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2020-02-25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产业集聚是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等人对集聚力量了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马歇尔继承斯密的分工理论,最早关注并研究了特定地区的专业化产业集聚现象,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产业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等概念,他认为,“产业区”形成的原因是大量门类相似的企业集聚在特定地区时能获得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克鲁格曼则运用新地理经济学视角,结合数学方法推理论证了集聚经济的产生机理。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理论,他认为,当集聚带来的成本下降比运输或劳动带来的生产成本下降额大时就会产生集聚。基于此,后来的学者亦从产业集聚的基本要素(如能源、资金、技术等)、集聚主体(如特定领域的企业、机构)、产业集聚的现象和特点扽做出了阐释。总之,产业集聚时指产业主体与产业要素在地理空间的集聚,在生产关系上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众多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其核心一致,即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生产的中间揉入服务。作为向生产最终产品的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行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经济附加值高、就业容纳能力强等特点,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国民经济由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向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跃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联系不断加深,在支撑制造业产业体系和促进产业链价值迈向高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特征
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方面从服务业经营者角度来看,集聚有利于接近消费者和接触政府,同时有利于接近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可以更为便利地相互提供服务,可以促进学习、技能劳动力在集聚区流动带来知识的流动,降低由于经济形式快速变化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从集聚要素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群集和上下游产业的前后相互关联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区域间分布不平衡。由于集聚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经济社会中表现为区域间集聚水平的不平衡,研究主要结论有两方面,一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集聚水平具有差异性,包括人为划定的行政等级、地理和政策的比较优势等;二是国内三大经济带的集聚水平具有差异性,基本呈现出东部大于中不大于西部的集聚态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基本同步。第二,区域内集中与扩散并存。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如城市和城市群内部同样存在集聚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区域内集中且存在扩散现象。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明确从而形成功能上的分区在区域内形成多核心的集聚状态。第三,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密切关联,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从单一的产业集聚向连个产业的协同集聚偏移。Ellison等最早提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概念,并提出了协同集聚测度的指标,验证了各个地区层次两者空间上的关联性。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一致,Alonso-Villar等运用中心—外围模型发现两者在空间上存在可分性,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在区域中心集聚,而制造业倾向于在区域外围集聚。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方法
关于空间集聚的度量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会采取不同的测度方法,从部门的角度来看,常用的衡量集聚的指数有绝对基尼指数和相对基尼指数、艾萨德指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泰尔指数、区位商等。从行业角度出发,常用的集聚指数由EG指数、Duranton-Overman连续方法等。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关联
生产性服务业是协同集聚的关键影响因素。产业相互关联从而导致集聚空间集聚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提出的的“外部经济”,他认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三要素促使产业集在空间聚。而Venabs的垂直关联模型(CPVL模型)则从真正意义上揭示了产业关联在不同产业协同集聚的围观作用机制,其核心思想是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导致了相互关联的产业发生协同集聚,企业的区位选择由产业关联的程度、产业间的贸易成本以及靠近市场的动机决定。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出相互依赖融合、互动集聚发展的态势。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带来的协同定位,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二)知识溢出
马歇尔最早指出,知识溢出时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主要原因之一。Romer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知识或者技术作为厂商物质资本投资的副产品,与其他一般产品相比知识具有溢出效应,即单个厂商生产出的知识或技术可以提高自身和经济中其他厂商的效率。对于知识溢出的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在统一地区集聚不仅会获益于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而且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知识溢出对于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重要程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更为依赖物质资本。与制造业相比,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知识密集的特点,其溢出作用更加明显,因而行业对于人力资本和创新的依赖度也更高,同时服务业不同行业间的知识溢出更少受限于行业特性和空间距离,使得知识溢出外部性作用更为显著。
(三)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加了交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带来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效应产生的基础。但城市规模对于产业集聚影响主要取决于集聚效益与拥挤效应,在一定的城市规模,运输成本低、规模报酬递增和紧密的产业关联等产业集聚效益,大于要素价格上涨、资源匮乏、竞争加剧等拥挤效时,城市规模对集聚产生促进作用,当集聚效益不足以抵消拥挤效应时,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此外,城市规模的外生性也是集聚的影响原因。
(四)制度因素
由于服务产品较为复杂,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制造业更易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影响效果取决于制度调节方向,一方面,区域内的制度优势可以驱动外生性产业群的形成,同时可以扶持区域内比较优势引致的内生性产业集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加非生产性消耗和交易成本,从而阻碍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