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与表演: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的自我呈现

2020-02-24杨梦麟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信群家庭成员长辈

□ 田 娇 杨梦麟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也重塑了我们的生活。微信是腾讯旗下的一款支持多平台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群是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的多人互动聊天群组。家庭微信群的成员之间有着家族或血缘关系,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微信群。作为传统家庭的一种数字虚拟呈现,家庭微信群已成为家庭成员间越来越常见的互动方式,对家庭亲密关系产生影响。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1995年之后出生的网生代,他们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有着天生的网感;同时,他们也是家庭的新生力量,大学阶段也是他们与原生家庭关系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家庭微信群中自我呈现的特征及策略。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微信群中与家庭成员间的虚拟化互动越来越呈现出“前台”的一面,他们与群成员的交流逐渐呈现出“表演化”趋势。

一、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的自我呈现特征

受中国传统“孝道”“秩序”“家和万事兴”“人情与面子”等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被动或主动地出现“表演”行为,同时会根据不同的舞台设置和话题类型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

(一)自我表达方式多样化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在校大学生面对互联网和数字化新技术时表现出明显高于父辈的接受力,与父辈之间形成了较明显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同样加剧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冲突”。《代沟》的作者、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空前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年老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①

作为经典的“数字原住民”,在校大学生天然具有更强的科技适应和媒介熟悉,对微信和微信群的功能了解得更全面深入,因此在家庭微信群中的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在校大学生使用表情包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成员,接近文字和语音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表情包能更直接地表达大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是在校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的线上沟通中频繁被使用。另外,在视频和照片的表达上,在校大学生也比其他家庭成员使用频率更高。但家庭微信群中的其他成员之间更倾向于使用语音交流。由于长辈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与大学生存在差距,不熟悉媒介使用技巧,或者是存在文盲的情况,对微信群的其他功能发掘较少。

(二)日常沟通被动化

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言的频率较低。在面对家庭微信群中长辈发出的信息时,在校大学生往往呈现出较为被动的回应态度,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不喜欢在家庭微信群中与家人互动。

一方面,作为传统家庭互动的线上延伸,家庭微信群依然保留了“人伦”“秩序”“孝道”等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是独立、思辨、崇尚个性的现代教育,势必会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家庭微信群实现“数字团圆”的同时,也将代际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信息传受方式所产生的“数字鸿沟”放到“舞台”上,加剧了误解、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传统家庭关系的线上呈现,使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交流时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压力。而代际差异又使得其在某些问题上与长辈的观点产生冲突和矛盾,为了减少矛盾和误解,他们在家庭微信群的日常沟通中表现出一种逃避、被动的态度。

(三)有选择性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呈现。但在家庭微信群中面向家庭成员时,在校大学生较少进行无意识的自我呈现,而是有意地采用有选择性的自我呈现。

在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与上一代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均与上一代形成巨大差别。在家庭微信群中,作为子女一代的大学生往往需要表现出适应长辈习惯、顺从长辈意愿的一面。因此,他们更多地采用有选择的自我呈现,而非呈现全部的真实自我,常常扮演“乖孩子”“上进青年”等形象。

二、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的自我呈现策略

戈夫曼最开始提出四种印象管理的策略: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②。在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基础上,各时代的研究者逐渐对自我呈现策略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各时代研究者提出的各种自我呈现模型中,本文选取Jones和Pittman于1982年提出的五策略模型,对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的自我呈现进行分析。

五策略模型包含恳求示弱(supplication)、榜样树立(exemplification)、能力展示(competence)、威逼恐吓(intimidation)和讨好迎合(ingratiation)五种自我呈现策略③。讨好迎合(ingratiation)是人际互动中最常见的自我呈现策略,主要包括赞同对方观点、抬高对方、放低自己、给予对方好处;威逼恐吓(intimidation)指通过树立权威或强势的形象使对方臣服;能力展示(competence)指为了让对方认为自己有竞争力而展现自己的能力或成就;榜样树立(exemplification)则是通过权利、地位、金钱等与实际不符的外物,夸大自己以获得羡慕;恳求示弱(supplication)是刻意营造自己的弱者形象以获取帮助。面对不同话题和不同对象时,在校大学生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

(一)面对不同话题采取不同策略

家庭微信群是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虚拟场域。根据对受访者的调查,家庭微信群中的聊天话题可分为五类:学习就业话题、健康谣言话题、家庭日常话题、消费购物话题、娱乐话题。面对家庭微信群中常见的几种不同话题类型时,在校大学生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

1.家庭日常与娱乐话题多采取讨好迎合策略

媒介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导致的家庭成员沟通问题,闲话家常成为家庭微信群中最常见的话题类型。在这个话题下,出于对长辈的敬爱和对家庭气氛的维护等目的,在校大学生往往会采取讨好迎合的自我呈现策略,适当地表示开心或赞美,以维持家庭欢乐的氛围。在家庭微信群中,成员间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这带来一种家庭成员间对彼此生活的参与感,使得“数字团圆”在心理层面上趋向于真正的“团圆”。遇到传统节日或家庭成员生日时,群成员更加活跃,一般会互送祝福,有时会通过表情包来增强情绪,或发送微信红包来活跃气氛。此时,在校大学生依然会采取讨好迎合策略。

泛娱乐化时代,娱乐话题更加成为家庭微信群的重要话题。娱乐话题的呈现形式较为丰富,包括明星八卦、搞笑图片等。中国社会受“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其乐融融是家庭的理想状态。作为“家庭团圆”的线上形式,家庭微信群也延续了这一期望。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风靡,搞笑短视频也成为一种老幼皆宜的娱乐形式,可以引起家庭微信群成员的广泛共鸣,快速活跃气氛,因此受到家庭成员喜爱。面对娱乐话题,在校大学生往往选择讨好迎合策略,例如家庭成员中有人转发了搞笑图片或短视频,会发送“哈哈哈哈哈”等文字或者一些捧腹大笑的表情包表达共鸣。

2.健康谣言话题多采取能力展示策略

家族微信群成员间以亲缘关系为纽带,比一般群体更关注彼此的健康。其中,大学生的父辈甚至爷爷辈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尤为看重,特别注重饮食养生保健方法。但受限于文化程度和年龄,该人群对如何科学保健认识不足,谣言甄别能力和网络陷阱警惕性较差,对与养生保健有关的信息经常不加鉴别就转发。因此,微信群中的健康谣言话题往往呈现为养生谣言的传播和辟谣,家族微信群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发布的报告显示,触发微信谣言防护机制的用户里面,5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40%。健康谣言在家庭微信群频繁出现,部分在校大学生会选择能力展示策略,对谣言进行辟谣。但由于中国家庭讲究辈分和面子,更多的在校大学生选择无视,或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进行劝说,不会过于直接地反驳。

3.学习就业话题采取恳求示弱策略

孩子的教育、就学、就业等话题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每年秋招、春招、研究生考试、高考等时间节点,学习就业话题更是成为家庭微信群的热议话题。面对父母或其他长辈对自己的学习或就业等问题的关心,在校大学生往往采用恳求示弱的策略,刻意表现自己无奈、艰难的一面,以期获得长辈的同情和关心。而面对晚辈的学习问题,在校大学生有时也会采用截然相反的策略——榜样树立策略。比如,当晚辈不听教导、不爱学习时,会以自身为例,使用“我当年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这种略为夸张的语气和描述,展示自己具有榜样作用的一面来进行回应。

4.消费购物话题采取忽视或讨好迎合策略

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家庭微信群中的消费购物话题由以往的柴米油盐转变为拼团购物、砍价抢票或分享购物经验等。现代消费模式不断升级换代,尤其是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近年来兴起的拼多多等拼团砍价的购物形式也大量出现在家庭微信群中。调查显示,在经济话题上采取讨好迎合策略的在校大学生超过一半,另一半的大学生采取忽视策略。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本身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有限,他们在家族群里的拼团购物等活动中自主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消费习惯与消费需求的代际差异也是导致他们采取忽视策略的重要原因。

(二)面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策略

家庭微信群的成员关系是现实家庭关系的在线虚拟呈现,现实家庭结构与成员关系在家庭微信群中得以延续。中国传统家庭讲究辈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家庭微信群中的成员身份主要有长辈、同辈和晚辈。他们面对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时,也会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

1.面对长辈时多采取讨好迎合策略

由于中国家庭传统孝悌观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与长辈的交流中大部分时候会采取讨好迎合的策略,少部分时候采取恳求示弱策略。在校大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发表与长辈产生冲突的意见,而是习惯性地选择长辈更易理解的表达方式。面对看法不同的话题时他们也较少直接反驳,一般会忽略,实在无法逃避时也会选择较为委婉的话语进行表达。比如,遇到被长辈要求换掉原有微信头像时,38.32%的大学生选择解释,如果长辈还是无法理解自己就会选择忽视。35.05%的大学生则选择了耐心解释,假如长辈仍不理解就会妥协,更换自己的微信头像。

2.面对同辈时多采取能力展示策略

同辈多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由于同辈之间年龄圈层、兴趣爱好均较为相似,往往有更多无言的默契,会互相配合对方完成“表演”。在校大学生与同辈在家庭微信群中的沟通更倾向于表达真实自我,表演成分较少。与此同时,同辈之间也往往存在竞争关系,他们经常成为父辈比较的对象,因此在校大学生在与自己的同辈交流的时候,通常采取能力展示策略,通过主动展现自己的知识、经验等,树立自己的理想形象。

3.面对晚辈时多采取榜样树立策略

面对晚辈时,在校大学生自然地转变为“长辈”身份,因此出现了属于“长辈”的沟通特质和自我呈现,往往会采取榜样树立策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适当夸大以获得晚辈的尊重或羡慕,从而达到对晚辈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数字团圆”成为可能,家庭的群体感被重塑④。家庭微信群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家庭成员间的虚拟化互动逐渐呈现出“前台”的一面,在校大学生在家庭交流中出现“表演化”趋势。他们在家庭微信群中面对不同对象和话题时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体现了拟剧理论在数字化趋势下的新应用。对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的自我呈现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表达特征,探究在校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及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字反哺”,提高家庭成员的媒介素养,构建适应数字化趋势的和谐健康的新型家庭关系。

注释:

①[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7.

②[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26.

③[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4.

④何志武,吴瑶.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J].编辑之友,2015(09):9-14.

猜你喜欢

信群家庭成员长辈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海西诗享微信群
在线研讨:教师专业思考的引发和深入——从“扬州历史教师”微信群的一次争论说起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