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大法宝”新时代意涵和作用笔谈
2020-02-25罗文东,田芝健,王广等
现代化新路的开拓与示范: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罗文东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苏州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出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核心内容的苏州“三大法宝”,为开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样板标杆。
一、擎画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变的历史进程,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并确立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之初,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1983年2月,邓小平到苏州考察,看到了苏州的发展面貌和实现小康的光明前景。“小康构想”由此细化,并在苏州大地率先变成现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也因此成为中国小康的三张亮丽名片。
张家港地处苏州最北部,建县初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孕育和发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并稳居中国百强县前三。昆山市原本处于苏州“小六子”的落后地位,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既没有政策又缺乏资金的困难条件下,自费创办开发区,迅速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百强县之首。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建起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城区,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路尖兵”。
进入21世纪,苏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嘱托,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做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排头兵”,“三大法宝”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张家港打造港城经济、港城功能、港城生态、港城生活、港城治理“五个升级版”,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昆山推进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功能集聚区建设,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和美丽宜居现代化大城市,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榜样。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国际先进高科技产业新城区,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张家港、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都居全国前列,在江苏省内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昆山和工业园区还被列为现代化试点。这充分说明苏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走在了时代和全国的前列。
二、探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苏州“三大法宝”传承着改革的基因,体现着开放的胸怀,不断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境界。
苏州成功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发展的障碍。1992年,张家港在各方面基础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目标,拼抢到了全国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和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此后还创造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等奇迹。昆山通过自费建工业小区,迅速实现从工业经济向“农、副、工”全面发展、从产品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的“三大转变”,并在推动产业“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突破中持续发力。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苏州,笃行“惟改革者进”的发展真理,自觉承担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推进改革走深走实,努力“为全国发展探路”,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热血尖兵”。
苏州成功推进现代化还在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昆山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利用浦东开发开放效应,迎来招商引资高潮,开创了一个县级市自费建设的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先河,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苏州工业园区虚怀若谷,吸收先进国家的成果,创造了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对外开放不仅为苏州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使苏州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深层次地融入世界经济,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三、推进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其深层动力和成功之道就是形成和发扬了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苏州“三大法宝”的基本内核,是实现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张家港精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包含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都必须以创新为基础;正是因为勇于创新,张家港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建成保税区,拼搏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成绩。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为精神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更是以创新为核心要义;正是依靠创新,昆山才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唯一)自费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台商协会、全国第一个县级留学生创业园、全国第一条跨省市轨道交通工程,等等。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主要内容的“园区经验”,也是直接以创新为核心要义的;正是因为勇于创新,苏州工业园区才不受传统模式和惯性思维的束缚,顺利地完成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转型。
争先是苏州“三大法宝”的鲜明品格,是实现现代化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张家港提出的“各项工作争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强调的“敢为人先”,还是昆山倡导的“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都秉持创先争优、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彰显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大法宝”发源于苏州,但领先全国、影响世界,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激励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苏州“三大法宝”:践行中国精神、培育自信文化的鲜活案例*
田芝健①
*原文载于2020年5月9日“理论之光”网,http://www.jsllzg.cn/yaowen/202005/t20200509_6635536.shtml。
①田芝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主任、苏州“三大法宝”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在苏州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热土上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形成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区域文明成果,被形象地概括为苏州“三大法宝”。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以中国精神引领改革发展探路实践的鲜活样本,是苏州干部群众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生动展现,是苏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实践的经验凝练,是苏州新时代开放再出发、挺进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践案例和自信的文化支持。
一、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以中国精神引领改革发展探路实践的鲜活样本
苏州“三大法宝”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为中国精神谱系注入别具一格的苏州元素。苏州具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吴文化溯源、名诗名句的品味中追寻历史的回声,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体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苏州不断回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苏州这个集古典园林名城、慧雅东方水城、经济生态美城于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小巷深处的小桥流水、烟波浩渺的太湖、奔腾到海的长江共同孕育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动的文明成果。
长江边的沙洲县变成了张家港市,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的更改,而是张家港人在甩掉贫穷帽子的艰苦奋斗中、率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唱响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汇聚起奋发图强、奋力实干、奋进争先的磅礴力量,成为一个见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文明窗口。
历史上因为发展靠后曾经被称为苏州八县(后来六县)中“小八子”“小六子”的昆山,坚持“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敢想、敢当、敢为”“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为标志,在实践中凝练昆山精神和昆山特色价值观,不断克难攻坚,从自费创建开发区、探路出口加工区到连续十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茅,闯出了一条“昆山之路”,成为中国道路的一个地方范例。
苏州工业园区在建立26年来的创业实践中形成的“园区经验”,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精神内核,坚持把改革开放、科学规划、学习借鉴、自主创新、善治圆融、合作共赢有机统一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开放型经济、现代化治理、信息化服务,使三者相辅相成,走出了一条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宜居新家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苏州“三大法宝”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苏州生根、开花、结果。在党中央和江苏省委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团结和带领苏州人民奉献智慧、挥洒汗水、持续奋斗,把爱国、爱党、爱人民与爱家、爱岗、爱家乡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书写时代华章,为中国精神实践增添了苏州元素。
二、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干部群众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凝练
苏州“三大法宝”是地方和基层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示范。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继承、坚持、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基本理论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思想旗帜、根本指针、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从邓小平同志的基于苏州等地实践萌发和坚定小康构想,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对江苏“两个率先”的期望,再到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指导苏州等地的现代化“可以去勾画”以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的描绘,苏州人始终争当“先行军”和“排头兵”,在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苏州“三大法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苏州干部群众牢记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善于把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自身奋斗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干事创业有动力,干部群众有合力,聚焦实现全面小康有定力。苏州的实践表明,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重要关头,只有抓住机遇、发现机遇、创造机遇的能力强,把机遇转化为成效的办法灵,才能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富民强市的提质增效。
苏州“三大法宝”坚持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苏州市域的表现形式、运动方式、冲突力度、短板影响等,寻求破解对策,努力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市中推进法治文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不断实现党建强、发展强,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不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三、苏州“三大法宝”是新时代苏州开放再出发、挺进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富矿
新时代苏州开放再出发、挺进现代化,离不开对苏州“三大法宝”的精神传承、发扬光大,用新的奋斗实践赋予“三大法宝”苏州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需要我们提振“精气神”,掌握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本领;呼唤我们锤炼过硬作风,努力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掌握新思想的重大价值、核心内容、科学方法,紧握并用好新思想这一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活的灵魂,坚持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互动和有机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增进思想活力、思维张力、前进动力,通过统一思想增强思想引力、思维定力、行动合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上来。
要发掘苏州“三大法宝”文化富矿,率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之路。新时代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市域生产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实现新的变革,不断丰富苏州“三大法宝”的新内涵,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业绩。
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意义
王广①
①王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
苏州“三大法宝”是由“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构成的一个整体,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大法宝”在苏州,但“三大法宝”的意义和价值却不止于苏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今天应当以更加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来观照苏州“三大法宝”,深入挖掘、凝练和阐发苏州“三大法宝”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苏州“三大法宝”不仅是苏州精神的体现、江苏发展的典范,也是我们党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我们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全球化正确方向的重要价值符号。
首先,要在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砥砺奋进的伟大精神谱系中审视苏州“三大法宝”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欺凌的近代中国便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消灭封建主义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各种主义和思潮在近代中国纷纷登场,但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才担当起了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领导责任,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斗争,建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不惮劳苦,无惧牺牲,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涌现出无数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无数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绘就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州广大党员干部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直面时代问题,点燃创业激情,只争朝夕,敢闯敢试,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苏州“三大法宝”。深入考察苏州“三大法宝”的精神实质、价值内核、形成过程与鲜活事例,可以发现,“三大法宝”中蕴含着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拼搏的实干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追求、执政为民的人民情怀,这些无一例外地证明,苏州“三大法宝”在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三大法宝”一定能领航苏州实践,推动中国发展,书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苏州篇章。
其次,要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进程中审视苏州“三大法宝”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指出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实现这一伟大胜利之后,我们要继续前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次更加伟大的进军,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苏州“三大法宝”将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价值支撑。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指出,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般的提法”,认为“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马克思反对这种提法,并指出“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这个民族的主要任务还不是维护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时候达到的”。马克思还认为,“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人胜过英国人”。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当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利润进行维护或谋取的情况,但如果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那么其中蕴含着这样的理论判断,即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出现在它发展崛起、谋求振兴的进程中。为了实现这样的工业高峰,需要我们整个民族努力奋斗,拼搏实干。同时,中国的民族复兴不同于任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后者的崛起无不是对内加紧剥削、对外掠夺殖民的结果,而中国只能走自生型的现代化道路,依靠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自主探索。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历史任务,无论是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内核的“张家港精神”,还是以“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标志的“昆山之路”,抑或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特质的“园区经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全面小康再扬帆,民族复兴正当时,苏州“三大法宝”一定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闪耀出璀璨光芒。
最后,还要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历史真正变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图景中审视苏州“三大法宝”的重要意义。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之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和世界连为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和国际格局的复杂演变,我们更要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广阔的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
苏州有两位历史名人:范仲淹和顾炎武。范文正公的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亭林先生的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位大儒都视通万里,心忧天下。虽然他们讲的“天下”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历史”“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概念,但都包含着不囿于一域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来审视问题的历史眼光。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和现象,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风潮不断蔓延。面对这一复杂态势,习近平总书记以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高度的重要主张: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世界情怀;呼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强调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走向。作为重要的外贸城市之一,苏州在2019年成为中国第四大外贸城市,进出口总值在GDP中占比规模较大,外来人口众多,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既面临诸多机遇,也充满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迄今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很多变数。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的历史分期的起点。为了消解关于全球化的各种负向风潮,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见微知著,有所作为,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苏州“三大法宝”突出地强调开放、包容、借鉴、共赢等发展理念和精神特质,这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反对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等风潮的历史大格局中,气格高标,弥足珍贵。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三大法宝”一定能推动苏州聚焦优势领域,扩大交流合作,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全球化发展,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中书写苏州故事、刻画苏州传奇。
用好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于洪生①
①于洪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毛泽东曾说,人总该有点精神,保持我们党“精神上的优势”,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目前,促进苏州新一轮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需要运用好“三大法宝”的“精神”力量,以激发苏州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一、理念、精神的重要性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人无精神不立。精神是什么?可能有多种解释,我想精神应该是人内心的一种力量,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卡尔·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理论,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讲到,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同时出现了人类文化的突破现象,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轴心时代”理论也是在表达思想的巨大力量,说明精神不仅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影响深远。
不仅哲学上研究精神、重视精神,即使是经济学领域,也不得不承认理念、精神的重要性。大卫·休谟说:“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观念支配的。”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变革,都不是一种利益战胜了另一种利益,而是一种主义战胜了另一种主义,新的理念战胜了旧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变革就是理念战胜了利益。许多变革表面上看可能是利益的胜利,但其实是理念的胜利。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主义的结果。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人物之所以如此呈现,很难单纯从利益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其中的观念、思想、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支配人的行为的利益并不是客观利益,而是主观利益,或者说是人们感受到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就把对中国精神的重视与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认知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实践史,也是一部不断继承发展各种崇高革命精神的伟大思想史。无数事实表明,精神不倒才能红旗飘飘。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许多事例表明信念、信心、精神的重要,精神力量能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二、社会历史的巨变从何而来、因何而来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政党。共产党人从上海的石库门出发,乘上南湖的红船,经历井冈山的星火、遵义的抉择、长征的艰辛、延河的流水,走到了北京天安门,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后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劳模精神”等。如今,中国社会发展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从党史、国史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了解到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发现另外一点,即每当到了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信念、思想、精神总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历史转折的突破口。比如,40多年前的这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就是从思想解放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中国注入了活力。人的行动以思想为指导,如果仍习惯受过时的乃至错误的思想束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甚至把新事物当作异端,那就谈不上打开新的局面。如果让各种错误思想自由泛滥、得不到遏制,或者让各种不同意见长时间争论不休、议而不决,就会陷入空谈误国,不可能万众一心地实干兴邦,也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甚至会误入歧途。
三、用好“三大法宝”,实现苏州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苏州的“三大法宝”极具时代特色,“张家港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昆山之路”强调“敢想、敢当、敢为”“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园区经验”则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特点。“三大法宝”共同强调的都是精神力量,苏州以往的快速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引领、支撑。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征程中,40多年来形成的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可从五个方面来不断扩展苏州“三大法宝”的内涵。
一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敢为人先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精神动能。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创新,就是打破禁锢。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革故鼎新、破旧立新、不断超越的过程。
二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张家港是干出来的”,道出了一个地方成功的密码,这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呈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党员干部能不能唯实、求实、务实,关系到改革开放大业,决定着国家前途命运。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再艰难的历程也能高歌前行,再困苦的条件也能笑看风云,再尖端的高峰也能攀登超越。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将求真务实的精神熔铸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
三是锐意进取、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秦振华常说:“干工作就要样样争第一,要争第一,就要敢想敢做,尤其是‘一把手’要带好头。”体现了一种“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强调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责任感,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带领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四是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担当精神。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贯穿改革开放始终的又一个精神品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以坚定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在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同样需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以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为例,警示党员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要真刀真枪地打拼,必须具有意志坚强、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担当精神。
五是无私奉献、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一种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每代人的奉献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把时代要求与奋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以创新精神理解奉献、实践奉献、诠释奉献,用实际行动赋予奉献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精神境界。
做实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基本要求*
吉启卫①
*本文系2020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吉启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主任助理,博士。
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为内核的“三大法宝”是苏州高质量发展整体优势的生动表达。要注重把“三大法宝”的优势转化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效能,打造优势呈现、优势互补、优势发挥、优势再造、优势集成的良性循环体系。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相互配合、有机联动,需要在做实基本要求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根本保证。
苏州“三大法宝”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蕴藏着深厚的党性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推动苏州“三大法宝”的优势转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与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苏州“三大法宝”的政治性和先进性;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执行市委决策部署,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标“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统筹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廉洁型、效能型”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建设,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苏州“三大法宝”理论的学习,深刻把握“三大法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积极参与“弘扬三大法宝、再创火红年代”的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做到立足岗位作贡献、高质量发展当表率、“三大法宝”勇践行的有机统一,真正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融入者、贡献者,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二、做到让人民满意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遵循的价值
人民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指引着各项事业前进发展的方向。归根到底,高质量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必须时时刻刻将人民满意作为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遵循的价值指向。
苏州“三大法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苏州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辛摸索历程中经过科学总结、精准凝练、理论阐释才逐渐形成、确立的。随着人民群众实践的不断深入,苏州“三大法宝”的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深化和拓展。“三大法宝”是苏州人民的伟大创造,其优势转化离不开人民,做到让人民满意是“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永恒追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质和量都有更高期待。尤其在苏州,这一期待更为迫切。作为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苏州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八个更”的需要,并且做到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这无疑是摆在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为人民服务是苏州“三大法宝”精神实质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在“三大法宝”优势转化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贯彻唯物史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访民情、听民意、汇民智,真实掌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内容和多层品质;加强舆论引导力度,提高宣传普及水平,让更多新老苏州人知晓、理解和认同“三大法宝”,夯实“三大法宝”的群众基础;加强和丰富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力度和形式,拓宽人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渠道,提升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水平,合理确立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绩效评价的权重,真正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发挥“曝光台”在转变作风中的作用,形成监而有力、督而有效的运转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有机统一,既做让苏州人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绩,又要做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的潜绩,让苏州人民长久共享“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红利。
三、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主攻方向
市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目标的集中表达。实现苏州治理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主攻方向,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好的工作。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他又明确要求江苏“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作出决定,这些都为苏州实现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之一,苏州实现治理现代化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苏州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倾向凸显,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苏州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与此同时,涵盖人才、资金、技术、文化等多向度的国内城市综合竞争更加激烈,苏州能否在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同时继续保持城市发展的领先地位,仍受一定制约。
事实上,这些挑战都不能动摇苏州实现治理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反而更激发了苏州团结拼搏的昂扬斗志。这就要求在“三大法宝”优势转化过程中应自觉做到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咬定市域治理现代化目标不放松,增强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战略定力;要大胆借鉴创新、争先创优,在扬弃基础上汲取全球市域治理现代化经验,推动市域治理理念现代化;要发扬“吃苦不言苦、处难不为难”的担当精神和“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聚焦苏州治理现代化重大前沿问题,紧扣实现苏州治理方式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保障现代化、治理效能现代化等目标,打造具有苏州品质的市域治理现代化范例,增强“三大法宝”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运用科学方法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必要条件
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方法至关重要。方法找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应掌握和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应立足于新时代苏州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研制苏州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图,稳步推进组织作战图。同时,要重视和发挥苏州“三大法宝”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提振发展的“精气神”,凝聚强大思想合力。
其次,应遵循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有机统一,既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对苏州高质量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又要区分主次,善于牵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花大气力解决困扰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弱项。
再次,应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审视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内外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态势,推动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
最后,应掌握和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为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在优势转化中加强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丰富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内涵,实现“三大法宝”与苏州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苏州“三大法宝”赋能新时代苏州新发展
钮雪林①
①钮雪林: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的“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提及:“让开放成为苏州持续发展的最强支撑,让开放成为苏州时代跨越的最大优势,让开放成为苏州联通世界的最亮标识,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创造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苏州奇迹!”这表明新时代苏州“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又一个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已经开始。
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苏州所取得的具有典型引领意义的发展成果,不难发现,苏州之路之所以是一条成功之路,苏州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奇迹”,其决定性的原因,是苏州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以吴地文化为底蕴、以“两个率先”为根本指向、以“三大法宝”为主要路标的具有恒久传承意义的“苏州精神”。
2005年9月起,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改革开放以来在苏州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称之为苏州“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昆山之路”的核心精神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园区经验”的核心精神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
吴地土地肥沃、山温水软,几千年来,吴文化一直是滋养吴地人民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养成了吴地人民坚定从容的品格、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苏州人爱国、爱家、热爱故土的价值取向;同时,自古以来,吴文化里一直流淌着崇文重教、尊重人才、勇于创造的社会风尚和精神品质,这使得苏州随处可见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奋发向上的生机。被称为苏州“三大法宝”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是吴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演绎,是苏州的城市灵魂和内在气质,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更是新时代推动苏州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将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以“三大法宝”增强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切入点和着力点,这就需要在教师、教材、教法等“三教”上用气力、下功夫。苏州“三大法宝”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可以为“三教”改革注入丰富的内涵。对于高校而言,就是通过将苏州“三大法宝”加入校本教材开展教育教学,“由微见著、由小见大”,使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丰功伟绩、展现的精神伟力。苏州“三大法宝”形成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是最好的教材,是对教师成长、教法提高最好的推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诠释。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中,激励大学生奋进,不断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州奋斗的新篇章,就是苏州“三大法宝”发挥的最好作用。
其次,要深挖吴地文化历史,拓展内涵底蕴,以苏州“三大法宝”的历史积淀赋能新时代文化经济建设。
在文化渊源上,吴文化是苏州本土的历史文化。苏州历史上名人辈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震古烁今;苏州的文化遗产颇多,既有古典园林、大运河苏州段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昆曲、宋锦、缂丝、香山帮工艺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至今。这些都是苏州“三大法宝”的天然资源、人文基因,是可供广泛研究的文化形态。在区域范围上,苏州“三大法宝”是对苏州范围内张家港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这一凝练又不仅限于上述区域,更是对苏州整个区域各地方板块改革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人民日报》1993年12月15日的头版头条发表了《苏州跃起六只虎》,苏州“三大法宝”是在全市范围各区域各板块相互比拼赶超中形成的。因此,苏州全域范围的改革发展历史,都是在苏州“三大法宝”的内涵底蕴。因此,苏州需要深挖“三大法宝”的历史资源,尤其是苏州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建设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苏州“三大法宝”不是凭空产生、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干出来、拼出来、闯出来、创出来的,“红色”是苏州“三大法宝”的底色和印记,讲好苏州“三大法宝”就是讲好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发展史。
最后,立足现实,投身当下,用苏州“三大法宝”持续推进苏州新时代发展。
当前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化完善、丰富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领之下,苏州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投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发展中,不仅要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而且要成为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标杆。这些是推进苏州“三大法宝”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的直接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几千年的历史流变尽管历经曲折艰难,但最终我们取得了无数辉煌成就,因此,在当下苏州社会经济转型期,弘扬苏州“三大法宝”思想精髓,发掘吴地文化价值,将优秀传统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苏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深挖吴文化精髓,诠释苏州“三大法宝”的当下意义
刘丹①
①刘丹: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所特有的家国情怀以及敢为人先、积极向上、精致典雅、开放包容等品格,是历史的积淀,更是苏州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要义。
首先,吴地文明是开放融合的产物,是吴文化的发展动力。
自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阖闾重用楚国人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以来,吴文化的发展历史便伴随着开放融合的过程。自楚逃亡至吴的伍子胥在吴国的大地上成为了阖闾的重臣,他“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有胥门为证。胥门的建造就是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自楚而来的吴国大夫。同时,吴国重用来自齐国的孙武,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协同子胥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终成春秋五霸之一。到了唐代,湖北襄阳人张继在大运河边作《枫桥夜泊》。诗中,张继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感受以及身处乱世的家国之忧。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因此,不仅中国历代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都予以收录,它成了苏州城的闪亮名片。在坚持原有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外来文明也不断刺激着吴地文明的创造性发展。顺应时代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要义与吴文化中开放、融合、创新的精神相契合,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苏州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苏州“三大法宝”中的“园区经验”是最好的诠释与体现。苏州工业园区在“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中再造一个“新苏州”,使传统与现代、典雅与富丽完美契合。园区倡导以产聚人、以人兴商、以商富民的园区之路。改革开放40年,苏州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成为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极富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因此,纵览2500多年的苏州城市发展历史,开放包容让苏州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吴文化的基因里渗透着“崇文重教”的独特气质,重视科教文卫的发展为吴地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泰伯奔吴,不仅体现了其“三让天下”的至德,更伟大的意义在于,他在江南土著文化的基因里种下了中原文明的种子,吴中风尚由“轻死易发”转向“敏于习文”。纵观历史,苏州人文荟萃、文艺繁盛,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更是不胜枚举。从隋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的130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其中,苏州46名。苏州府在有清一代就出了26名状元,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更有钱棨“连中六元”,苏州的“三元坊”即因乾隆的《三元诗》赞钱棨而设立。当今两院院士中,苏州籍的就有117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传承的革故鼎新精神,张家港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昆山人“不等不靠、敢想敢为”,园区人“借鉴创新、圆融共赢”,苏州“三大法宝”在丰沃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历经千难万险,养成了“高起点自主学习、高目标自主探索”的时代追求。正是因为吴文化的基因里渗透着“崇文重教”的独特气质,重视科教文卫的发展为吴地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苏州才能一路领先,不断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旁人不能复制的,只属于苏州的开放发展之路。其中,苏州“三大法宝”是历史文化经验的总结,更是未来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最后,勇挑重担、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是吴文化的立身根本,爱国为民则是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自泰伯奔吴“三以天下让”获“至德”始,在苏州大地上,便不乏勇挑重担、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为民的崇高品质。至今,天平山高义园里镌刻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训示仍垂范当下;山塘街“五人墓园”讲述着明代五义士反抗阉党、舍身向死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吴地文化中“士可杀、不可辱”的崇高气节;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振聋发聩,这些一脉相承的品质使得苏州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和为民造福、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也正是这种爱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让苏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苏州奇迹”。无论是“张家港精神”中的“拼”出一个奇迹,还是“昆山之路”中大写的“闯”字,亦或是“园区经验”中的“融合”理念,都离不开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的主旋律,也正是因为吴地文化土壤中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基因,造就了苏州“三大法宝”在改革开放之际的生成与发展。
清人沈朝初《忆江南》组词中有“苏州好,山水自清灵”,作为江南文化意象中抹不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越来越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当“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被总结成苏州城市发展精神和动力源泉时,它们就成了新时代苏州人民共同的精神符号,成为苏州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热土上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当我们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传承吴文化的精髓,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的成功经验,对助力苏州改革开放再出发意义重大。“三大法宝”既根植于苏州悠远的历史文化土壤,与苏州文明一脉相承;同时,更是在传承吴地文明基础上的一次开拓与创新,是新时代苏州擘画“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城市发展愿景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实践探索模板,是勾勒“梦萦苏州、家在苏州”美好生活的理论保障。当前,苏州迎来了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应当自觉运用苏州“三大法宝”,激励姑苏大地上一千多万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抢抓机遇,争当先锋,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凝心聚力,推动苏州新时代高质量的“开放再出发”。
新时代厚植苏州“三大法宝”的创新逻辑
王永贵①,张立鹏
①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三大法宝”是苏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瑰宝”,体现了苏州人民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充满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三大法宝”凝聚着苏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引领人民干事业、谋发展的奋斗精神,是助力新时代苏州经济社会走在全国前列的传家宝。“三大法宝”厚植苏州谋发展的创新逻辑,使苏州在国家和江苏省的大战略、大布局中找准定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一、苏州“三大法宝”记录鲜明的历史创新逻辑
“张家港精神”的“拼”、“昆山之路”的“闯”和“园区经验”的“融”,共同铸就了苏州“三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当代写照,是人民群众能动性发挥、主体性创造的现实呈现。
张家港广大人民群众着眼于“拼”,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孕育并凝练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进而催生出“张家港速度”,创造出目不暇接的张家港奇迹,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转向全国明星城市的华丽“蝶变”,引领了大江南北 “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的热潮。
“昆山之路”的成功之道在于深悟一个“闯”字,在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中,昆山全体人民靠“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勇气,从“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战略性突破中把握时代脉搏,以“敢吃螃蟹”的开拓精神,连续15年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成为中国县域经济众星捧月的“第一样本”。
苏州园区秉承“融”的灵气和理念,在“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中再造出一个“新苏州”,使传统与现代、典雅与富丽完美契合。园区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倡导以产聚人、以人兴商、以商富民的园区之路,勾勒出一幅由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园区新样态。
“三大法宝”之所以能引领苏州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苏州奇迹”,应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也源于苏州各级党委政府对标自身定位的创造性实践,彰显出苏州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开拓创新、发展为民的初心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历史坐标中锚定“三大法宝”的形成、发展、升华历程,可以发现,永续创新是“三大法宝”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特质,并在时代变迁中赋予和拓展其蕴涵。
伟大的时代不断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又不断检验伟大的理论。苏州“三大法宝”的本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思想精华,内嵌着深厚的“四种精神”: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三大法宝”由苏州人民创造,由苏州人民评价,为苏州人民服务,是新时代践行“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苏州宣言书”,以永续创新的时代精神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追问,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奇迹”的核心秘钥。
二、苏州“三大法宝”书写永续发展的现实创新逻辑
新时代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的精神财富,要围绕“永续创新”做好文章。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发挥担当和奉献精神,带领全体苏州人民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为创建“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苏州智慧和苏州方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本质要义在于抓发展、谋未来,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伟大事业是奋斗出来的”,“苏州奇迹”绝非是敲锣打鼓就能随随便便实现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立场”的“苏州写照”和现实图景,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生动、最深刻的实践。
“三大法宝”续写新时代苏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向往既呈现出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整体性特征,又展现出现实需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质。民生发展永无终点,只有不断继起的新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只有凝聚共识,共筑民心“最大同心圆”,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发展,不断创新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方略。新时代苏州市委市政府以“人民立场”的政治站位,不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医疗、运行有序的社会保障、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点亮苏州百姓富裕水平的“成色”,细化创业富民的“秘钥”,补齐公共服务水平的“短板”,谋划帮扶策略的“新招”,以更加自觉的精神,不断推进树立苏州“强富美高”建设新标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苏州新时代谱写开放创新的新篇章,关键在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开放创新重要指示的科学指引,率先落实江苏省委提出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的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苏州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样本和新方案,要瞄准创新发展的最高标准,聚焦最高水平的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创新效能。新时代苏州发展的谋篇布局,不能以普通地级市的标准来进行,而要以国内“最强地级市”的首位标准来谋划,将苏州的发展置于国家和江苏省的大战略、大布局中,精准标示自身的发展定位。
从“两个率先”到“高质量发展”,苏州一直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最”前沿意味着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应有更高的起点、更高的要求,以达成更宏伟的目标和愿景。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苏州要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苏州市委市政府注重运用整体性、全面性哲学思维,对标江苏省关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方案,在统筹发展中夯实“五大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方案,不断擎画出苏州再发展的新画卷。
三、苏州“三大法宝”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创新逻辑
新时代不断厚植苏州“三大法宝”的创新精神,对于挖掘信仰力量,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意识,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都大有裨益。苏州“三大法宝”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深化和确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苏州“三大法宝”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既是地域性党委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的整体考量,也是苏州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三大法宝”导引下的“苏州奇迹”,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优化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彰显出鲜明的政治正义。
新时代苏州的不断发展,核心要义还在于不断培育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方案。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苏州不享受经济特区优惠政策,却有着媲美“经济特区”的青春朝气和拥抱世界的胆识,拥有先行先试和攻坚克难的豪气,闪现出深厚的价值蕴涵。
由苏州“三大法宝”催生演绎的“苏州奇迹”秉承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娴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进入新时代,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格局中,以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和问题意识,加快构建新格局、培育新动能、搭建新平台、创建新环境,苏州的高质量发展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永续不断的创新精神,已然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压舱石”,并自觉内化为姑苏文化的精神特质,也必将成为全体苏州人民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张家港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俞鞠敏①
①俞鞠敏:张家港市社科联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二级主任科员。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张家港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喊出了许多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的口号,譬如“市场经济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其中最鼓舞人心的还是“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正是在那个火红年代,诞生了后来被称之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精神”是干出来的,干不出一番业绩来,就没有什么精神可言。提到“张家港精神”,必须提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秦振华同志。改革开放初期,秦振华同志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那时的杨舍镇是苏州六个县市城关镇中的“小六子”。秦振华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和全镇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办乡镇企业,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把杨舍镇变成了明星镇,全镇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工作作风,成为“杨舍精神”。1992年,秦振华同志被破格提拔为张家港市委书记,正遇上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他深感精神力量的不可或缺,便倡导在原“杨舍精神”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一种能够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城市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由此诞生。这高度凝练的十六字代表了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跨越式发展、跳跃式前进,抢到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建成了全国首条商业步行街,创建成为了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等,短短几年时间,获得了28个全国第一,实现了从一个穷沙洲到全国百强县市翘楚的精彩蝶变。
“张家港精神”的十六个字饱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彰显出对困难与挑战的无所畏惧和顽强意志,体现了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奋进姿态。“团结拼搏”,既使“团结”有了目的指向,又使“拼搏”有了必要条件,突出了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到“上下一条心、全市一盘棋”。“负重奋进”,即肩负重任、勇挑重担、奋勇前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艰难险阻。用张家港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加压力”即勇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干劲。“敢于争先”即瞄准先进水平,争一流、创一流,努力创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探索性的新经验。张家港人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连争第一的勇气都没有,那么第二、第三也争不到。”
“张家港精神”是奋发图强、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团结拼搏的士气、负重奋进的志气、自加压力的勇气、敢于争先的锐气,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时代,再看“张家港精神”,依然没有过时,其丰富的内涵完全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团结拼搏”是圆梦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负重奋进”是攻坚之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负重奋进,才能跨过一道道沟沟坎坎,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自加压力”是进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县委书记研修班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县一级要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要不等待、不观望,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历史反复证明,但凡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要干、想干、敢干所能干成的。“敢于争先”是奋斗之向。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只有敢于争先、勇于突破,才能取得领先,赢得未来。
新时代弘扬“张家港精神”,核心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干部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的斗志干劲,不断把“张家港精神”转化为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努力以“张家港精神”的“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持续放大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效应。
新时代弘扬“张家港精神”,重点是大兴实干之风。勇于“争第一、创唯一”,是大兴实干之风的根本要求。针对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庸、懒、散、推、拖、软、混等“病症”,要聚焦提升作风效能,压实工作责任,做到言必有行、行必有成。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工作方法。
新时代弘扬“张家港精神”,关键是激励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是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力量,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新时代传承弘扬“张家港精神”,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坚持正向激励和倒逼问责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引导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大力营造“敢想、敢干、敢闯”的浓厚氛围。
“昆山之路”及其时代价值
王中民①
①王中民:昆山市社科联副主席。
作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昆山之路”是昆山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昆山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法宝和活力源泉,也是当代昆山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创新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昆山之路”的发展历程
“昆山之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和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几个阶段。
昆山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1984年,昆山县委筹集了1200多万元,辟出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富规划,穷开发”的思路,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围绕“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发展思路,借助外力推动工业化进程。1983年和1991年,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先后超过了农业,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90年代,昆山抓住国家批准浦东开发开放和昆山开发区等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战略,按照“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策略进行招商。2000年,昆山出口加工区率先封关运作,台湾地区仁宝系、资通系和富士康系等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纷纷进驻,昆山经济开始步入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了“内转外”的格局转变和“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
进入21世纪,昆山大力实施以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为重点的“三自”创新战略,200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2005年昆山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2010年,昆山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经济发展进入了“低转高”“大转强”的提质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昆山之路”步入了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昆山,昆山初步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率先“卡位”布局小核酸、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至2019年,昆山连续15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第一,并被列入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昆山之路”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试点走在前列的目标迈进。
二、“昆山之路”的丰富内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唯实、扬长、奋斗”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再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昆山之路”始终是推动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昆山的“市魂”和“传家宝”。
(一)唯实,扬长,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昆山地区的生产总值仅为2.42亿元,财政收入0.35亿元。到2019年,昆山已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4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5年居全国百强县之首。40多年来,昆山发展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等、不靠、不要,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努力把昆山的区位优势、服务优势发挥到最大,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艰苦创业是自强之本。1984年底,昆山利用东依上海的优势,主动对接上海,同时,积极西托“三线”,多次前往大西南、江西等地,挖来了重庆西南游丝厂、贵州风华冰箱厂、重庆汽车厂等。艰苦创业奠定了“昆山之路”发展的基础,也是昆山自立自强之本。
勇于创新是发展之魂。昆山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充分展现出昆山人勇于创新的精神。1997年春天,一位台商无意中对开发区的干部说,“要是昆山有个像台湾新竹那样的出口加工区就好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过调研并到新竹实地考察后,开发区时任主要领导下定决心要创办出口加工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昆山出口加工区成功获批,并成为国内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为昆山产业集聚发展抢得了先机。
争先创优是进取之道。从1998年开始,昆山每年都创新服务理念,先后启动了“诚信服务月”“解决问题月”,设立“马上办”办公室,推出了“首问负责制,两问终结制”等特色服务,全面优化投资营商环境。40年来,“亲商安商富商”“亲民安民富民”的服务理念在昆山已成共识。
(三)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敢为人先是“昆山之路”的鲜明特质。昆山正是凭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以“四千四万”的顽强毅力和拼搏劲头,敢争第一、勇创唯一,使昆山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和生动缩影。自费建设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第一家县级中外合作企业、江苏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第一条跨省轨交线、全国第一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等等,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使昆山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始终勇立潮头。
三、新时代丰富和发展“昆山之路”的精神着力点
进入新时代,昆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担当起“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的使命,以现代化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抢抓四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广泛聚集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发展层级,实现从“单打冠军”向“五项全能”的突破,努力成为全国县域板块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示范标杆。
一要实现创新发展新突破。加快创新驱动促转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探索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化资源要素的投入,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二要实现协调发展新突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精细管理,弘扬“绣花精神”,着力提升城乡管理标准化、网格化、智慧化水平,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三要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开展生态空间全要素整治修复,不断筑牢生态环境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壮大新能源产业,全域化建设海绵城市,大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四要实现开放发展新突破。充分发挥“临沪第一站”的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精准务实,有选择地承接上海溢出效应,主动对接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前哨”作为。
五要实现共享发展新突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双网”融合,加快“城市大脑”建设,着力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社会治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稳基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打造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安全生产体系,使昆山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连续15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具备了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经济基础。但总体来说,昆山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身后是追赶者,而不是追随者。昆山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是昆山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更需要昆山的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思考、总结新时代“昆山之路”的新内涵,从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