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2-25杨帆
杨 帆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配置需求的多元化
当前的农村,土地浪费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当地人富裕或者结婚等重大事情都会增设新房,然而房子的建设却没有规划。二是因为大部分农民长期外出务工,或者已经搬进城里居住。所以各种因素导致目前大量老宅闲置,“空心村”逐步上升的趋势,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集中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把原来闲置下来的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利用,有利于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可以满足我国对资源配置的多元需求,对旧的村庄进行整理,重新耕种或者发展新的产业,不仅从多个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也带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质量需求的多元化
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制约条件,例如,居民居住分散、规模小,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时的花费也高。但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农民享受服务时的支出成本,从而提高了农村之间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村庄之间的合并,可以增强新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政府也可以满足村民们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新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质量,进而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农村居民生活需求的多元化
社会主义新兴村建设虽然在改房、改路、改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村庄规模小、居民居住分散、建设成本高,仍有很多地区缺乏规划,农民任意选址盖房,乱倒垃圾、乱停车辆、乱排污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居民就业和生产方式转变需求的多元化
新型农村社区距离县城、乡镇或者产业聚集区比较近,农民普遍接受集中生活,第三产业在当地发展已经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大量人员放下锄头,走出田间地头,进入第二、三产业。通过措施支持行业,多元化就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加快了一直以来的依附于土地生活依附于知识、科技、文化、创业、经商等现代化生存式样转变的过程,使农民实现了住在新社区、在家门口工作,生存有保障的保险措施。形成了从传统种植业到现代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同时,社区内部的美好环境也能够改变传统农村居住环境的脏、乱、差等不好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调。
所以,综上所述,通过村庄合并的新农村建设,组建成一个规划、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能够从根本意义上满足资源配置多元化以及农村居民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从而使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进一步的提升,有效的解决的长期已久的“三农问题”。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型治理机制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中的主导地位,即政府在针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方案制定以及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乡镇农村的居民对于参与公共事物治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政府主导治理的现象,但是过度依赖政府主导治理的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政府制定工作方案所需的信息收集通常是由下往上有序进行,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并且可能造成决策延迟。再者,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群众长期丧失参与的权利易加深群众对权力者的崇拜,带动不良社会情绪与行为产生。总的来说,新农村社区及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治理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单打独斗”已无法解决问题。因此,由政府主导型治理转变为多元协同治理是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趋势。然而,政府或许出于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权利和利益的纠葛等原因,并没有大力引进协同治理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治理进程。
(二)协同治理动力不足
1.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认识模糊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前提是地方政府认为这项工程符合人们所需且受大家的欢迎,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这不是国家单纯为自己作打算、反农民的行动,而是国家从长远的立场出发,切身地站在农民立场上为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决定。然而少许干部还存在一定的意识模糊范围,在关于农民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给与农民比较少的话语权,对社区建造甚至单一的以为只是把农村用户的房子集合起来,仅仅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同样,有些村民认为社区建设不关己事,是政府的事,还有些村民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地方政府存在不小的差异。
2.政府主体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牵涉到众多社会主体的复杂工作,然而由于政府治理不足的问责机制缺乏,有些部门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对共同建造的意识没有到位,从而拿捏不准自身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具体位置。还有的部门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搞搞形式、换了新名称,“换汤不换药”,对于资金的投入有所顾忌,担心政策改变则无法收回投资,不敢放手去干。其次,地方政府倾向于用命令的方式做思想工作,与农民缺少沟通,使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更加缺乏了解。与此同时,有些政府部门对新农村的规划“模式化”太明显,一些地区不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等实际情况,千篇一律缺少特色,从而影响到政府在新农村社区协同建设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迁旧房补偿机制不完善
首先,农村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建设项目,土地拆迁户赔偿在全国征收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造中住房的拆迁赔偿的问题,除了《关于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少许补助金在改造工程中能够使用外,在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统一的拆迁补偿法规。法律的缺失有可能导致农村居民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与政府等其他主体在拆迁方面产生利益纠纷,居民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采取暴力反抗行为,进而阻碍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
(四)协同治理主体缺位,融资渠道单一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社区基础性服务设施完善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投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社区日常办公设备等,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专项资金的进入与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相比来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首先,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公共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税的影响,农村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大型社区建设的需要;其次,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法应付高额的后续维护资金和管理费用,进而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地进行引导和鼓励,企业介入、社会投入、个人资助等力量也缺乏参与性,最后造成资金投入没能达成多元化,因此制约着社区建设有序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的引进缺失,产业支撑不够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踏进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但农民的传统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量少,只能依靠农业耕种生存。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部分耕种土地,即失去部分生活来源,而由于他们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农村产业引进比较单一,无法弥补新农村社区的居民就业缺口。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部分农民靠做散工做苦力等方式来勉强地维持生活,农村居民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新农村建设进程也随之受到影响。
(六)社区管理缺乏人才
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群落组成复杂,各种工作和生活模式高度集中,因此需要科学的、标准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指导。然而对当前来讲,新式农村社区仍然还是采取传统的村务管理,管理方式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不足。社区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职,农村的传统习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这些兼任干部对社区的管理缺乏积极性,抱着干一天是一天的工作态度,造成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力量不足。再加上社区治理行政色彩较浓,负责人在工作上、文化上、法律法规上、服务上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管理风格、活动展开、办事效率等都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以,专业社区治理人才的缺失也就变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土地利益补偿机制
1.尽快出台《农村土地征用条例》
通过该条例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以满足对土地“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保证“非公利益”用地的补偿标准遵循土地的市场价值,防止征地过程中滥用“公共利益”的名义。
2.尽快出台《农民住房拆迁条例》
形成完善的农村住房拆迁补偿办法和标准,使当地政府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有法可依,农民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时有法可依。应农民对保留同等面积旧宅基地房屋的迫切要求,根据市场价格对农民进行拆迁补偿,防止由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导致拆迁纠纷,影响政府和农村居民友好协商的现象产生。
3.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条例》
农民的土地保护不应只考虑眼前利益,必须要兼顾长远发展。通过此条例的出台,政府可针对短期内建设用地指标与剩余土地所占比例做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使周围的土地储蓄维持合理的范围,同时妥善解决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和使用。
(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宣传
1.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
首先,通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使基层县乡干部真正了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通过培训,使基层干部明确目标、增加信心、调动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与农民进行更好的沟通,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协调治理中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顺利推进社区建设任务的实施。
2.利用媒体和网络宣传
借助广播电视的帮助建立专栏,及时公示、报道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和措施,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通道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与了解。
3.加强与农民的沟通
尊敬农民的意愿,顺应农民的切实需要,增强与农民的平时交流,将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放在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协同参与作用。
(三)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力度,建立好完善的财政保障制度,周密严谨的部署财政措施,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证。要舍得拿出资金来支持社区建设,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拓展信贷资金流动通道,完善信贷品种,扩大金融承载能力,明确各级政府资金投入比例,采取政府补助贷款、减少审批收费等形式以支撑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以此发挥政府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主导作用。
2.整合涉农资金
加强农业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机制,除了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如农民的补贴基金、扶贫基金等,全部的涉农资金以及政府涉农的融合资金等都可作为新型乡村建造的资金源头,争取做到事半功倍,打捆使用,各尽其能的效果,支持新农村社区的建造,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有力地进行。
3.吸纳社会公益资金
广开融资渠道,拓宽治理主体加入道路,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市场运作和社会募捐机制的结合的方式广泛的吸收社会资金,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同时动员和激励个人、社会组织集团和企事业单位,以捐赠或者其他别的方式,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创立中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双赢局面。
(四)提高产业支撑,扩大就业渠道
工业支持是新型乡村社区延续稳定、健康成长的关键。有了牢靠的工业产业支撑,人们才会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否则,大部分农民都外出打工就失去了建设社区的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可以根据社区所在的位置和特色来培养支柱产业,完善市场机制,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从而确保每户入住家庭都有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村民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更多的非农收入机会,帮助提高居民就业率。还可以成立创业工作辅导服务中心,增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筑,提升劳动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扩大就业范畴,实现农村再就业。
(五)吸纳新型社区管理人才
新式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来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覆盖农村,让农村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说,缺少专业性质的管理人才是其发展现状的困境之一。针对这类现状,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展现出作为党员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掘乡村里面的各种人才资源,聘请专业人才进行协同治理。招聘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联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区,参照大学生村官制度,并给予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岗位一定程度上的倾斜。把有工作能力、有服务意识、对群众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如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也是实现新农村区建设的实际要求,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