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行与信用
2020-02-24郭润德
郭润德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71051)
一、银行的由来
(一)“银行”名称的由来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由于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又称“行”,故译为“银行”。[1]
(二)银行业的由来
早期,人们把自己的黄金放到了金匠那里。而金匠就为将自己黄金存放在自己这里的人开立了凭证,人们凭借凭证取出黄金。人们只要达成共识形成大家都认可的意识交易就可以交易,货币只是这种共识交易的实物体现,故而人们不用关心纸币背后究竟有没有贵金属硬币作为支撑。银行体系可以将这种信用货币的能量放大,实物货币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现行的货币实质上是国家信用的流通,纸币不过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早期的银行主要为储蓄功能,而现代银行的基础业务主要有储蓄、信贷和兑换等,这几种功能在最初分别由不同的机构经营。因此,银行的发端可能不只一个源头,还有一种猜想是最早的银行业可能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起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商人由于远途跋涉无法携带大量货币只好委托有声望的重信用的货币兑换商代为保管,而保管货币的商人们因为其风险性在保管现金、予以结算和帮助汇款的同时不但不支付利息,而且还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得到扩展,聚集了大量资金后开启了放款业务来获得更多收入,从而货币兑换业就逐步发展成了银行业的雏形。
二、银行业的演变
(一)公众信任是银行存在的基础
银行的价值创造就在于银行体系将信用货币以乘数形式放大了原有的等价物对应的货币量即货币创造机制,这大大加速了经济的运行和货品的周转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享受,而这一切源于国家以信用为担保发行的信用货币和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和银行一定时间会还本付息的承诺,即银行自身的信用。一旦银行自身的信用出现问题将会发生灾难——银行挤兑,甚至引发破产、社会动荡。例如,1998年因银行挤兑倒闭的海南发展银行。
(二)银行为解决信用问题而出现
在经济社会中信用是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在理想的信用环境中,借款人和被借款人完全可以做到以彼此的承诺为基础进行借贷,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并不能做到完全的信任,一个人不能对另一个人进行详细的了解,因此,社会中需要一个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机构,银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银行可以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筛选,看其信用程度的大小以及还款能力的大小决定贷款额度的大小,从而解决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资金融通问题,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是银行的存贷业务的发展。银行的出现大大缩减了借款人与被借款人之间信息搜集的成本,并且以低利率吸收存款和高利率放款来弥补信息搜集带来的成本实现盈利,使其自身可以存活,与借款人被借款人形成良性的交易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银行从线下到线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人们从面对面的柜台交易到简单的人机交互,这是一个惊人的改变,信用的进一步发展;从对电脑那端未知的恐惧到转账的习以为常,从被骗的害怕到真实的坦荡,从怕转错账的不安到每一笔业务的安全保障,网上银行实现了时空的突破,信用的飞翔。在信息时代,网络银行使本来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通过互联网便可进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的开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成本。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公司开发出更多便捷的金融产品,制约了传统网上银行的发展,造成传统网上银行的客户不断流失。传统网上银行的客户信息存在缺失,银行通过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能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标客户群的信息,进行有效拓展客户资源。个体客户和中小企业都在追求个性化服务和便利化服务,所以传统网上银行需积极发展新思路。但互联网公司在不断追求使客户便利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客户的隐私问题,这将是客户与互联网公司的又一次信用风险,在客户信息在被不断不知不觉的窃取的时候,方便确实来临但危机也悄然而至,这势必引起客户的反感与害怕,自己是那么赤裸与无助,此时方便的代价是如此之高,自己是如此被窥探,深深地不安全感令人毛骨悚然,对于银行网上业务扩展的同时用户私人信息的保障和安全的维护才是网上业务发展的捍卫者、护航舰,传统网上银行需不断的优化相关业务流程,积极完善组织结构,从而构建出完善的银行业务结构。传统网上银行可借助社会化网络站点,为微小企业建立公共主页,从而拓展客户资源,银行可在其中选择最优质的客户,银行通过不断的完善服务产品,能打造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提升银行的营销水平和服务水平。[2]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不断冲击,银行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利用自己线上线下业务的联合优势,在真切的用户实体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网上业务,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思维,革新自己增加用户粘性,不断加强用户的信任从而提升自己在用户中的信用,信用的提升将进一步为扩展市场增加用户交易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的相互促进将不断促进双方的发展,形成信用与交易的正循环,促使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提升,便利用户生活的同时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增加用户的安全感。
三、银行的未来展望
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特别是淘宝商城从2009年开始每年开展的“双十一”活动引发的购物狂欢给银行的支付系统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并且紧随其后的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推出的“好物节”又进一步增大了银行系统的支付压力,变革势在必行,原有业务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新兴事物的出现倒逼原有业务的改革的情况并不新鲜,但发生在银行业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慎重对待,这事关老百姓的福祉与社会的安定。[3]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享受和隐私的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或者被选择了享受,似乎是一场最后的狂欢又或许是通向新的文明发展阶段,至于到底是怎样只能留给后人去评判,随着知识与物质越来越普惠的今天,或许会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银行与用户之间将不再是多对多的关系,而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对一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专有的银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财政部,而这样银行的出现势必会有一个总控制中心,自己对其绝对的信任是这样银行存在和运行的基础,这就需要银行有瑞士银行那样的信用,对客户资料绝对的保密,造就声誉品牌赢得客户尊重与信赖,建设高质量营商环境,高品质银行客户环境,在信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银行与用户的未来将是光明而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