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的文献综述
2020-02-25戚艺馨
戚艺馨
摘 要:理解成本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而成本粘性是成本变化的一个重要规律。本文通过对成本粘性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些许借鉴,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
关键词:成本;成本粘性;文献
前言:成本是利润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入理解成本行为有利于完善会计主题。传统的成本被认为是固定成本和依据经济活动流量变动的可变成本之和。在传统模型中,可变成本是随着经济活动变化而成比例变化的,这就意味着成本的变化仅仅依赖于经济活动变化的程度,而不受变化方向的影响。2003年,Anderson通过大数据实证证明了成本模型是不对称的,在经济活动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经济活动上升所增加的成本要大于随经济活动下降所减少的成本,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成本粘性”。
一、一、文献综述
学者对于成本粘性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以及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上。
1.成本粘性的存在与基本特征
Brash(1927)第一次质疑了传统成本模型,他基于成本分配表考察了一个机械工具厂商的变动成本(人工工资,维修成本,其他原料成本,以及总成本)和其工作时长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经济活动增加时的成本曲线不同于经济活动减少时的成本曲线。
21世纪基于金融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经济活动增加的成本和随经济活动减少的成本是不对称的。Anderson et al.(2003) 通过实证发现在相同数量的经济活动变化下,随产量减少的成本要小于随产量增加的成本,并把这种现象称为“粘性”或“成本粘性”,相反地,“反粘性”就是相同活动变化下,随经济活动减少而减少的成本量大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量。
国内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孔玉生、朱乃平 (2007)利用沪深A股的数据证明了国内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着明显的粘性现象。
2.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
(1)调整成本
当需求下降时,调整成本大于持有成本时,管理者可能就会选择保持现有的成本模式,不会积极的去向下调整成本,因此造成成本粘性的产生。
anderson(2003)认为法律、政策以及管理层的经济后果的考虑都会造成调整成本升高。例如公司有时不愿意解聘那些优秀的人才和工作成一个团队的员工,从而导致成本粘性。因为当需求恢复时,很难找到相同的人才并且一个新团队重新进行有效的工作的职业调整期也可能很长。和人力资源一样,期望未来需求增长的管理层可能也会持有未充分利用的资产。
刘媛媛、刘斌(2014)年通过实证检验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她发现劳动法通过保护员工的利益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粘性,具体表现为薪酬粘性。
(2) 管理者行为
基于以上原因的粘性成本可能来源于考虑到公司全部的最优条件而产生的对于调整成本和持有成本的权衡。然而,粘性成本的发生也可能与管理者本身的行为有关。
Kama & Weiss (2013) 考察了管理者为了满足盈利目标的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需求下降时,管理层对减少损失、避免收入下降或为了满足金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的动机能够促进松散资源的向下调整。这种管理者行为能够明显的减少而不是引发成本粘性。
梁上坤 (2015)通过2001-2011年沪深A股非国有制造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证明了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情况下,在需求下降时没有向下调整成本的动机,从而导致显著的成本粘性。管理层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的关系在债务约束较强时显著减弱。
薛维军(2020)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心,发现成本粘性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绩效,但不利于企业的短期绩效。管理者的最优决策动机会降低成本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的不良影响,而有助于成本粘性对长期绩效的有利影响,而管理者自利行为则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刘琳、曹瑞、王金凤(2021)发现过度自信的高管会高估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力以及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导致其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显著负相关。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官对成本粘性的负向影响更甚,并且能够有效抑制过度自信的首席执行官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3)其他影响因素
王雄元、高开娟(2017)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客户关系对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有显著影响。在竞争激烈或需求不确定性高的行业,客户能够发挥帮助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合作效应”降低成本粘性,而在关系专用性投资高的企业中,客户则可能通过“敲竹杠效应”提高企业的成本粘性。
岳宇君、顾萌(2021)以我国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智能化主要通过调整成本路径、管理层预期有效抑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粘性。深入发现:(1)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样本中,资产专用性弱,环境不确定性低的企业,智能化对成本粘性有加剧效应。(2)在自由现金流高的制造企业中,智能化对成本粘性的负影响更为显著。(3)智能化对物质资源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比对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的影响更加明显。
二、总结
早期,国内外学者不仅通过理论也通过运用大量的金融数据来证明成本粘性的存在,并发现了成本粘性的基本特征,认为不同的成本构成、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公司特征都会导致不同的成本粘性。基于前人的研究,学者发现调整成本和代理问题是产生成本粘性的主要内部原因。后来,学者又发现了成本粘性的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客户关系、智能化等。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成本粘性存在性及基本特征的研究较为明确,并不断分析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但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更多探索和经济后果的不断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C., Banker, R. D., & Janakiraman, S. N. (2003).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1(1), 47–63.
[2]Kama, I., and D. Weiss. 2013. Do earnings target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affect sticky co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51 (1): 201–224.
[3]孔玉生 ,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07,(11):58-65.
[4]刘媛媛, 刘斌. 劳动保护, 成本粘性与企业应对[J]. 经济研究, 2014, 49(5): 63-76.
[5]梁上坤. 管理者过度自信, 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 南开管理评论, 2015, 18(3): 122-131.
[6]王雄元,高开娟.客户关系与企业成本粘性:敲竹杠还是合作[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01):132-142.
[7]薛维军.管理层动机、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J].财会通讯,2020(22):53-57.
[8]刘琳,曹瑞,王金凤.高管异质性、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J].国际商务财会,2021(01):75-87.
[9]岳宇君,顾萌.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J/OL].金融经济学研究:1-16[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