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观察

2020-02-24李志芹詹国庆

健康大视野 2020年3期
关键词:负性情绪抑郁心理护理

李志芹 詹国庆

【摘 要】 目的:对肺癌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其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64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按双盲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各32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组间比对。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干预后SAS、SDS评分下降趋势显著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施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躁、惶恐等负性情绪,保障患者的心境相对平和。

【关键词】 心理护理;肺癌;负性情绪;抑郁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51-01

随着环境状况的恶化,我国肺癌的发病几率也随之呈逐年上涨趋势[1],因肺癌的发病较为隐匿,通常经临床明确诊断,患者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与最佳的手术根治时机失之交臂[2],此时患者极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躁、抑郁、易怒等负性情绪,予以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意义重大,有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生命质量[3]。为此本文对肺癌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浅析其应用效果,以下为本文研究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囊括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肺癌患64例,依据双盲法展开分组,各32例,参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1~78岁,平均(61.36±2.17)岁,病程1~4年,平均(2.94±0.87)年。干预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2~78岁,平均(61.94±2.39)岁,病程1~4年,平均(2.74±0.71)年。患者基本资料经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患者自愿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③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为肺癌。

1.1.2  排除标准

①患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实验的患者。②合并重大脏器障碍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即开展常规健康教育,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干预组加以心理护理干预,以下为具体措施:

(1)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与疾病有关的知识,科普负面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另外指导患者适当舒缓情绪,协助其对疾病建立正确的认知,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

(2)心理干预:定时开展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相关培训、讲座等,针对不同的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疏导与安慰,积极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用和善的态度面对患者,不私下议论患者的病情,构建良好相对轻松的病室环境,尽可能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不过多的专注于疾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在病室内播放舒缓的音乐,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等。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治疗环境。必要时可请治疗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法,最大程度消除或降低患者负性情绪。

(3)家庭支持:引导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为患者舒缓负性情绪,协助患者维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采取焦虑、忧郁自评量表[4](SAS、SDS)展开负性情绪的评估,量表均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负性情绪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干预后SAS、SDS评分下降趋势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较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患者在经临床确诊后,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孱弱、咳嗽,甚至有咳血症状,极易诱发多种合并症。有临床数据统计,肺癌患者中仅3/10的患者可得以根治[5],通常患者均需要反复的化疗,使得肺癌患者的预后效果不佳,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为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癌症的治疗需长期进行、费用较高,且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对疾病的预后造成影响。

本文研究結果可知, 干预组患者经干预后SAS、SDS评分下降趋势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会导致患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对治疗的积极性也随之减低,因此,需对此负性情绪加以重视,另外,有少数患者会因长时间的病痛,将对疾病的恐慌情绪逐步转变为冷漠,呈现消极治疗的状态。本研究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协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保障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同时为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不但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还可了解患者的内心真实想法,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或缓解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消除肺癌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保障患者心境的相对平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艳丽.心理护理对肺癌化疗病人生命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9):1112-1113.

[2] 王惠,刘欢欢,陈建辉等.全程综合护理对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21):3418-3420.

[3] 李玉梅,薛智颖.开展肺癌患者心理护理门诊服务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2):1699-1702.

[4] 对肺癌确诊后的病人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0):1834-1834.

[5] 孙兆玲.个性心理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前焦虑与术后恢复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4):291-293,296.

猜你喜欢

负性情绪抑郁心理护理
群发性产品伤害危机中未曝光企业应对策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动态机制研究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