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2020-02-25梁瑞恬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卢梭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梁瑞恬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自由的追求。他在《爱弥儿》中主张让儿童自然发展,顺应个人的天性,强调正确的教育应该解放人类的个性和自由。“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1]对爱弥儿教育理论的阐释,透露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目标和内容,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道德教育有着重要启示,他所主张的尊重人的天性、遵从自然教育、由浅入深的爱国教育等都是其教育思想中有益于当下道德教育发展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除了具有阶级性特征外,道德还具有历史性和共同性特征。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必要从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的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善仍有很大价值,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概述理论内容、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等方法,分析和总结他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以更好开展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工作。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爱弥儿》中,卢梭为读者诠释了何者为“自由”。“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2]真正获得自由的人可以得到其想要的东西,达到内心所期望的目的,这也是判断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塑造“自然人”与“道德公民”,顺应人的本性,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将人培养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自然人”向“道德公民”的转变正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路,这样的人才能够不受世俗的打压和约束,拥有身为一名社会人应有的职责和能力。他的这一教育思路相对于压抑人性、约束自由的封建教育有着历史性的进步,对于今天我国的现代道德教育而言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卢梭认为自由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人凭借自由意志行动[3],中国现代的道德教育也可借鉴一二,以培育“自然人”与“道德公民”为目标,注重个体意识和整体认同感的培养,善用自然教育的方式,使人自由地朝着道德公民的方向逐步转化。

(二)道德教育的三种来源

在卢梭看来,人的道德教育的来源有三种:自然、事物和人。若想达到预期良好的教育目标,必须将这三种来源结合在一起。自然的道德教育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生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道德教育则更偏向社会化,有一部分能够由人所操控掌握;人的道德教育是人可以完全掌控的。如何将这三者进行有机高效的结合、做到道德教育效用最大化,正是我国当下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把控的关键所在。三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性善、自爱与爱人

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善性和良心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弱者感到同情,对不公平的事件表示愤怒;愿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同时希望对暴力和犯罪的恶行加以惩治。这些行为和情绪都是人天性善良的体现。在卢梭看来,人类的本质首先呈现出的是自爱,这是人最原始的、内在的欲望;同时,自爱不等于自私,在经受教育指导后自爱会发展为爱人。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应顺从其心理特点,培养其善性的感情,从爱自己开始直到爱社会和爱人。

卢梭的性善论与我国传统的“人性本善”思想理念有着共通之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善良的品性,但也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以达到扩充善端的效果,实现真正的“善”;卢梭的性善论主张人生来就是善良、自由、理性的,提倡通过自然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保护这一天性的目的。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观点值得继承和发展,而与之相类似的卢梭的部分教育理念同样也可以借鉴学习。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从性善的立场出发,培养自爱与爱人的品性。

(四)因龄施教

卢梭曾提出“因龄施教”的主张,根据人的发展过程和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将人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不同特点施与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道德教育:2岁前的婴儿阶段、2岁—12岁前的童年阶段、12岁—15岁的少年阶段、15岁后的青年阶段。

2岁前婴儿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体育教育,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不应过度保护婴儿、以爱为名去束缚和阻碍婴儿的健康发展,而应将其从襁褓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发展[4];2岁—12岁前为童年阶段,卢梭主张在这一阶段进行感官教育,为之后的智力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知识学习应放在12岁—15岁之间,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开始接受一定程度的智力教育,通过适当的智力教育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道德教育的学习应安排在15岁以后,随着理性的觉醒和情感的开发,15岁以后的受教育者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的存在,此时适宜进行道德教育。15岁至20岁这一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迅速发展,情感经验更加丰富,相应的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善性的感情和正确的判断为主;同时,这一阶段的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暴躁易怒、冲动叛逆,需要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成熟善良的品质。卢梭把道德教育放在青年期进行,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善良的人格品质、真实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宗教信仰[5]。

这样的“因龄施教”不论是出发点还是方式,都值得我国道德教育者参考与学习,联系具体实际,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五)爱国主义教育

卢梭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理想社会的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卢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序进行了排列,认为不同阶段的人应接受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对我国编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顺序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要遵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容易收到实效。我国也极为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就是培育一批忠诚的爱国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贯彻落实爱国理念,“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领会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奋斗终生。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对启蒙哲学的批判,同时也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追寻理论渊源,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普遍具有这些共性特征:首先,注重微观研究,就某一微观方面而言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其次,注重操作模式研究,各派别都能提出供实践工作者运用的操作模式,这在中国的道德教育模式中是略有匮乏的;再次,普遍接受人本主义思想,各学派都注重“人”的感受,以人为前提对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教育;最后,都反对灌输,彻底地反对专制的、强权的灌输价值观。但综合来看,就我国的教育理念而言,只有合理处理好灌输与选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较好的实效。

中国人接触卢梭的思想始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人们开始意识到洋务运动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于片面,除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也要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并加以利用。日本思想家中江笃介的译本《民约通义》将卢梭的思想带入近代中国。关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由王国维的《法国教育大家卢梭传》开始引入的,他认为卢梭的教育理念继承于洛克,提倡利用自然的教育方法来保护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个性,注重人的个体精神,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这一理论的传播对当时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逐渐开始意识到旧制度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早已不适合当下社会的进步,开始高举民主旗帜,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这一时期,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除了最初的赞同与借鉴外,也出现了批判的声音,很多学者开始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如《卢梭论女子教育》《卢梭自然教育之评论》《西洋教育史》等,都较为客观理性地对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教育家范寿康肯定卢梭自然教育的主张,对其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鲁迅也曾著《卢梭与胃口》,试图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改变中国的命运,其观点中注重儿童教育、反对封建传统教育方式以及“立人”的思想都与卢梭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至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中国教育中加入了全球化视野,现代学者如李平沤、夏良才等对卢梭著作进行翻译与解读,较先前有了很大扩展,对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认识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时至今日,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进入课堂,成为哲学与教育学研究的重点范本,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仍有很大借鉴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工作日渐受到重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同时,思想与道德水平的提升相对滞后,没能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应的目标,达到预期成果。立足新时代,中国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多元而旺盛。为健全和完善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领域不断创新挖掘,试图摸索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纵观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由传统转向现代,并与西方道德教育中的合理因素融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值得研究借鉴。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有如下三点。

(一)重视实践与自然感情的结合

卢梭认为,浅显的书面教育并不能使道德观念完全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应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同时付诸实践,使美好的情操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指南,在道德实践中又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加深对道德教育内涵的理解,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仍未做到实践与自然感情的充分结合。在教学课堂上,书面教学仍是教育的主流方式,相应的实践活动教育却未能与之相辅相成。学生在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与道德教育本身的目的也相违背。再者,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与自然情感的结合方面也有所欠缺,看似根深蒂固于人们内心的诚信教育、环保教育等,在实践应用中都收效甚微。生活中大喊口号标语,但实际上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仍屡禁不止,不禁让人怀疑道德教育工作是否真正触及和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与自然情感的脱节正是导致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者各自独立,缺少真正戳中痛点的“粘合剂”,才导致教育成果甚微,甚至造成道德教育的两极分化。卢梭所主张的实践与自然情感的结合正是道德教育工作的关键,准确把握二者的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道德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针对性。哪些方面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加以巩固,哪些方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都需要教育者通过有针对性地规划才能顺利展开。如果盲目进行实践,一味将纯理论知识与任意实践活动结合,不探究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其次,实践要适度。亲自尝试将道德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确是快捷直观的道德教育方式,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教训。例如严重影响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负面情绪的尝试与感知、消极教育等都属于不适合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的情况。卢梭主张的“自然后果法”指出,在受教育者做错事的时候,直接的后果体验,会比成人的道德说教或惩罚更容易达到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改正错误的目的。[6]对于这样的观点应该辩证看待。卢梭的消极教育旨在保护人善良的天性,但有过度高估人本性的可能性,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方式。试图放任恶行以达到纯粹教育目的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引发人持续消极对待事物、最终造成严重恶性后果的可能性。因此,实践活动应该适度进行,并制定相应的价值观标准,进行科学的教育度量。

最后,实践需要顺应大环境背景的发展和走向。实践活动并非一蹴而就的万用方法,亦需与时俱进,不断从创新中求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形成系统价值观念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实践导向能够加速观念的塑造和成型。这就需要结合当下我国的道德教育实际与社会背景,弘扬优秀文化,不断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体现在新时代,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贯彻落实,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建设的实践。

(二)注重人本主义

卢梭推崇自然人性,主张在道德教育中顺应人自身的成长规律,注重自然发展。“人”一直是卢梭道德教育理念中重要的关键点,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也蕴含在他的思想中。

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不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道德教育偏离了原本的目的,失去了教育意义。一方面,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着忽视教育主体诉求的情况,趋向形式化发展,教育方式上仅限单一的单向度传授,较少联系学生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教育,过程枯燥,教育效果甚微。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功利化现象也不容忽视,在市场化环境的影响下,私有化、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浪潮的入侵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影响;相对的,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遭受到冲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在新一代青年头脑中有被淡化甚至取代的危险。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首先,道德教育应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人的生理发育有阶段性划分,同样,道德教育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卢梭的道德教育阶段划分形式可作为参考,其遵循人本主义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工作亦有着一定的价值。我国的道德教育应在受教育者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适当的方式手段,在尊重集体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尊重个体需求,保证各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

其次,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警惕各类社会思潮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从卢梭对不同阶段道德教育内容的划分来看,受教育者自儿童阶段过渡到青少年阶段后,其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由于此阶段的受教育者还未真正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仍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害,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会造成违法犯罪的后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警惕非主流意识形态对这一阶段尚未成熟的受教育者的侵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从社会层面出发,应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以便受教育者能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从政府层面出发,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严厉打击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为更好地施展工作做好保障;从个人层面出发,作为受教育者更要积极配合、努力辨识,加强自保能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争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榜样。

最后,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贴近人的自身。卢梭关注人自身的感受,顺应人性的发展和内在要求,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这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6],与新时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不谋而合。值得注意的是,人一直是卢梭道德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他摒弃了人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体现。现如今,我国的道德教育工作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继承并发展其精华,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广义的人本主义有所不同,它吸收借鉴了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同时摒弃了其中具有阶级局限性的理论缺陷,将以人为本的内涵真正发扬出来。卢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完全适用于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与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并着眼于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立足于人真正的发展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人的立场观念出发,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不互相矛盾。不片面追求个人私利,也不因社会发展大幅牺牲个体的需求和权利,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挥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和作用,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强调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塑造未成年人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作用。二者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塑造人的品格和信念,将学生培育成为健全发展的栋梁之材。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卢梭的观点中,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伴随学生各个阶段成长的热情和耐心。卢梭所构想的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有榜样角色、伙伴角色、引导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他的这一思想为我国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教师角色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这并非要求教师成为某种独立个体,而应该综合考虑、共同提升,制定适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在我国的道德教育历史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例如儒家传统认为,有道是师者的前提,师者之教在于传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矣”;同时,师者的教育之道还在于教人学为人,为师者应当以德为主,德艺并重。这些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与卢梭的很多思想十分契合,都对我国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启示性的作用。而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定位更偏向理性的规章制度,除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营造优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外,也要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制度规则,适度约束学生的行为,防止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歪曲失衡,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育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批判地吸取有益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论,制定出符合实际国情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正确观念的逐渐形成和教育成果的日趋呈现,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道德教育,推动整个社会与国家的进步。

三、结论

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引领着无数人民前进,他的教育思想中所涉及的部分观点,直至今日都不过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笔者围绕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讨论和研究,总结概括其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也有部分不适合我国教育工作的观点和内容,例如过分强调感官教育的功能、提倡消极教育的效用、割裂各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等。卢梭的思想存在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优秀部分与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现状充分融合,以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卢梭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