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视角研究艺术教育的时代性
2020-02-24杨寅红
刘 华,杨寅红
(石家庄学院 a.音乐学院;b.党委宣传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总书记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教事业也在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相应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众所众知,艺术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阶段、不同民族的文化凝结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新时代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拓展艺术教育的时代性,是贯彻和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根本的遵循。
一、辩证认识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深入分析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必须从辩证角度对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提升艺术教育的水平;搞好艺术教育,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本质上,坚定文化自信和搞好艺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
(一)文化自信要求艺术教育具有时代性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是对我国古往今来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肯定。这就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拓宽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为艺术教育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2]使艺术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在新的发展时代,艺术教育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时代性的调整。
(二)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自信具有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涵盖了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美学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等多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可以提升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水平,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愈加强烈,从而达到文化自信的效果。
(三)文化自信和艺术教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搞好艺术教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二、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些院校的艺术教育仍存在着功利性突出、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和本土艺术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
(一)功利性突出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美学教育,是让人们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去感知和反映自然、社会的美,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艺术需要付出劳动,因此艺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同样,人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也应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从业者和学习者过于关注艺术的商业价值属性,过于功利性地追求艺术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一些乱象。例如,一些影视明星片面追求高片酬,影视公司只根据市场的追捧和需求来选择题材而不考虑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造成了当前演员片酬在制作费中的占比过高和文艺产品跟风扎堆、粗制滥造等问题。
(二)意识形态教育薄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艺术教育除了知识技能上的传授外,教育机构和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同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之入脑入心,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当前,有部分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或者打着“纯艺术”的口号,只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教授和练习,忽视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学习。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即使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产出的艺术作品再好,也是不合格的教育产物。这个事件恰恰折射出一些院校在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本土艺术传承、创新不足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传承和创新才能永远流传,发扬光大。历史上,我国的艺术形式和类型众多,是一个无穷的文化宝藏。但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发源于西方欧美国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偏向西方模式,对本土的艺术内容涉及较少。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深受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本土的一些艺术形式因为后继无人、传承乏力、缺乏创新而逐渐在艺术教育中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例如,京剧虽是我国的国粹剧种,但当前也面临着受众人群减少、传承者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危险局面,地方小剧种更是因缺乏传承,即便纳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难逃灭绝的结局。
三、新时代我国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历史上形成的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建设时期产生的红色先进文化。因此,以文化自信视角提升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应该在民族艺术、地方民间艺术、革命红色文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着力,力争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时,也要注重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学艺术的吸收融合和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做到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提升我国文化艺术软实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着力提升民族艺术教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艺术形式,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比如:美术领域,有国画和书法等;音乐领域,有民歌民乐,还有多种多样的民歌乐器。这都是我们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有着独特的魅力。艺术领域一直推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应当加强民族艺术教育内容,并将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二)重视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地方民间艺术。单拿戏曲来说,京剧可谓是全国性的戏剧形式,各地还有诸如二人转、豫剧、评剧、粤剧等不同的戏曲形式。我们在重视京剧艺术教育传承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地方曲种的传承。因为只有保持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才能保持艺术的活性,促进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重温红色革命艺术
红色革命艺术是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有文化艺术形式。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一首首革命歌曲、一幅幅红色画作让人民群众心中涌起爱国爱党的热情和自豪。因此,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温那段充满热血和烈火的革命岁月,能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懂得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脱胎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历经革命、建设和发展不同时期沉淀下来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并反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化形式,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在艺术教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并反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五)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
文化艺术是有机的,是需要不断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才得以发展的。纵观世界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灿烂的文化艺术总是伴随着开放和交流。要想真正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水平,实现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就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我们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将他们优秀的艺术教育模式和发展成果融入到我国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中,实现“洋为中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文化自信”,将本民族本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四、在文化自信中实现艺术教育时代性的有效路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终极命题。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党的建设,提升艺术教育领域现有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三进”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地入脑入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可以坚持“四个自信”,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只有如此,才能筑牢艺术教育的基础,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3]
(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更多地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想在文化自信中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就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单薄、思想意识正在形成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应从多个方面联动进行。首先,重视入学初期的爱国主义和校史传承教育。在学生刚进大学时,通过军训和入学教育,加强国史、党史、校史教育,提升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自觉性。其次,多部门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司其职,通过马列理论课堂、意识形态研判、新闻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团课、党课等一系列环节,将课程思政转化为头脑思政、教学全环节思政,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穿文化自信教育意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把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先进文化艺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5]
(三)加强新时代艺术教育人才队伍发展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做好艺术教育事业,必须加强新时代艺术教育人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政治作风优良、紧跟社会发展、兼具国际视野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首先,专业技术过硬是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传道授业者,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艺术造诣,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艺术知识。其次,政治作风优良是保障。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学生灵魂和观念的地方。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言传身教,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紧跟社会发展是时代性的要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艺术教育属于意识领域,受社会实践发展的物质领域决定。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也应紧随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和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提升自身的软硬件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对原有的教学和管理人员队伍,应按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标准要求进行培训提升,使之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引进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教育人才队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打造“互联网+”艺术教育新平台
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艺术教育成为现实。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不当,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和特性,根据青年人群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阶段,利用互联网思维在艺术教育中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6]一方面,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使用互联网将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传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和易班等自媒体、新媒体平台,将弘扬民族艺术和爱国爱党精神的各类信息传播和灌输给青年学子,使他们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了一大批红色电影歌曲,并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文艺作品展播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