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硕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20-02-24刘晓乐唐昊石盼盼郭增增刘晓玲
刘晓乐 唐昊 石盼盼 郭增增 刘晓玲
摘 要:职业核心素养是职业发展的內在核心,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具有关键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利用爬虫技术对国内大型招聘网站大数据进行搜索,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托模糊层次分析法从职业理想信念、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基本意识、职业人格素养四个维度构建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影响因素;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一、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在《全国教育大会》(2018)上,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然而贯通教育正是定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职场预备从业者。
据国内大型招聘网站大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远低于本科院校毕业生,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事业心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现象背后暴露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待提高职业核心素养。
二、建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针对层次分析法不能准确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弊端,根据评价问题的总目标,将若干个组成元素按照不同类别层次分门别类,形成模糊综合评价递阶层次模型的过程,相较于传统层次分析法更加科学准确。
(二)构建因素集和评价集
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的各种因素作为因素集U的构成元素,以U=U1,U2……Un表示。通过分析目标系统间的隶属关系和重要性程度,可将因素集U再详细划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把对各个评价指标可能出现的评判结果,作为评价集,表示为V=V1,V2……Vn。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评价集由优、良、中、差4种结果组成。
(三)建立权重集
将因素集U的各个子因素用Ui表示,并对Ui赋予权重wi,因素权重集表示为W=w1,w2……wn。
1.建立多层次评价模型
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总目标,然后将目标依照重要性、隶属程度分解,最后以一个递阶层次模型的方法呈现出来,更加直观化、清晰化。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多层次评价模型初步建立后,确定各层次之间的隶属度关系,依次对各层次内部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如下形式的判断矩阵:
在式(1)中,bij>0,bij=1/bji,bii=1,即B为对数意义下的反对称矩阵。其中,bij表示的是Bi与Bj相比较的重要程度。结合“1-9标度法”进行矩阵中元素的两两对应比较。
3.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
将判断矩阵B中的元素乘以行阶,将乘积结果取n的幂,将平方根向量归一化得到归一化后的权向量W。
4.一致性检验
进行检验,CI是一致性检验的指标、CR表示一致性比值。
5.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利用一致性比值CR的计算结果,得到各个层次的目标相对于总目标相比所占的权重。当CR大于或等于0.1,调整综合判断矩阵中的元素,然后依次进行一致性测试,得到整个层次结构模型中每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和一致性测试。
(四)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评估集合U中的单个因子,然后确定评估对象对集合中每个因子的隶属度,最后形成评估矩阵。评估矩阵用R表示,其由n个因子的评估集构成,B=W·R。
三、实例例证分析
根据各指标间相对独立性、同维度间的内部要素一致性、相容性原则,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构建。根据先前的研究和专家评分数据结果,建立了B层元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判断矩阵A-B,同理,建立C层元素相对于B层的判断矩阵B-Ci,得到λmax=4.1943,ωB=(0.2967,0.1340,0.4644,0.1049)。
计算得CI=0.0648;得到,当n=4时,RI=0.90;
计算得CR的值为0.0720,说明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好。
同理可推得:层C中的元素相对应层B的各元素的权重系数、和层C中的各个元素相对于层A总目标的权重系数据得11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w=(0.2231,0.0743,0.0632,0.0382,0.0226,0.0096,02902,0.0633,0.1107,0.0210,0.0838)
根据相关专家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测评数据得到如下评价矩阵R,计算得B=(0.26091,0.39101,029161,0.02866)。根据最大隶属度方法,评价矩阵R最大隶属度值为Max(bi)=0.39101,即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模型处于评价等级的第二级,说明评价模型专家评价体验较好,设计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Haworth David,Browne Geoff.Key Competencies[M].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1992(6):3-6.
[2]徐中意.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2010(6):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