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1958—1978

2020-02-24李彦超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产要素配置

[摘 要]1958—1978年,社队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机械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获取从就地取材到购买城市边角废料或依靠城市工业以来料加工,生产技术从靠农村土法到聘请城市技术人员并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多样化社会招聘等。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社队企业具有企业自主权,我国计划经济的“漏洞”衍生了市场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生产要素;配置;企业自主权;市场空间;城乡交流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2-0022-05

关于社队企业①的文献颇多,比如汪海波、莫远人、马泉山、陈吉元与韩俊、杜海燕等学者的专著。关于本文研究的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问题,这些文献也都涉及了,但没有深入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比如扈映与范钧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不同省区分析社队企业在资金筹集、技术来源等方面具有的灵活性以及商品经济色彩,许经勇也提到社队企业可以通过特殊渠道得到原料、技术、设备、资金等,但这些文献并未对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进行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时期社队企业的资本筹集②、机械设备、原料、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探析,然后分析其背后的深刻问题。

一、资本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

人民公社化之初,创办公社企业基本靠“平调”,经过整顿之后大部分企业都消失了。但随着农业的恢复,农民看到经营企业比农副业获得的利润更高,开始恢复社队企业。他们从成本较低的粮油加工、砖瓦厂等行业开始,通过穷办苦干将更多劳动力转化为资本,并逐步积累。

人民公社开始创办企业时,国家对社办工业基本没有投资,社办企业主要来源于下放的一部分原属地方国营企业和财贸部门的基层机构、收转的手工业社、上调的原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副业小厂、从社员中平调兴办的企业。[1]其中,以平调方式最为普遍。1958年,公社和大队创办企业几乎全部采取无偿平调的方式,或在整个社区范围内筹集,或农民分摊投入,或将原来的小集体财产无偿转移等。[2]1959年,中央對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进行整顿,要求清理公社化以来的各种账目,无偿调用的财产应如数归还。各地公社的社办企业凡平调原来高级社的,基本退回去成为生产大队企业,公社企业转变成社队企业。

1962年,随着农村粮食生产的恢复,中央对副业生产政策也逐渐放开,社队集体开始有了积累,个别社队又悄然办起了企业。这次社队办企业的动力跟上次有所不同,上一次公社办企业主要是在人民公社化和工农业“大跃进”的背景下,公社为完成政治任务而作出的被动选择;而这次个别社队恢复重办企业,是因为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比农副业更高的利润,从而改善群众的生活。1965年,在社员群众要求下,苏南地区塘桥的黄桥、进步、永乐三个大队集资5999元,在黄桥镇上的城隍庙联合建办了黄桥粮饲加工厂,建厂之后的四个月内营业额就达1万元,获净利3000元。[3]尤其在1966年“五七”指示允许农民办工业后,社队企业开始逐渐增多。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决定推动农业机械化,社队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生产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旧利废

1958年后,社队企业从传统手工业基础上的修废利旧,到购买或租用城市大工业废旧机器,其机器设备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跨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人民公社化之初,公社企业的生产设备主要靠自行修造。这些企业都是在原来手工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通常还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经济调整结束之后,虽然许多社队又悄悄办起企业,但在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形势下,机器设备是最明显的“尾巴”,因而设备难以改观。比如,江苏江阴向阳村创建的采石厂,1967年仅能实行手工生产,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他们用铁锤、钢钎、炸药等采掘石料,靠独轮车运输石料,而且爆破材料严重缺乏,每天只有3支雷管、15个炸药包可供生产之用。[4]浙江地区的社队企业是在“二土”“三缸”“五匠”等传统手工业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工场设备可以由农民自己制作。[5]

进入20世纪70年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大量城市现代工业技术面临产业更替,它们通常使主导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传统产业会从主导产业部门中游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废旧的机器设备;而恰好,社队企业经过前段时期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积累,能租借或购买这些廉价的废旧机器设备。其一,直接购买旧机器。比如1976年,向阳大队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决定与江阴市化工厂协作,创建化工厂生产“双氧水”,并购置生产设备。[6]其二,租借旧机器。沙洲县化纤纺织厂在办厂之初没有机器设备,他们从苏州第一棉纺织厂借了一台并条机,从综合厂农机车间拿出20吨生铁去棉纺织厂换回一台粗纱机,本厂钳工师傅利用报废的1293K机架仿造出两台细纱机,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化纤纺织厂。[7]其三,与城市大工业建立合作关系而使用机器设备。1972年,上海青浦县任屯村办起农业修理组,其设备只有一张工作台和几把钳子;1973年,在上海重机公司的支持下,与上海制冷设备厂建立了关系,办起了代加工业务的小工厂,机器设备是向对方厂租借的,有车床5台、刨床2台、钻床2台、工作台1张、锯床1台等。[8]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社队企业逐步增添或调换的设备,大部分为购买国营厂的淘汰品,部分为仿制土造品。

三、原材料:从就地取材到获取城市原料

社队企业在配置生产原料方面,从就地取材到利用城市工业原料的边角废料或以来料加工形式取得原料。这也是社队企业生产范围、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结果。

1958年,我国轻工业品供应紧张,由于农村是主要工业原料地,政府号召人民公社大办工业,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农村社队企业“必须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9]。这些农副产品包括棉花、蚕丝、粮食、畜产品和水产品,还有黏土、柳、藤、竹、木等,有些原料是低价卖给社队企业的,有的甚至是生产队无偿提供的。[10]这一时期,公社企业规模较小,原料基本由集体自身提供即可满足生产需要。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的一些工业原料要经过国家统一收购然后供应城市现代工业,而公社企业在国家计划中没有户头,它只能利用国家收购后余下或国家不收购的原材料。随着社队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工业存在争夺原材料的矛盾暴露出来。“浙江有些公社把油脂留下自办皂厂,……而杭州的皂厂,则因原料不足而停工。”[11]上海市委对当时的社队工业存在很大意见。1959年7月2日,《李先念关于在上海召开的大中城市副食品和手工业品生产会议的情况报告》指出:“公社企业不能同城市现代工业争原料,以免影响城市工业正常发展。”[12]此后,公社企业经历了严厉的整顿,原料来源大大缩小。

1961—1963年的经济调整之后,社队企业在不少地方悄悄办起来,但它们的原材料只能是简单易得的。当时,最典型的是以砖瓦为主的建筑业,就地取土或砂石、取材,避免了与国家计划发生矛盾。比如,1967年,江苏江阴向阳大队创建采石厂,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砂石资源。[13]但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类型不断丰富,原料就不限于当地农业资源了,其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其一,一些靠近工业城市的社队企业开始注意利用城市大企业的边角废料。比如1968年,山西省原平市屯瓦大队的新支书陈文开上任,组织人从工厂、矿山买回边角废料开始加工油罐等金属容器。[14]其二,它们采取与大中企业联营的方式直接由对方供应原料等。“文革”爆发,城市工业正常生产被打乱,当时部分地方政府提倡和鼓励城市工业与社队企业合作搞产品脱壳、零部件扩散、来料加工等,城市大工业在原料方面对社队企业给予支持。比如,1974年,向阳村与江阴市染织五厂合作办厂,就是采用来料加工的方式。江阴市染织五厂负责供应原材料,厂里把供应的纱捻成线,织成白坯布(半成品),返还给协作方。[15]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资源大多流向了城市,流向了国有企业,社队企业要想存活下来,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关系”(找亲戚、托朋友、攀老乡、请战友)搞一些“计划外指标”的原材料,而农民在获得这些原料的过程中,请客、送礼、行贿等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四、生产技术:从传统手工业到承接城市技术辐射

社队企业最初是以城市下放职工或退休人员为技术骨干,然后聘请国营企业技术人员、跟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最后派人员去大工厂学习并接受培训。这些技术交流促使社队企业生产技术从传统手工技术一步步走向现代工业技术。

公社办企业之初,绝大数公社只能从“小土群”入手,据当时江苏省“在公社工业66710个中的统计,设备属于机械化的仅343个,只占0.5%,半机械化的1186个,占1.9%”[16]。它们主要是金属品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在原来手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所用的大多是传统手工业技术。

国民经济调整之后,社队企业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注意利用城市现代工业的技术。工业技术的进步集中体现在机器设备上,但人才或工人是技术的载体。其一,社队企业聘用大量流散在农村的技术人员。当时,从城市到农村安家落户的2000多万名干部、职工和其他城镇居民,“文化大革命”中从机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下放的各类人员和来自各地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部分人中,不少拥有现代工业技术,他们往往充当社队企业的技术骨干。比如,鞍钢附近的福安村(辽宁省海城市),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从鞍钢下放或退休的职工为技术核心,建立队预制厂、机械维修队。[17]1962年,杨文珠从太原重型机械厂下放回山西平原市屯瓦村,他掌握着焊接、锻压等技术,至1968年该村机械修配厂建成后,他便负责技术工作,指导和培养出屯瓦村自己的技术力量。[18]其二,社队企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而寻求技术指导。比如,1974年向阳大队与江阴市染织五厂协作办并线织布厂,染织五厂派遣工人和技术员去新厂进行指导。[19]其三,有企业也主动寻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营企业的技术援助。其四,社队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派人到国营工厂或先进社队企业参观实习。1976年,向阳大队与江阴市化工厂协作,创建化工厂生产新化工产品“双氧水”,当时全国只有上海桃浦化工厂能够生产这个品种。该大队选派3人去上海桃浦化工厂学习生产技术,并且江阴市化工厂有偿提供技术指导。[20]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以培养熟练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人员,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队企业兴办的职工学校、职工培训班增多。

五、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社区招工

社队企业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意抽调生产队劳动力,到在本公社范围内招工并稍微提高待遇以激励生产,在社队企业配置劳动力生产要素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公社办企业之初,企业通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意抽调生产队劳动力,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而出现不少浪费劳动力的现象。不久,国家整顿公社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使用作严格控制。社队企业的劳力除“一部分必须维持常年生产的以外,一般都必须同农业生产季节相结合,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农忙务农,农闲做工”[21]。1962年,中央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明确规定:“农村社办工业企业126万多人,摊子多,人数多……一般地应当停办,人员回到生产队。[22]至1963年后,经济调整完成,农业形势不断好转,加上被下放的城市干部、知青、下岗工人到农村,农村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当时社队普遍有旷工现象,有时出现抢工分和轮流出工的现象。经过1958年公社大办工业那次探索之后,当时中国农民的感性认识是,搞农业只能受穷,搞工业就能致富。[23]他们希望将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

在招工方面,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部分社队企业都在本公社范围内招工。它们没有直接招工的权力,企业职工都是由生产队推荐、大队审核后,报公社批准,公社审查招工名额且同意后,再分配给大队的。一般社队企业所招职工为经济困难户、多劳力户、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部分为社队干部亲属。在社队企业工资待遇方面,这些职工从生产队抽劳力参加工业生产,工资由生产队结算,生产队记同等劳力的工分,最后也在生产队参加分配。虽然这些职工有适当的补贴,务工与务农者之间有所差别,但也差别不大。[24]只是企业按职工表现评定级别,生产队参照本队社员同等劳力,给企业职工评工记分,年终根据工分报酬向企业结算,职工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所在生产队的经营水平。

六、余论

从1958年到1978年,社队企业在资本筹集、机械设备、原料、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社队企业处于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之外,它们具有一定的企业自主权,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转变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社队企业在刚刚恢复发展的阶段,企业资本积累较低,企业生产只能基于当地的原材料,生产设备也因陋就简,生产技术也基本停留在传统手工业的水平上,劳动力需求量也较少。但随着社队企业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有扩大规模的要求,它们就可以选择利用其一定的资本积累租借或购买城市工业的机器设备,购买城市工业原料,利用或引进城市工业技术,提高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企业自主权是社队企业生命力的根本,也是后来“异军突起”的保证。

第二,我国计划经济有一定的“漏洞”,这种“漏洞”衍生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市场因素又推动了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我国消费品市场都处于短缺状态,农村更为严重,这就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尤其在“文革”时期,城市大、中型企业搞“停产闹革命”,但社会生产和生活须臾离不开商品,尤其是外贸商品必须完成计划。社队企业生产的产品即便质量不好,也不难找销路,这刺激了社队企业的发展。20世紀70年代初,恰逢城市工业急欲加快发展,有些企业有意寻找合作对象,发展外加工以增加产量,许多社队企业就与城市国营企业挂钩,承接各种加工任务。为了适应新的市场要求,社队企业必须转变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第三,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其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在这些生产要素的变化特征中,机器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从就地取材到城市获取,生产技术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到城市现代工业技术,劳动力从社队行政抽调到社区招工等都存在深刻的城乡交流。社队企业与城市工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城市大工业向农村的渗透也越来越多。那些靠近大城市的农村,它们与城市国营工业企业交流协作比较容易,发展非常迅速。

注释

①学术界对“社队企业”的起始时间及包括范围存在分歧。关于社队企业起始时间有三种说法:1955年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关于经营范围,是农民办的多种经济成分,多行业的综合经济,具有农村区域性经济和各行业经济的双重性质。本文的社队企业是指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由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各个行业。社队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本文对二者没有作严格界定;本文的社队企业在1962年之前称公社企业,之后称社队企业。

②本文社队企业的资本投入,不仅表现在货币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固定资产方面,比如厂房、机械设备等形式上。

参考文献

[1]张毅.中国乡镇企业历史的必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165.

[2]杜海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66.

[3][7]徐远明,叶鼎. 塘桥工业化之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7.95.

[4][14][1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3.56.46.

[5]扈映,范钧.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浙江省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J].中共党史研究,2010(9):92—99.

[6][13][15][19][20]常永清,冯治.江南水乡巨变——向阳村工业化历程[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55.52.55.55.55.

[8]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编辑室.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8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610.

[10][23]裴叔平,等.苏南工业化道路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163.162.

[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8.379.

[16]莫远人.江苏乡镇工业发展史——兼论农村未来的发展[M].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89.

[18]李静.中国村落的商业传统与企业发展——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调查[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68.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57—458.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90.

[24]陈吉元,韩俊.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11.

作者李彦超系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生产要素配置
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分析
“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
简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及配置应用
一种智能家居系统自学习免配置方法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论高校网络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Linux网络操作系统特点及服务器配置研究
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
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
省级电网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