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科技领军人才跨国流动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0-02-25周遵茂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跨国流动

周遵茂

(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社会对高端性人才的竞争更加剧烈。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了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科技人才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说:“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开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通过选派骨干人才出国留学访问、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海内外科技人才资助计划、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方式不断促进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2008年,我国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CCG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近十五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高达41.39万人,比1997年的2.24万增加了39.15万,1997-2013年期间出国留学生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8.3%。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8.66万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截至2016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有322.41万人,其中136.25万人正在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研究和合作交流。

Mountford(1997)、Stark(1997)、Lowell(2002)认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以全球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技术、资本、管理以及经济网络等高级要素束的跨国转移成为当今高级要素跨国流动的本质特征。而且,研究人才跨国流动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探寻人才跨国流动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挖掘知识创新型人才的自身潜力,更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加强知识创新型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掌握跨国流动人才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对于吸引我国科技领军人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领军人才

2008年,我国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随着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引才计划的深入实施,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更加强调“按需引才”和“精准引才”,同时也需要相关信息支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全球科技人才的流动,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流动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为我国制定科学的引才用才政策提供支撑。

科技人才的全球流动对于各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外学者早已对其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并已出现较多的研究成果。Ackers等人[1]对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历史进行了概述,Geuna[2]对全球科技人才全国流动态势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从几个角度和维度分析了导致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并设计了一整套科学地调查问卷。王辉耀[3]系统分析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全球人才流动的新形势和导致人才流动新形势出现的内在机理和原因。Solimano[4]回顾了关于科技人才流动的各国相关政策和理论成果,对科技人才流动进行了分类。Kanjanapan[5]则对88年到90年内亚洲与美国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进行了分析。

二、人才跨国流动

1966年Grubel[6]在《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一文中第一次提到“人力资本流动”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跨国流动首先表现为高技能工人跨国流动,更多的是一种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现象。Walterhausen(2000)[7]认为国际迁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人才跨国流动。人才跨国流动表现为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工作者的国际迁移。Williams(2006)[8]的观点认为,人才跨国流动的本质是人才的全球分配。他认为人才流失、人才溢出、人才交换、人才浪费及人才流动的共同形成了人力资本跨国流动,其中应尤其关注人才流失现象,他发现人力资本不断从欠发达国家向飞速发展的发达国家流动是一种必然的且长期的现象,而这样持续的流动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剧烈震动,会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在国内,对于人才跨国流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直到2003年,国内学者李宝元[9]才提出,人力资本跨国流动主要指人才依靠市场竞争,通过时间空间的自由流动和个人形式转换,达成最佳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利润或者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郑道文认为,人力资本跨国流动主要指人才依靠市场竞争,通过时间空间的自由流动和个人形式转换,达成最佳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利润或者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邹绍清、何春(2004)[10]认为国际人才流动主要是指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的相差较大,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好,这也吸引了一大波科技人才回母国建设发展,这加速了人才回流,提高了母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科技人才将在发达国家学习到的丰富工作和学习经验带回母国,也会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人才跨国流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方向、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流动,全球人才跨国流动呈现出双向化、多元化、虚拟化的新趋势[11]。

三、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和内在的驱动力,对企业知识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产生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学者Leenders[12]等认为,研发活动的核心产品是知识,故其根本任务就是产生或创造(新)知识,即进行知识创新来获得。我国学者樊治平[13]等人认为,知识创新的内涵实际上包含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并相信知识是流动的,知识可以创造新的价值。他还认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创造更注重知识的新颖性,而知识创新则更强调创造出的新知识的“应用价值性”。知识创新按创新方式不同,可分为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国外学者Utterback和Teece[14]等指出,自主创新是个人或组织在解决所面临的科技问题的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研究开发出得到社会承认的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组合。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得到相对于以前有着明显区别、能够解决面临的科技问题的结果,其高级表现形式是通过创新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总是沿袭旧的知识必然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因此,自主创新越来越接近必不可少的地位。

同时,鉴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以向合作伙伴学习知识、增强能力为目的的合作创新的出现顺应了知识经济潮流。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创新主体共同完成的。这是因为,单个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技术创新对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融合的需要。我国学者傅家骥[15]最早对合作创新做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合作创新是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综合后来的研究,所谓合作创新,是指有创新意愿的不同组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为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环境,而进行研究开发的合作过程。合作创新不仅是企业降低风险和缩减成本的重要战略,更是其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在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下,合作创新也成为重要选择。

四、科技领军人才跨国流动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一)人才跨国流动可以促进学术界知识创新

科技人才跨国流动在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隐性知识和技术。杨芳娟认为,研究人员的跨国流动就是为了建立和维持国际科学合作网络。[16]短期看,跨国人才流动有助于学者了解科学前沿、开拓学术视野;从长远来看,学者可以在国内外学术共同体中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17]这有利于知识传递与创新,提高学者的科研生产力,保证学者的科研成果质量,产出更多高效且有影响力的论文。

对于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而言,国际学习的持续知识积累促成了他们对发达国家先进知识的吸纳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研究表明,科研工作者扮演着“科学中介”的角色,他们将不同来源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从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形成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领域中发现灵感,形成创新性的想法,进而作出科学贡献。并且,跨国流动科学家更容易加入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网络对于科学家来说,可以维持人才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科学产出。他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网络获取学术资源、发表学术著作,这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论文质量和更丰富的研究产出。

而对于跨国流动的科学家而言,每位都附带着毕业院校、师徒关系、校友纽带等基于共同社会身份认同而形成的关系纽带。这些关系纽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获得国内的许多资源,所在机构的学术声誉、学科影响力和人才构成越强,其关系纽带所带来的资源也越好。紧密的关系纽带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凝聚共同目标,增加科学产出,更容易达成合作共识。跨国流动的科学家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加上跨国背景和其他同一纽带下的科学家,更容易产生知识创新。

(二)人才跨国流动可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

陈怡安[18]做了个关于回国后的海归高层次人士调查,通过访谈发现,跨国流动人才在回国后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对其所在公司或行业的贡献程度上,在海外获取的最新技术思路以及始终与国际保持接轨比例最大,其次是人才拥有的新的技术思路和母国良好对接、全新的理念。这说明跨国流动人才在海外获取的最新思路以及与国际始终保持接触的核心能力对所在公司的贡献是很大的,能有效进行知识溢出。杨海霞认为,科技人才在国外学习各项新技能后回国,他们会具有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需要,不仅增加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还有新的商业模式,这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因素,是中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陈怡安在对跨国流动的科技人才进行访谈中了解到,虽然部分人才在回国后,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倾向于模仿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才来说,海外留学经历对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是大有脾益的。许多跨国流动人才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将国外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带回本土,丰富国内的创业模式,推动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力推动者。

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可以通过知识协同效力不断吸收外国资源和内部自身知识进行碰撞、共享、关联、整合与交互等流程,实现内外部知识流的高效运转,这样对于科技人才回国后所在企业来说,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吸收、应用与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吸收外来知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也在逐渐地融入,避免了知识断层的出现这使得知识主体的专业知识更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占优势。王耀庆对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他们在回国后踊跃创业,可以推动国内知识经济发展,推动国内新技术、传媒、通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二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推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三是跨国流动人才因其人文精神、文化经验以及国际人际关系网络等影响,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催化剂。

五、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科技领军人才跨国流动和知识创新的含义,以及跨国流动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科技领军人才的跨国流动可以建立和维持合作网络,在学术方面可以促进学术知识创新,在企业方面可以推动知识创新绩效发展,是中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学术方面,高校应该增加高校人才去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注重建立国际交流学术平台和内部研究合作的“双重”机制,搭建学术沟通平台,优化人才的二元关系网络配置和组合。不仅要帮助构建本土关系网络,减少沟通合作所带来的各项成本,还要持续支持、资助人才们保持和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科学产出,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在产业方面,企业应该给予跨国流动人才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内优秀人才进行跨国交流学习,推动企业内知识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跨国流动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流动的光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