于新兴市场的特性,以往的创新理论框架已经无法解释新兴市场的创新现象。一种包含“三更”理念的创新应运而生,即节俭式创新-“用更少资源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节俭式创新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节俭式创新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其相关内涵还未得以统一。节俭式创新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节俭式创新的消费者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the pyramid,BOP)”,因此开展节俭式创新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到该市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不同需求。其次是成本概念,不仅仅是产品价格,更要从整条价值链(包括发展、制造、分销、消费以及处理等)综合考虑成本概念。最后是质量概念,要符合消费者可接受的质量标准。综上,节俭式创新的实现面临资源匮乏、客户支付能力较弱和制度缺失的多重约束,一旦结合时代特征实现节俭式创新就会惠及金字塔底层群体。
二、节俭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一)节俭式创新国内研究现状
刑小强等(2014)基于新兴市场对节俭式创新进行初步探究,提出一个宏微观框架概念模型[3]。李昌玉等(2015)认为性价比高是节俭式创新的关键,因而探得节俭式创新模式有助于企业走出创新的窘境[4]。张军等(2017)梳理国内外文献构建了节俭式创新内外部过程理论框架,并提出中国情境下节俭式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5]。
以上研究均对节俭式创新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具有指导性的概括。极少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节俭式创新,如芮正云等(2018)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了互联网嵌入、双元机会开发与农村创业者节俭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以苏、浙“淘宝村”创业样本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6]。
(二)节俭式创新国外研究现状
Nivedita Agarwal等(2012)认为端到端定位、核心价值识别以及各种创新的健康组合是在商业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7],基于此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建立自己的地位和创新战略。Eugenia Rosca等(2016)通过多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家和公司提供节俭和反向的产品和服务,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成功地结合了商业模式的元素,创造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8]。
以上研究多采用案例研究解释节俭式创新的内在机理,区分了节俭式创新与其相近概念(如反向创新、破坏性创新等),从商业模式的要素价值阐释了节俭式创新与商业模式间的关系。
三、结语
节俭式创新作为新兴市场的一种创新类型,可以很好地践行“以更少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创新理念。首先,未来研究应该着眼于探究节俭式创新独特的内在机理,这需要探讨不同行业的节俭式创新模式和影响因素,在归纳的基础上演化出节俭式创新不同于传统创新的作用机制。其次,可以归纳不同主体(如跨国公司、本土企业、草根阶层)在节俭式创新方面的异同,以便提供针对性建议。第三,可以深究节俭式创新多元价值创造与分享的机制和路径,进而深刻地理解节俭式创新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价值。未来期待更多的学者将节俭式创新从实践现象中抽象化为可操作化的构念,进一步完善创新类型的内涵及外延,进一步充实节俭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并丰富实证证据以扩大其边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