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创新培养

2020-02-25王先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特教师资康复

王先达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福建福州 350007)

学前特殊教育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专业认同)[1]。区别于为义务教育等阶段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特殊教育专业,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百年学前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改革培养计划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结合福建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特殊教育专业创办伊始,在就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一、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人才

(一)福建省复合型儿童康复师资紧缺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

根据福建省特殊教育人才需求预测,福建省每个设区市残联系统建设1所示范性康复机构,各大医院建1个儿童康复中心,加上目前福建省已建成的7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现有的民政福利院附属康复机构等,这些机构或中心都配齐特殊教育专业或儿童康复师资的话,师资总缺口达5000人左右。

依据《福建省特殊教育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和《福建省特殊教育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规划要求,福建省需在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一所达到设置标准的特殊教育幼儿园,这就意味着9个地市(不含平潭实验区)至少要设9所独立设置的特殊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至少需要30位特殊教育老师,则9所园若全部开办至少需要270位学前特殊专业教师。目前福建省的特教人才培养数量相对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达不到省里提出的师生比1:3的目标,单纯面向学前教育培养特教师资更少。2017年以前福建高校中仅有泉州师范学院开设有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仅有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才开始招生至今也仅百余人毕业),两所院校培养的特教师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的师资需求。

(二)精准培养定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前特殊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

2017年以前在福建仅有的2所学校招生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但其培养出的特教师资主要偏向义务教育和成人康复,换言之,当前福建省内专门培养面向0-6 岁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尚属空白。而在我省现有从事残疾儿童康复的工作人员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康复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在创办特殊教育专业时,以专业体系培养出训练有素的以0-6岁学前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作为我们办学的人才培养定位,非常符合我省学前儿童特教事业对复合型康复师资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层面以及大多数省对特殊教育的考核或办学督导,重点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这些年,国家对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民政部、残联等部门制定并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则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近年来福建省也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力度,出台诸多政策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和师资培养。2010年福建省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出台《福建省特殊教育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和《福建省特殊教育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2014年、2018年分别出台《关于特殊教育(2014-2016年)提升计划的实施意见》、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福建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福建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均提出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的相关规定。这些政策有效地保障了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我校开设面向学前教育阶段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强有力的支持。

二、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专科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康复师资和专门人才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5年后能达到的目标。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海西、辐射全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博爱情怀与奉献精神、师德高尚、有高度的教育智慧和强健的体魄,秉持现代康复理念,能够适应特殊儿童康复事业发展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康复教育技能,能在城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等各类儿童教育服务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咨询工作的专科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康复师资和专门人才。

(二)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由8个方面构成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的确立我们也尝试进行探索创新,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我们把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分为8个方面,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特教知识、特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师德规范方面的毕业要求为: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热爱特殊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教育情怀的毕业要求为:认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尊重特殊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认同特殊教育对于特殊儿童、家庭、社会的重要价值。特教知识方面的毕业要求为: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具有基本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及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及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需求,掌握特教评估和干预的基本方法。特教能力方面的毕业要求为:能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儿童进行科学评估、制定集体教育活动方案、个别化教育和康复方案,并尝试开展实践;创设有利于特殊儿童康复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班级管理方面的毕业要求为:准确把握特殊儿童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规律与有效策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制定与维护班级常规,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使特殊儿童形成班级归属感。综合育人方面的毕业要求为:树立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理念,整合特殊儿童幼儿园(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多元协同全面育人。学会反思方面的毕业要求为:掌握科学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有较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沟通合作方面的毕业要求为:能与特殊儿童、家长、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这样设计的毕业要求,期望培养的学生能在城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等各类儿童教育服务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咨询工作,达到我们设置的专科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康复师资和专门人才的学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融合学前教师教育百年办学历史优势的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类。这个课程分类与大多数学校一样,与一般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不同的主要是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以及实践教学项目的不同。

(一)公共基础课程兼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我们把公共基础课分为思想政治类、综合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就业创业类、教师教育类五个模块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如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综合素养类课程如自然科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身心健康类课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就业创业类课程包括军事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师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公共基础课程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特教师资的基础课程,也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论不可或缺的课程。

这些公共基础课程体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融合。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定位经历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的变迁过程,向社会价值兼顾个人价值,人文素养兼顾职业精神的方向发展[2]。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设置要满足“人格完善的需要,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3],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通文化课设置的基本理念体现“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作为学前特殊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凸显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体现普教与职教的互通,既满足了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又能体现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需要。

(二)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教师教育类、专业基础类、艺术技能类课程的科学搭配

作为师范类专业,包括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如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教师口语、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这些课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益,使老师教的更好,学生也学得更好。第二类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涵盖了普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如人体解剖生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面向学前教育阶段,自然要了解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教学方法,毕竟特殊儿童在很多方面与正常儿童有共性的地方。还包括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概论、听障儿童全面康复、言语治疗学、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儿童心理与评估、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应用行为分析、特殊儿童游戏治疗、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这些课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让学生能用适合特殊儿童的方法与内容开展教学,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

第三类是特殊教育机构都高度评价在特教机构非常实用的艺术技能课程,如幼儿园实用手工与玩教具制作、美术基础、声乐基础与儿歌表演唱、钢琴基础与儿歌弹唱、舞蹈基础、幼儿舞蹈与创编。我们在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时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或康复中心进行调研,这些领导、老师、家长对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评价非常高,掌握这些艺术技能的老师非常能与孩子打成一片,亲和力强,因此我们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吸纳了调研意见,保留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前特殊教育老师也更容易得到孩子喜爱,让教育的成效更加明显。

上述三类课程简单来看,就是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融合。保障残疾儿童享有普惠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福建省在构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上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开展,一是大力发展公办特殊幼儿园,二是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部(班),三是随班就读范围扩大到学前教育[4]。 这就意味着福建省需要大批合格的学前教育特教师资,因此在课程上我们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融合。

(三)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全程性、螺旋上升的工学结合特色

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见习或实习,如一年级到普通幼儿园,主要的实践项目有交朋友、保育见习、保教活动观摩、心理学教育学随堂见习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孩子、了解教师、了解幼儿园,重在培养职业情感。二年级到特殊教育机构进行项目实习,项目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相关,包括学科实习内容、教育观察、个案研究、社会调查等。二年级的实习项目主要根据开设的课程到相应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科教师将实践任务进行布置体现在实践手册上,学生要完成相应的任务,称之为项目式实践。三年级到融合幼儿园和特殊教育机构的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这里既有教学实习,也有班主任工作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让学生通过综合的毕业实习,能缩短以后工作的适应期。

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有贯穿学生整个三年学习生涯的教育研习,主要有个案观察、小调查、教育小论文、毕业论文,这也是一条学生成长的路径。为方便实践,每个学期均印刷出实践手册,学生、实践基地教师、高校教师有不同的实践手册。以三年级学生用的毕业实习手册为例,手册内容的设置也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与标准来设定,手册里面的目录内容包括实习计划、专题讲座记录4次、活动观摩记录6次、执教与反思6次、个案观察1-2个小朋友、班级管理(班务会等)、沟通合作(包括与同伴、教师、家长)、教育情怀(教育小故事)、自我总结(实习生自评)、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评价)等。通过设计不同对象使用的实践手册,使得三方均能明白相应的责、权、利,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从而为学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研训一体、全程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遵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康复师资和专门人才”的学前特教人才培养目标,在总结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百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学研训一体,全程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重构实践教学目标,从技术性实践到智慧型实践,从单一目标到多维目标

参考“坚信念、宽基础、挚爱心、强能力、高智慧”的卓越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总目标,围绕特殊教育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康复师资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为了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目标的重构先从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入手,其他专业跟进,一是从技术性实践到智慧型实践,突出反思性实践,改变过去重模仿、重见习(只看不做)的弊端。二是从单一目标到多维目标。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在实践教学改革上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我们在实践教学目标设置上突出融合、多维分层,比如在一年级的幼儿园交朋友活动,重在培养职业情感,接触普通幼儿园孩子。二年级在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幼儿园开始项目实习,重在培养学科课程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三年级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全面综合实习,达到“准教师”的目标。通过多维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实践智慧。所有实践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包括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二)整合与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连贯三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法课程三大类的实践教学。我们的重点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方法课程实践。为改变模仿式实践,突出反思性实践,强调“学用研”结合,首先,是构建体验式-操作式-成长式三段式阶梯螺旋式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一年级强调体验式的实践,以集中式保育见习、教育见习、每周的半日交朋友方式进行,包含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内容实践。教育见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了解熟悉幼儿教育方法,培养幼教情感,增强教师意识”[5]。二年级突出实习生去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幼儿园现场操练的操作式实践,主要包括了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认知障碍评估与训练、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课程内容实践,三年级是综合实习的成长式实践,学生进行全面实习,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长工作等。与其他学校相比,如一般学校采取是一年级、二年级教育见习,三年级(毕业班)教育实习及顶岗实习[6],我们创新实践教学,从时间上远远多于其他三年专科学校,一年级上学期有每周四下午半天停课到幼儿园交朋友,学期中还有一次2天的保育见习,下学期交朋友继续,还有1次2天的全体观摩见习。二年级每个学期每周都有半天到特教机构下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实习,每个学期中还有2天的集中观摩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三年级一般上学期安排有8周的毕业实习、下学期安排14周的顶岗实习(也有可能安排在同一个学期)。

第二,是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践模块体系。涵盖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基本功比赛、特殊教育机构实践、教育小论文等模块的实践,形成教、学、研、训一体的教学体系。传统实践做法存在较大缺陷,时间上不足、分散、不连贯,空间上有限。在时间上我们全程贯穿,空间上要打破以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封闭体系,将实践教学扩展到课堂、校内、校外和网上等多空间,贯穿课内外、联通校内外,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网上实践教学指导,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期,有效保障“教学研训一体全程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推进,我们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探索与创新。首先是优化实习委员会机构,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方案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来自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融合幼儿园、康复中心、高校教师组成的委员会,涵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医学康复、心理学等专业。二是完善校企政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推进双向育人模式,作为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紧密合作共同育人。三是建设共教共研共培共育的师资团队,提供队伍保障。通过教材共教、课题共研、师资共培、人才共育的合作机制,采取高校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形成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四是完善教育实践手册,加强实践过程性质量监控。我们创新研发了学生用的实践教学手册、高校教师用的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用的指导手册,不同实践手册都有相应的内容,紧密结合每个学期开设的理论课设计相应的实践手册,实践手册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过程性记录等。实践手册的设计,遵循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设计的。这个系列实践手册得到了同类院校同行与评估的高度评价。此外,我们通过派驻系部教师下园,查看学生实习手册记录,听取幼儿园反馈,观摩学生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达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猜你喜欢

特教师资康复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