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镜头语言分析
2020-02-24徐敏
□徐敏
镜头是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画面,或者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片段。镜头是电影表情达意的最基本单位。镜头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用镜头说话,通过电影画面展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它是电影制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前的故事,围绕“军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战略方针,紧紧抓住“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这个核心事件,着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统一战线,实现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政治目标。该片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肝胆相照、和衷共济,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经曲折艰辛,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建国大业》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一、画面构图
电影的开端展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共两党是和还是打,将决定中国的历史走向。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奔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这之前,毛蒋二人一起出席了记者招待会。这场戏里大量使用了对称式构图。所谓对称式构图,通常是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对画面进行分割,分割面的形状、大小趋于一致的构图方式。在对称式构图中,被摄对象的结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影像的色调、影调和谐统一,结构严谨①。在这个段落里的一系列镜头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基本都是按照1∶1的比例平分画幅。记者们的镜头基本也都是对称的。这里之所以采用对称式构图,是因为历经多年抗战,全国人民迫切希望休养生息。这种均衡的对称式构图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稳定、和谐、安宁,如果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所进行的这次历史性会谈一定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的希望和曙光。
而国民党却单方面打破了这种和谐与稳定。因此,电影在表现国民党的时候多次采用不平衡构图。比如,在共产党取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以后,蒋介石开始部署后路。这里使用的镜头就是不平衡构图。整个画面的重心倾向蒋介石,而其他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大篇幅的画面倾向蒋介石,他的背影压制着所有人,这种构图方式凸显了他的绝对权力。而当众人离开画面,接下来的镜头呈现出蒋介石独自一人的背影,他孤独地坐在石阶之上,两个镜头就表现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致使人心背离、国民党内部分裂,最终只能变成孤家寡人。
二、拍摄角度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表面上国民党打着“致力于政治民主化,以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旗号,实则电影通过拍摄角度便为我们展现出了蒋介石的真正用意。镜头运用仰角拍摄台上的蒋介石,他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众人,以倾压的态势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而镜头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则采用俯角拍摄,使之显得低矮、渺小,这种角度的运用蕴含着强烈的轻视意味,蒋介石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俯仰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充满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对于这一次会议,电影全程使用平角镜头拍摄。这种拍摄方式以水平的视角看待对方,让我们在视觉感官上切实感受到共产党人对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平等、尊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全中国人民站在一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携手建设新中国的真诚态度。
三、色彩
电影在表现国民党的时候,采用的基本都是冷色调。比如中山陵谋划开国大典这个片段,青黑、湿冷组成了画面的背景。从中山陵一路下台阶的国民党政要,明确了对待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态度——拒绝民主和平,想要一党独大。青黑色的冷色调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息,毫不遮掩地展现出国民党高层的心理阴暗面,同时也映射出蒋氏政权的日趋颓势。
当镜头转向共产党时,则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让人感觉非常和谐、温暖。比如中国共产党庆祝淮海战役胜利这个片段中,虽然当时共产党由于艰苦朴素,着装依旧是灰色,但是镜头通过篝火、红辣椒、大红绸等道具映衬出暖暖的色彩,使得整个场面看起来喜气洋洋,温暖感人。领袖们融入群众,跟人民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本应高高在上的他们没有官架子,而总是以亲切祥和来温暖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具有极强的内心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
影片中还多处使用了由黑白到彩色的渐变表现手法。比如,在西苑阅兵这个片段中,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检阅自己的军队。这不禁让他回忆起红军长征、艰苦抗战的情景以及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这段回忆同时也延伸了中共艰苦卓绝的追寻。在毛泽东饱含热泪的双眼中,呈现出中国共产党追寻民主过程中的挫折、艰辛、执著、顽强和代价。镜头采用黑白色调表现,既说明了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黑暗,也表现出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现已成为过去,还意味着国共之间的善恶是非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接着,镜头由黑白渐变为彩色,画面瞬间鲜艳了起来。彩色镜头的运用则意味着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就要成立,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人即将过上五彩斑斓的幸福生活。
四、景别
电影对景别的运用也颇具特色。比如,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的时候,电影给了蒋介石脸部一个特写镜头。特写最擅长表现局部细节,这个镜头就将蒋介石的眼睛从充满笑意到眼神暗淡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画面切换为中景。李宗仁本打算跟蒋介石握手,但是蒋介石却没有握上去,而是将李宗仁晾在一边,以鼓掌的方式敷衍了事。影片通过中景呈现出蒋李二人的手部动作,从而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清晰地向观众展示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矛盾。
政协会议前期,毛泽东征求李济深、张澜的意见。因为李济深是国民党原高级将领,曾杀害过很多共产党人,所以心中不免有些介怀。但是毛泽东表示如今我们是殊途同归,中共愿与二位一起领导这个国家,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这里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呈现出毛泽东和李济深紧握在一起的双手。这个镜头就突显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爱国进步人士,凭借自身的高贵品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个特写镜头,聚焦在了开国大典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上。这个特写镜头细致展现出我们的国旗:四颗小星环绕着大星,代表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前所未有大团结。国旗上边始终凝聚着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爱国人士的意志和选择,读懂镜头下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特写镜头下的五星红旗就像一面鲜明的镜子,映射出我们的人民政协从创建之初就坚守着“民主、团结”的方向,也正是由于民主和团结,才使得中国在短短的71年时间里,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才使得我们过上了如今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之,电影《建国大业》灵活运用镜头语言,表现出国民党的分裂和共产党的团结。而镜头语言也是该片烘托主题、交待剧情、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
注释:
①郭建民.对称式构图的拍摄技巧[J].照相机,2008(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