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教学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2020-02-24曹强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接球思维能力运动

曹强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变[1]。作为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长久以来,受生物观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按照“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目标进行操作,造成了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很多是已经被学生所掌握的或者是相对简单的“经验再现型”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时间,才能使身体运动对“增加体质”或“增进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2]。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乃是归属于学校所设立的课程范畴,作为课程就担负着课程的基本属性——文化传承,也就是说文化传承这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始终要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传承内容,如果体育教师是按照传授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观点进行操作,那么教师安排的身体运动当然是不为学生所熟悉的,在操作过程中更重于学生形成新的运动经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的过程才能够获得,其性质上更偏重于“认知—学习型”[2]。当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重复的身体活动,而是一个“认知—学习”的过程时,那么思维活动必定存在其中,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存在着思维活动,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动经验往往是在伙伴、对手、环境、条件等变化过程中获得的,存在着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提出“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认为重要的软实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4]。面向未来社会、未来世界,学校的智能目标要与时俱进,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高阶思维能力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在物联网时代对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课程之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学生灵活心智的重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把理念打開,把思维打开,敢于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固有习惯,充分发挥学科特性,使教学从“一元逻辑”的机械记忆型课堂教学向“多元逻辑”的思维型课堂教学转变,将学习者变成思考者。

一、从效果到效益

课堂教学讲效果是必然的,但有时却往往注重效果而忽视了效益,也就是通过学习能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的教育。效果重视的是结果,效益不仅关注学习每一技术(知识)本身的直接结果,而且还要关注由学习这一技术(知识)引发的间接影响。追求效果可能效率更高,而追求效益则比追求效果要花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来说,追求效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贾齐教授曾提出了“曲线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不是将所要传授的运动技能直接展现给学生, 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或运动课题, 为学生(个体或团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由于学生不清楚怎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 弯路情境的设置也就是“曲线”一词的含义所在[5]。 如,在“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系列活动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浙江省体育教师钱明星执教的武术“上步架打”一课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对手冲拳攻击你,你有什么方法挡”的问题,当学生在2人攻防过程中总结出了“格挡、架挡、推掌挡住、躲闪”等防守动作时,教师又提出了“对手打在什么位置,你采用什么方法挡合适”“架挡后,如何攻击对手”“防守学生转攻后,冲拳学生如何防”等一系列真实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明白动作的内涵。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根据武术套路进行教学的常态。“上步架打”是套路武术,表现的是暴力美学,追求的是“美”,“对手冲拳后如何挡,挡后如何攻”是技击武术,表现的是搏击格斗,追求的是“打”。“理解”有2个标准,一是无论它以何种情况或何种方式出现,都可以指认它;二是可以将它运用在各种情况下[6]。学生在搏击对抗中根据对方一招一式,通过演绎、归纳、思考,提炼出了自身认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从“会”到“用”,真正明白了动作的运用原理,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虽然比常规去教“上步冲拳”耗时要多,课的内容也不多,但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练习,而是在“攻与防”的真实情境中,明白了架打的原理,初步掌握了多元的架打方法。教师的这种时间“浪费”,使学生有机会直面问题、了解问题,能仔细地思考、推敲,寻找答案,从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终身,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益。

二、从封闭到开放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学习引向深入。深入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学习支点引导学生卷入学习,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高阶思维问题”,使学习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如,4×100m接力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注上挑与下压的传接棒形式、手臂尽可能的固定、传接时的信号等环节上,虽然这些是决定传接棒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的确需要格外关注,但是决定传接棒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同伴之间的配合。接棒人启动的时机、启动的速度由传棒人的速度决定,这更是影响传接棒成功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变量,是教师所教不了的,这要考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什么时候跑”“跑的速度是多少”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大量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感悟、体验,而自我总结出来的。换了一个传的同伴,就会有不一样的启动时机与启动速度;由接棒变传棒的角色转变中,又该如何与同伴合作,这些才是对学生的真正考验,需要学生去采集同伴的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这也正是4×100m接力这一教材内容培养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价值所在。上挑、下压传接是技术的体现,传接顺畅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更要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思维型课堂的关键是要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重中之重。如,在篮球胸前传接球练习时,教师往往会告诉传球学生把球传到接球同伴的胸前位置,这样便于同伴接球。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只是“鹦鹉学舌”,知道了传接球怎样传、怎样接,但如果没有传到位该怎么办,学生往往并不知道。那么,教师可以尝试不告诉学生应该传到什么位置,而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表1)。

如,对接球学生来说,同伴的球没有传到位该怎么办?从而引发出移动接球,继而又引发出同伴传球时,自己应该干什么?要观察、判断来球的速度、路线、力量,然后立刻做出反应,并尽可能移动到接球的位置,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练习自我建构的。相比被动接受,这样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更不易遗忘的,且更运用自如。对求知者来说,不应该只知道这个领域的事物,而必须了解事物、概念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加以比较、融会贯通,传接球时的观察、判断、反应、移动是对抗类与隔网类球类项目的核心问题,至于用手还是用脚去接或击则依据项目特性来决定。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要从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定义思维方式,逐步转化到开放性的解释思维方式。把教学从单一引向多元,让学生启动思维,体验思维过程,因为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得出。为此,教师不要做“答案主义者”,而要做“问题主义者”,从教材特性出发把教学从单一引向多元。

三、从碎片到综合

季浏教授曾表示,现在的体育课存在着“无体能、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体育教师,而是因为教材一直沿用着机械还原论的方法,层层还原分解使得运动项目教材失去了整体性,由动变静使得运动项目教材失去了鲜活性,使运动项目教材成了碎片化[7]。所以,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从小学到初中,内容都是单一动作技术的呈现,并且教学上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学过程基本是从原地到行进,从无对抗到有对抗,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从而造成了学生会运球、会投篮、会传接,但不会比赛的现象。

碎片化的、静止的知识不再是力量,对待知识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如何整合与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在信息社会里,碎片化知识随处可得,但是怎么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怎么运用知识,这才是关键[4]。如,篮球传接球不再分动作进行教学,而把传接球与抢截球进行整合,通过不断改变练习的环境,诱使动作的产生,设置5m×5m场地、半场、全场3个练习环境,让学生进行2v2的抢传球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在小范围内常用的是胸前或反弹传接球,在半场内常用的是肩上或头上传接球……这样的学习活动以培养“战术意识”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的保持上,教学主线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练习中明白了在抢传时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

教师应该有整合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由分项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由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由单一技术的学习走向组合技术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联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注体育项目之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間、体育与生活之间、体育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关联、整综,从动作技术的内在结构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运动项目关联起来,使各个运动项目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连成线、织成网,帮助学生建构开放的知识结构。

在体育学科工具属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更要发挥体育学科的文化属性,还原体育学科的思维魅力,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学科特性,使学生领悟到运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形成运动的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思维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

[2]贾齐.体育课程性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7(3):77-80.

[3]贾齐.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与科学,2005(3):5-9.

[4]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社会、国家、家长、学校何为?[J].课程·教材·教法,2020(2):16-21.

[5]贾齐.体育课程中运动指导价值取向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2002(2):7-9.

[6]约翰·霍特.教育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3.

[7]李杰凯.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78-82.

猜你喜欢

传接球思维能力运动
篮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与实战研究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