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增长背景下研学旅游发展研究
2020-02-25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可知,旅游经济整体向好,文化和旅游消费大众接受度较高,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达到118.2,较去年同期稳中有进,上升1.26个点。2019上半年,全国参与旅游人数预计为30.8亿人次,较上年增长8.8%,国内旅游创造收入2.78万亿元,与上半年相当增长13.5%。根据数据分析可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力,市场潜力巨大,旅游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首次明确了 “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游”的设想。随后,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陆续出台,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纷纷就推进研学旅游发布相关文件。多个政策出台提供了行业发展利好,研学旅游市场迎来不断扩充的契机。研学旅游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理念的传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素质教育新方式,通过旅游这种载体,在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学生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途径。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17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中提出,在未来3年至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成为旅游的一个新热点。
一、研学旅游的内涵
(一)研学旅游发展历史
研学旅游是可以更真实的体验世界的方式,在旅行中得以思考,在行走中获取知识,研学旅游便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研学旅游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研学思想在中国出现时间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前孔子带着弟子从鲁都出发周游列国,即是开启了一场十四年的“研学旅”。西汉司马迁游历天下,考察民俗风情和山川风貌,游学经历被后人视为典范。《徐霞客游记》更是耳熟能详,源于后人对其所经过地的地形地貌、旅途见闻进行了记录。鸦片战争后,一大批学子远赴重洋,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现代中国80年代,日本修学旅行进入大众视野,当时主要以出国学习为主。中国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素质教育模式推进使得研学旅游成为新的热点。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首次正式提出研学旅游,随后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政策层面鼓励研学旅游开展。
(二)研学旅游学术界定
研学旅游是“教育”、“文化”以及“旅游”发展的融合,具有双重属性。从教育学科视角看,研学旅游主要是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组织集体旅游、集中食宿的方式安排学生走出校园,通过集体食宿、集体旅行的方法,到学生日常活动地以外的地方将旅游和学习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学习集体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活动。从旅游科学视角下看,研学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以满足有学习需求的特定人群为前提,通过旅游这种教育方式,实现旅游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学教育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的特点。研学旅游根本目标就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实际需求,通过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倡让学生走出校园,寓教于乐,体验与日常生活、学习不同的环境,从而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见闻的目的。
二、研学旅游开发的意义
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超过2.3亿,2022年达2.34亿,另外,世界旅游组织统计,青少年游客在全球游客占比为20%以上。庞大的用户群体将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研学旅游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研学旅游是教育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又是深度旅游的挖掘。而且具有规模性、周期性,且季节性不明显,社会认知度高,参与主体积极性较高等特点。但综合旅游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行业痛点也较为明显,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安全问题等诸多行业痛点和难题已日渐凸显,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容易混淆研学旅游和一般旅游,形式上研学旅游更多是“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甚至研学旅游就是“游而不学”,将研学旅游等同于普通旅游。而如何解决将研学旅游所存在问题将成为研学旅行业能否成就千亿市场的关键所在。
三、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政策法规方面
由于研学旅游正式作为教育和旅游的结合产品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处于入门阶段。研学旅游对应的政策法则,鼓励研学发展方面政策较多,而针对治理研学旅游所存在的市场乱象、展开安全监管所需的支撑文件却很薄弱。研学基地的建设标准、遵循原则、管理条例等也缺乏明确的规定。
(二)研学旅游公众了解程度方面
大众对研学旅游了解较少,研学旅行这一概念也是在 2013 年出现在文件中,成为旅游教育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又后推一步,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行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
(三)研学产品方面
许多现有研学产品是套用了旅游类产品的模式,因为旅游旅游本身就有愉悦身心、体验不同生活、拓展见闻的功能,故而一般旅游也满足旅游者增加阅历,体验不同人情风俗的功能,稍加改动就成为研学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没有特定的研发体系、研发团队,势必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产品配套方面
旅游本身是一个需要涉及社会多部门、多行业的联合支持的活动,研学旅游在面向学生群体,特别是团队型中小学生学生,存在人数多,认知能力弱的问题,还需要在旅游中提升能力,陶冶身心,更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一次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食、住、行、游、购、娱”的体验,更需要学校、旅游景点、研学机构、医疗组织、餐饮业、住宿酒店或研学基地的多方合作,保障学生人身及食宿安全。
四、研学产品开发原则
研学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巨大,而最终实现离不开研学产品。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一定要深刻把握研学旅游的内涵,尊重市场需求。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教育性、实践性、资源融合、激发性和挖掘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游的首要原则是教育性,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时就目的必须明确,以着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团队精神为导向。只有高度把握教育性首要性原则,才能避免”游而不学”的既有问题。紧密围绕教育性原则,需要结合学生需求和身心发育特点,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上进行扩充,保障课程设计中的系统性、知识性,另外兼顾旅游的趣味性,达到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研学,即是研究性学习,学生是主动式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活动,激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思想下获取知识,拓展见闻。
(二)实践性原则
在研学旅游产品设计中,需要兼顾旅游和学习的双重属性,重视旅游的体验感,强化实践的重要性,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研学产品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就要去充分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比如重走长征路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己野外负重徒步,感受红军当年战争的辛苦和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通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建立健全学生人格。
(三)融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要以育人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合同统筹安排。针对学生特点,对具有教育意义基地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资源梳理,如有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等深入挖掘内在的教育特质。
(四)激发性原则
研学旅游最终是通过旅游这一个活动使学生实现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且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爱国情怀,名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
五、研学旅游产品解决对策
(一)研学产品的安全保障
研学旅游产品的实现需要健康具有活力的研学旅游市场,这离不开政府对研学市场的监管,需要相关条例法规进行引导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作为研学活动的策划保证方,必须提供保障措施,对课程、安全、组织实施等进行全面监督,研学产品旅行社必须以中小学生为开发对象,高度重视安全性。对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公司定期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建立追责制度,对出现的违规现象进行处罚。
(二)强化宣传
积极宣传研学旅游政策,加大公众了解程度,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传播,如网页广告、传单印发、电梯及灯箱广告投放进行造势,渲染研学旅游氛围,增强研学旅游产品知名度。加大研学产品宣传力度,寻求与自身产品匹配形象代理人,借用明星效应扩大知名度,前期开展促销活动,加强学校、机构深度合作,吸引人流,赢取口碑。增加中间商代理产品投放密度,并在自身售票口、景区入口等人流密集处通过横幅、宣传册等发布研学旅游产品信息。
(三)多部门通力配合
研学旅游是学生集体性活动,其中人身安全和食品卫生尤为重要。特别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支持。研学旅游产品商也需要加强服务的配套,如随行医生配置等。
(四)注重产品研发
研学产品的开发需要牢牢把握研学旅游内涵,尊重市场,锁定市场主体,进行需求细分,这需要开团队有一只专门的队伍,能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学习认知情况、承办方情况不同积极调整产品的主题、路线及方式,保证研学旅游产品的高质量。
结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稳步发展,旅游人数持续增加,文化旅游消费趋于常态,青少年旅游人数已在总旅游人数中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教育程度的重视,研学旅游兼备了教育和旅游的功能而备受关注,随着研学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研学旅游市场和研学旅游产品必将进一步规范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