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建构策略

2020-02-24张兴动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少数民族

□ 张兴动 童 皓

新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受众通过智能手机便能随时随地获取网络视听内容。随着秒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的出现,受众在网络传播中表现出了更大的主动性,拥有了更大的内容选择权,传统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的传播环境。因此,研究出一条适应形势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创作之路,有助于对未来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创作提供新策略。

一、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存在的问题

民族纪录片在塑造民族形象、留存民族印记、启迪民族心智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①。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迭和新媒体平台的日益成熟,受众对质量更高、时长更短、形式更新的影像资讯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在寻求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表现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诸多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在选择表现内容时,几乎都将镜头对准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服饰工艺、节日庆典、特色建筑等较为传统的内容。例如,纪录片《秘境广西》第三集将苗族的芦笙、侗族的木楼、白裤瑶的服饰等作为表现内容;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之瑶家》将瑶族的刺绣、服饰、传统医药、传统节日等作为表现内容;纪录片《黄河边的人们在跳舞》将三川土族的纳顿节作为表现内容。综观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其表现内容较为传统,虽能轻易地表现出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但却难以与时代接轨,受众无法从中获知少数民族人民的现代生活真貌,从而使纪录影像显得单调,缺乏吸引力。

(二)表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受直接电影与纪实主义的影响,少数民族纪录影像也呈现出了表达形式的单一性,大抵可以总结为“画面+解说+字幕”的传统纪录影像创作类型,形式与风格的高度统一使其缺乏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宏观的叙事角度也使得受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产生亲近感,也难以自主地参与到纪录影像的传播活动中。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机,在各种短视频社交软件或者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的亚类型纪录片内容,例如动画纪录片、第一人称纪录片等,这类新颖的亚类型纪录片反而更容易走近观众。

(三)视听语言单一,缺乏观赏性

或许是因为纪录影像所具有的真实、客观的特性,大多数创作者在进行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创作时,都表现得相当严肃和克制,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这类显得较为客观的景别的使用率较高,而诸如特写、大特写、主观镜头这类显得主观化的景别和镜头语言使用得相当克制,创作者常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与被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除此以外,解说词也保持着一贯的字正腔圆、冷静平淡的风格。因此,无论在视觉语言还是听觉语言上,传统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都呈现出一种规矩平常的形态,对于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各种新奇视角的观众来说,这无疑过于平淡,缺乏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建构策略

(一)表现内容的多样化选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与外界的互动不断增强,过去因交通、网络等原因造成的闭塞已成为历史,新的时代内容也陆续进入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过去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节日、习俗及伦理观等内容对于今天的受众来说,新奇性已愈发衰弱。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创作者应当紧跟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新脉搏,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到少数民族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变与不变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传承与发展的矛盾、信仰与现实的碰撞等,都成了反映少数民族状况的选择。”②

(二)准确灵活地选择表达形式与风格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迭,人们对自身的记载形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日益成熟,使得过去在直接电影与纪实主义霸权笼罩下的纪录片呈现出了更多的亚类型,动画纪录片、第一人称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等众多纪录片亚类型日渐活跃,受众对各种纪录片亚类型的接受度日益提升,供纪录影像创作者选择的表达形式和展示平台也愈加丰富。因此,在笔者看来,少数民族纪录影像若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态势和更广的传播效果,既要坚持传统的纪录片创作形式,又要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做出表达形式与风格的创新,并结合时下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各取所长,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姿态来拥抱今天的受众。

(三)注重技术创新与视听语言的结合

技术深度影响全球网络视听内容的新趋势,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不断地给用户带来更广泛和更深维度的视听体验和视听制造。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创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在技术创新与视听语言的结合上下足功夫,带给观众更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和体验。以陈晓卿导演的《风味人间》为例,创作者以主观视角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方法,带给观众新奇感;运用特写镜头甚至显微镜头体现食材的纹理、色泽及质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特色;水下摄影、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样可圈可点。

(四)传播民族精神和文艺成果

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常态化的现状使生活更加智能化,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具有哲学、文化、精神的视听内容来为智慧保驾护航。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比如,历经战乱的苗族人凭借着从先辈身上传承下来的开拓勇气,形成了坚韧和勤奋的民族精神;经历过传奇迁徙旅程的瑶族人,在动荡与苦难中磨砺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勇于斗争与进取的壮族人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培育出了和谐、正义和善良的民族精神;等等。除此以外,能歌善舞也是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更是数不胜数,如侗族大歌、芦笙舞、孔雀舞、长鼓舞、独弦琴、跳竹杠等。面对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与灿烂的文艺成果,新传播时代下的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创作者更应主动承担起记录与传播的重任,让民族精神和文艺成果在纪录影像中得到恰当的表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结语

新媒体形势下,智能手机成为网络用户最主要的终端媒介,其便于随身携带的特点,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视听内容,受众的主动性变得更强。它给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带来更加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更高的创作宽容度的同时,也带来了面临受众自主选择信息时的众多新挑战。不管何种形式,媒体的产品核心依然是内容质量,少数民族纪录影像所承载的内容充实,跟得上时代潮流,才能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需求和期待。未来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创作的关键还在于将内容质量作为创作的核心,根据传播平台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与风格,注重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用具有独立思考的观点表达引起受众价值观的共鸣,通过作品保护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文艺成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真正价值。

注释:

①金震茅.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42.

②陈亮.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视听,2018(02):25-26.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