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自然保护地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0-02-24詹巧巧唐晓岚

关键词:国家公园文献计量分析风景园林

詹巧巧 唐晓岚

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立已近70年,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以中国知网7 276篇(1992-2019)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初步分析保护地领域的研究态势。结果表明,近30年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研究内容的扩展和更新速度仍保持较高活力趋势,但持续性和深入性还可以继续提升,学术合作网络还有待加强。学者们主要围绕保护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两方面问题展开研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四类保护地关注度居高,风景区建设、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鸟类区系研究、森林公园建设、游人活动、爬行动物和生态位重叠等是保护地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热点趋势从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等保护地的体制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发展到对各类保护地资源管理与社区建设问题研究,近几年聚焦到保护地体系重构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最后总结文献分析结果,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文献计量分析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608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分别明确并深化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标,意味着我国保护地建设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改革推动阶段。自1956年建立保护地制度以来,我国保护地从单一类型发展到了多种类型、从个体保护扩展到了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近70年来,保护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自然保护地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自然思想认识的深化、理论的丰富、技术的提高等。有必要对其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为推动保护地的整合发展提供借鉴。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快速发展,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揭示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演化趋势已经成为常用的分析手段。以往学者对国家公园[1-3]、自然保护区[4]、森林公园[5]、湿地公园[6]等保护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但对于保护地研究领域文献的系统梳理还较为欠缺。本文借助Citespace5.6.R3可视化软件对我国自然保护地核心文献进行分析,为掌握自然保护地的研究态势提供依据。

一、文献数据采集与提取

我国自然保护地研究文献数量庞大,较难进行有效分析。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福德(S.C.Bradford)提出的布拉福德定律认为核心区论文数量不多但效率最高,基本可以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整体趋势。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数据库,基本覆盖所有的核心期刊,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自然保护地领域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依据保护地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和繁杂性,将主题词设定为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类型名称,界定为学界关注度较高的11种保护地类型,确定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矿山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或含海洋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沙漠公园(或含沙化土地封禁区)和国家公园”[7-9]。文献搜索时间为2020年3月21日,檢索方式为精确匹配,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从1992年到2019年共搜集23 530条结果,进一步甄别无关、无效文献,筛选后导出8 520条记录①。采用“Citespace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一键去重4.1”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合并、去除缺失(作者、摘要、关键词等)字段以及重复记录,最后保留7 276条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一、文献分析

(一)文献载文趋势分析

根据Gompertz生长曲线模型描述事物由萌芽、成长到饱和的发展过程,可将自然保护地的文献增长趋势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图1)②:

(1)萌芽阶段(1992-2003)。自然保护地文献研究数量较少、趋势平稳缓慢。这一时期自然保护地建设还在摸索阶段。1994年,我国国务院先后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保护地的建设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到2003年底,中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型保护地达5 000余处。其类型和数量的不断扩增为后期研究的迅速开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04-2010)。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到2010年年发文量达到499篇。一方面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速,保护地类型和数量迅速扩增引起更多议题;另一方面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使研究迸发出较高活力,如《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目标等。

(3)成熟阶段(2011-2019)。研究文献持续保持较高数量,至2014年达到顶峰,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引起了各界的关注。2015年文献数量出现下降趋势,随后一系列政策的深化,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保护地改革做了具体部署。保护地研究成果呈现出跳跃式增长势头,显示出研究领域逐步进入理性、成熟的研究状态。

(二)文献研究作者、机构及期刊分析

1.研究作者分析

作者分析可揭示研究者对主题挖掘的持续性和深人性。参与发文的作者一共有15 441位,第一作者共有5 268位。依据洛斯卡定律,将每一位作者同等看待。仅发文1篇的作者共10 894位,占比70.23%,高于洛斯卡定律的60.79%。说明低产作者占比较高,研究的持续性和深人性还需要继续加强。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出核心作者数量共785人,其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57.86%,超过文献总量的50%,说明保护地研究领域已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领域发展已较为成熟。基于Citespace绘制高频作者共现图谱(图2),调节阈值,选取前5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时间切片设置为1。在图谱分析中不同颜色节点的大小表示不同年份关键词出现的频数高低,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强度。发现合著作者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内部,跨机构跨领域的作者合作较为薄弱。在核心作者中,第一作者贡献度较高的包括王昌海(27篇)、李宏群(19篇)、陈耀华(15篇)等。钟林生(32篇)、兰思仁(28篇)、陈秋华(19篇)、洪伟(40篇)、何东进(32篇)、崔国发(46篇)、马建章(34篇)、欧阳志云(23篇)等是较早涉及保护地研究的强影响力学者。杨锐(31篇)、方世明(21篇)和李俊生(23篇)等是当前保护地研究领域中发文积极学者。

猜你喜欢

国家公园文献计量分析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科学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比较研究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