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经济学下的中产阶级之殇
2020-02-24杨正颖
杨正颖
[内容提要]里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里根经济学政策的內涵,并从里根的经济哲学思想、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里根经济学对美国中产阶级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里根经济学 中产阶级 税制改革 福利政策
一、名词解释: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是指美国第40任总统任职期内(1981-1989年)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经济政策,目的是为应对美国1976年开始的经济“滞涨”和凯恩斯主义失灵。政策基本内容包括:一是削减除国防以外的政府开支,尤其是福利开支,以平衡财政预算。二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信贷。三是大幅度大范围减税,降低最高边际税率,鼓励储蓄投资。四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监管,促进市场自由竞争。
二、里根经济学下的中产阶级之殇
从经济政策的宏观目标来看,里根经济学彻底改变了以“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传统做法,而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强调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效率的提高,最终改善经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济在最初几年不可能很快改善。于是人们便生活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里:不仅非常难找到工作,还失去了福利保障、接受培训的机会和公用事业的职务。
里根把中等收入者作为税收的源泉,造成了中产阶级的萎缩。而问题在于,最终经济增长的红利能否流回中产阶级的身上?笔者认为,无法“迅速治理”的改革带来的阵痛使至少一代人承受中产阶级之殇,这或许不应单纯归因里根经济学的失败,而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矛盾性的缩影。笔者将从里根的经济哲学思想、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三个方面,分析里根的目标与实践存在一定断裂性,以及其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1.两种平等—一收入平等还是机会平等。“新政”以后,一部分“福利国家”支持者主张收入均等、财产均等,即处境平等。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用的办法是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转移办法是实行累进税制,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补偿低收入者,如失业救济金、养老金、医疗补助金、助学金等。保守主义者则主张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被赋予同样的的机会,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保守主义者主张的机会均等更接近于一种自由的政治理念而非具体的经济政策。
里根经济学的经济哲学出发点是在自由与平等的选择中偏重自由,在效率和公平的选择中倾向效率。这不仅是由于里根新保守主义的底色,更源于里根亟需大刀阔斧地推进美国经济的改革和重建的现实境况。
2.税制改革。里根的税制改革法案在税收原则上,由标榜公平转向突出效率;在税收负担的分配上,由累进税率转向单一税率;在调整收入的税收政策上,由限制上限转向保持下限(陶继侃,1986)。里根改革伊始的口号是人人都能得到好处,而隐去了背后保守主义经济学真正的信条:保守主义经济学企图带来长期效益的过程中会牺牲某些人的利益,短期内付出一定代价。因此,不管从理论推导还是现实政策而言,改革之殇就落到了美国的中产阶级头上。扩大财政收入就需要扩大课税,但又不能对赤贫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不能提高边际税率削弱富人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在权衡再三之后,里根政府选择把很多缴税负担转嫁到了社会上不太富裕的中产阶层身上。
自从里根时期,边际税率开始迅速下降,收入不平等迅速上升。更为突出的是,在里根执政期间,里根政府着力降低富人征税额度,导致占社会1%的最富裕的人群的收入膨胀,而其余人的收入始终处于低洼水平,停滞不动。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提、伊曼纽埃尔·赛斯和加布里尔·苏斯曼制作的图表(见图1)显示了自从里根时期,美国的中产阶级在收入方面的不利境地。除此以外,里根还提高了大多数美国人所缴纳的递减税,即社会保障或FICA税。该税是从收入的第一个美元中收取的,但有一个上限,收入高于上限的人所缴纳的税额要比收入低于上限所缴纳的税额低。实际上,许多超级富豪不靠固定的收入生活,不需要缴纳FICA税,反而是中产阶级缴纳更多的FICA税。因此,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必然带来的结果。里根降低和提高征税的方式是把很多缴税负担转嫁到了社会上不太富裕的中产阶层身上,他削减了最高的所得税税率,同时通过增加或提高一些消费税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进项,这其中大部分其实是对中产阶级构成了较大影响。
3.福利政策。里根的福利政策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侯玲,1986):一是改革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以解决当时已经出现的资金困难。二是大量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其中将近60%的削减对象属于低收入补助项目。三是把联邦在社会保障方面承担的部分责任转移给州和地方政府。四是改革医疗保健项目,减少医疗补助支出,冻结医疗费用,并运用税收手段促使私营保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在改革范围上,里根知道,取消社会福利所要付出的政治代价是灾难性的,故而里根对社会福利基本上是在局部上的小削小减;在时间选取上,里根也知道,即使要削减政府福利计划,也只能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完成。当经济困难时,人民对政府福利的依赖过大。
在目标上,里根试图削减一部分“不应该享受某些福利的人”的福利。但当政策映照进现实,就至少存在三个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一是如何确定“享受福利”的人。里根政府使用资产收入检验法,即把收入极限降到不得享受社会津贴的水平之上。二是联邦改变开支的政策刺激究竟到什么程度能见效。如果政策过了头产生负面作用,那么从长期发展来看是否反而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或者降低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如何客观估价开支项目从而确定其应被保留还是砍掉。
里根的福利政策并没有让穷人得到实惠。提高参加工作的穷人的边际税率使穷人的绝对收入有所提高,但是穷人所得到的福利补贴减少了,造成实际收入减少,因此贫富更加悬殊(王连生,1985)。同时,因为联邦开支缩减,一些不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但长远看可以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公共服务领域诸如研究、教育和公共工程等投入减少,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中产阶级的工作岗位和收入也受到了影响。减少医疗补助,国家社会保险转向私营保险,增加了中产阶级的医疗和保险支出。里根的福利政策显然对中产阶级并不利好。
三、结语
在里根经济学政策施行过程中,中产阶级发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福利国家能够推动中产阶级的阶层和财富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二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竞争力,福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结构性变动和变革,这种改革又会给中产阶级带来阵痛和萎缩。三是中产阶级的这一变化不是暂时的,也不是特殊的,它在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中,在不同政党任期内、不同国家里都有所体现。里根经济学政策造成的中产阶级的变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矛盾性的体现,中产阶级还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化继续调整、变化,以寻求一种适应新发展的平衡状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责任编辑: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