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静脉输液治疗中预防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分析

2020-02-24伏思蓉

健康大视野 2020年3期
关键词:静脉输液循证护理静脉炎

伏思蓉

【摘 要】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对静脉输液治疗中预防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我院于2018年1月开始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于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54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观察实施前后我院静脉输液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实施后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1.30%)显著低于实施前(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循证护理可有效提升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

【关键词】 循证护理;静脉炎;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43-01

前言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静脉穿刺注入药液可使药物快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达到良好治疗效果[1]。而静脉输液时间通常较长,且属于侵入性操作,稍有不慎即可引起局部感染、疼痛、渗液、静脉炎等各种不良情况,影响输液效果,给患者带来痛苦[2]。因此,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为提高输液安全性,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本文对循证护理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8年1月开始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于实施前(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与实施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各随机抽取54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实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58:282;年龄6~77岁,平均(36.72±3.45)岁。实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62:278;年龄5~79岁,平均(37.08±3.6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实施循证护理前,我院采取常规静脉输液护理方式,包括严格查对、无菌操作等。

循证护理方法:由护士长组织成立护理小组,通过小组会议提出问题,并查找资料,制定规范化循证护理方案。

①循证:部分药物、疾病、输液方式可增加靜脉炎发生率。护理:在输液治疗前应快速评估患者的静脉炎发生风险,对于输注高渗药物、药物PH与人体差异大、输液量大、患糖尿病、静脉置管输液的患者,应加强输液监测,并通过涂抹芦荟、鸡蛋清等方式进行预防。

②循证:针头反复刺激血管壁可引发静脉炎。护理:需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加强理论与实践培训。穿刺时选择血管粗直且活动较少的部位,尽可能精准、快速地一次性完成穿刺,避免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损伤患者血管壁。尤其对于血管细小的儿童和皮肤松弛、血管弹性下降的老年人,更应重视穿刺质量,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完成后需以胶布仔细固定,以免针头松脱。

③循证: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不当可增加静脉炎发生几率。护理:护理人员穿刺前需仔细核对药物与患者信息,并与患者保持沟通,向患者讲解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保持穿刺处清洁、避免衣物摩擦、不可随意调节滴速、尽量保持穿刺部位相对静止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告知静脉炎及其他输液不良反应的征象,嘱其发现异常后及时告知。而护理人员也需增加巡视力度,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和输液部位状态,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④患者输液时行走、活动较多,易引发静脉炎。护理:提高输液室舒适度,保持空气流通、座椅充足,可以软垫支撑患者输液处,使患者肌肉得到放松,降低长时间不动的不适感。输液室可合理划分区域,将需要加强监测的高危对象、儿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隔离开来,便于巡视。在室内适当摆放绿植,可设置电视机,播放宣传片或电视剧,供患者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减少四处走动情况,并嘱患者需要上厕所时寻求护理人员帮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循证护理实施前后我院患者的静脉炎发生情况。静脉炎分级标准:若患者出现穿刺局部发红,有或无疼痛则为1级;若出现局部发红、水肿,伴疼痛则为2级;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且形成条索状则为3级[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循证护理后,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形成条索状,或出现硬结,增加患者不适,也提高了护理难度,易引起医疗纠纷,降低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静脉输液是常用治疗方式,患者数量通常较大,输液室人员流动性强,尤其在高峰期,患者络绎不绝,容易导致输液室吵闹、闷热、空气不流通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不适,增加各类不良情况发生率,也加重护理人员的管理难度。本文对静脉输液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实施后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可见该护理方案对于预防静脉炎有确切效果。循证护理模式是依据疾病或治疗方式的特点提出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获得证据支持后制定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患者个人因素等均可能对静脉炎发生率造成影响。循证护理依据相关情况一一提出改善措施,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调整输液室结构和环境、加强健康教育、注重风险评估与监测等,可有效提升穿刺质量、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改善患者的输液体验,使其减少走动,从而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

总而言之,在静脉输液治疗中采取循证护理方式可获得良好效果,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惠冰,钟彩棠,伍玉宜,等.循证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527-528.

[2] 陈诗芸.循证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8,26(2):229-230.

[3] 弓雪茹,古建平,李文静.循证护理在预防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2):113.

猜你喜欢

静脉输液循证护理静脉炎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加味桂苓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