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直击红区》看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的叙事特色和理念创新

2020-02-24郭小容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隔离病房病房

□ 郭小容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受众的第一需求是信息,电视媒体凭借即时性强、传播度广等优势,及时发布客观权威的第一手疫情信息。在疫情走向趋于明朗的中后期,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资讯认知,更希望与媒体或相关部门建立动态且持续的情感连接以满足价值层面的需求。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现场报道在疫情期间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一些独家的,有故事性、冲突性和感染力的现场报道,能够真实地展现疫情发展,讲述抗疫故事,增强广大群众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一、疫情环境下现场报道面临的挑战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危险性大,现场报道面临特殊困难。

首先,拍摄环境具有危险性。进入武汉,进入医院,进入红区……一步比一步危险。每次申请进入隔离病房,都是珍贵的拍摄机会,同时也是与病毒的正面作战。特别是在疫情前期,在防护物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进入红区拍摄机会难得,但挑战也巨大。

其次,画面拍摄受限。疫情防控的“对手”是微小到看不见的病毒。在一片纸都不能带出去的重症病房,摄像机被挡在门外。即使是防控要求相对宽松的普通隔离病房,摄像机也必须做好严密的防护。在隔离病房很难正常开展拍摄。摄像设备用保鲜膜包裹后不能变焦,手指触碰到保鲜膜也会对声音造成巨大的干扰。病房里的各种仪器也严重影响到声音质量。摄像师戴着护目镜,不到10分钟就起雾,因而没法看清镜头。这些拍摄技术条件上的局限,严重影响了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

最后,采访条件存在特殊性。除了设备受限,人员也可能受限。疫情暴发初期物资紧张,为了节约防护服,每次拍摄只能进去一个人,采访拍摄一人挑,无法多机位拍摄。在隔离病房,救人为先,报道采访不能影响医生治病救人。

二、《直击红区》现场报道的叙事策略分析

面对各种局限和挑战,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义不容辞冲到了战疫最前线,以“直击红区”为主题,推出了《救援一线的“天使”》《救治生命重于泰山》《八方驰援》《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等一系列高品质的现场报道。两个月来,40多位记者深入湖北多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实地采访,先后制作了近百条抗疫报道。总体来看,相关报道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叙述平实,现场留白。聚焦的主题越是宏大,讲述的方式越要平实。在《直击红区》的报道中,没有“牺牲”“奉献”这样的大词,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报道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了现场和本就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在《记者探访重症病房:他们不仅是医生》中,7分多钟的全现场报道记录了隔离病房里的看似普通却也非凡的日常:这里有争分夺秒的抢救,有对患者心灵的抚慰,有看着患者离去的无奈心酸,更有医患携手为生命而战的信心和希望。这些报道还呈现了众多战疫一线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说出“我活了80岁,我不怕死”的坚强患者;又如谈起家人泪如雨下,进入病房温暖如春的年轻护士;还有为了让病人安心,站在病房窗边值夜班的95后。正是这些深入而朴实的记录,向人们展示了真实且富有力量的中国救治。

“我们都是流着眼泪看你们的节目”,这是观众对报道评价最多的话。事实上,“泪点多”是这一系列报道收到的直观反馈。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感动和共鸣中得以实现,从而也激发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二是注重纪实,捕捉细节。在隔离病房,报道采访不能影响医生治病救人,因此一系列报道采用了纪实手法,记者以观众的身份出现,不破坏新闻的现场感;报道大量采用甚至完全采用现场声,保留了很多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对话,现场感极强。例如《直击ICU:因为有你我不放弃》整条新闻由对患者的各个救治环节组成,采访完全是在救治过程中记者和医生护士的对话中完成。充分呈现现场是这一系列报道的共同特点。又如,《记者直击:稍有差池就会“中招”的“气切手术”》从手术前准备时护士的大声沟通,到手术中医生的屏气凝神,现场的呈现让观众对气切手术的危险性有了直观体会。还有《记者探访重症病房:他们不仅是医生》,前一刻病房内风平浪静,下一刻就有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瞬息万变的生死考验在新闻镜头中如实呈现,让观众对重症病房惊心动魄的救治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是因地制宜,拍摄创新。在设备和人员受限的情况下,记者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地制宜完成报道。没有摄像机,就用手机和Osmo;没有话筒,就用耳机。隔离病房救治千钧一发,很多场景转瞬而过,为了记录下突发情况,很多记者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即使这意味着编辑时要面对海量的素材。用手机实时记录,虽然画面无可避免会晃动,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拍摄,但也增加了拍摄的现场感和代入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关机的拍摄,记者们记录下了很多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守

叙事策略的变化来源于理念创新。习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直击红区”主题策划就是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现实注解。比如在《直击ICU:因为有你我不放弃》中,患者小飞已在武大人民医院住院50多天,其中25天靠ECMO维持生命。为了挽救小飞,辽宁、河南、湖北三地医务人员合力救治,每拍一次CT都由8位护士护送,生怕出一点意外。吸痰、换药、加油鼓劲……也许只有看过这些画面,才能真正明白“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这句话的分量。报道的结尾是小飞和家人通视频电话的场景。听到妻子的鼓励后,记者捕捉到一个动作:原本无法动弹的小飞极力想抬起手。这是对生的渴望、对重回家庭的渴望,也是不顾代价救治的真正意义。

好的新闻作品要依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全面施展,而脚力排在第一位。如果不深入一线,不抓住第一手资料,其他努力也就无从谈起。“直击红区”系列报道之所以能拍到那么多打动人心的时刻,离不开记者忘却生死的坚守:有的在隔离病房长时间采访后,回到台里便晕倒在门口;有的为了拍摄ICU里的救治情况,第一天待了5个小时,头昏耳鸣无法支撑后,休整一夜,第二天又穿上隔离服继续作战,两天努力只为呈现7分多钟的精彩报道;为了拍摄ICU里的救治情况,直接“住”进了泰康同济ICU值班室,和医生同吃、同住、同工作;有的为了方便操作摄像机,硬是把自己的手捆在了摄像机上……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四、结语

从媒体社会责任来看,《直击红区》起到了守望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从传播层面来看,《直击红区》系列报道积累了大量极具文献价值的资料;从新闻执政角度来看,《直击红区》精准切中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进一步让民众真实感受到国家面对疫情的措施和行动是真正的以民为本;从社会治理层面来看,《直击红区》系列报道搭建了民意表达和情感释放的有效渠道。记录历史,还原现场,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更是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隔离病房病房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快速组建老干部发热隔离病房的探索与体会
仁心仁术 大爱无疆
换病房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