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广播提升直播效果的策略

2020-02-24李沛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广播节目可视化

□李沛

全媒体传播,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方向。广播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下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打造视听一体的直播节目,实现广播节目的可视化。通过改变传统广播“只能听不能看”的状况,实现自身的突破,才能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需求。

一、直播形式给新闻广播节目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直播可谓当下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直播平台,直播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伴随着智能手机的运用,移动端获得普及,这使直播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其便捷性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给传统信息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当前新闻广播节目在直播市场的需求下,纷纷尝试可视化操作,众多的直播平台给广播的可视化运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增加了广播信息传播的维度。

北京电台青年广播于2018年开播,节目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频可视化广播”。该节目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尝试。第一,实现广播系统的可视化。新使用的系统可以将视频、文字、图片、现场等内容展示在广播节目直播过程中,丰富了广播可视化的内容和方式,使广播内容变得立体。第二是节目设置可视化。根据节目面向青年人的定位,节目组邀请了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走进直播间,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他们的风采,同时在节目中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北京青年广播在播出机房专门设置了嘉宾表演区域、图片视频展示区域等,配有相应展示设备,为节目可视化创造条件。

当前,很多地区的新闻广播都在进行可视化的尝试,各台根据自己对节目的定位,打造不同的节目内容。有的通过多渠道主打大型活动的直播,有的则主要进行突发事件的直播,这些尝试都为新闻广播的可视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广播节目可视化的运作模式,增加了广播信息传播的途径,广播媒体通过技术手段与网络平台进行媒体融合传播,拓展了广播的传播空间,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广播节目提升直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整合资源,打造专属品牌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信息生产和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受众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源。这就需要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突出节目的特色。对于新闻广播而言,需要实现资源整合,提升节目的针对性,打造明星栏目,形成影响力,进而吸引受众。新闻广播节目进行直播时,要对节目本身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坚持创新的理念,把握行业发展大方向,将业内最优质的信息内容传达给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如果将新闻节目直播定位为对当下热点的追踪,则要实现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挖掘,提升节目品质和竞争力。

例如,杭州之声结合网络直播推出了一系列栏目,逐渐成为明星产品,如《民情热线》《第一调查》以及《我们读诗》等节目都表现突出。这些节目的共同点就是紧扣时事热点,保证话题的新鲜度,选择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这些节目在播出中突出了系列化、栏目化、品牌化的策略,保证直播节目的质量。

当下广播直播一般建立在广播平台基础之上,依靠网络载体附加视频直播内容,在实现从“听”到“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不断促进节目的完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强化互动,注重用户体验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很强,受众提供的信息也成为新闻内容的组成,这些都可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新闻广播节目在进行直播时同样要注重这种互动感带来的体验,增强受众对节目的黏性。

比如,北京交通广播在《一路畅通》节目中加入了吐槽类的互动话题。在节目中,主持人会引入“你收到过期的礼物会怎么处理”“你怎样和不喜欢的领导相处”等话题,使受众加入到节目中,其他听众在直播节目中也可以通过客户端或者公众号参与到聊天中。主持人不仅能很好地化解听众的吐槽,让互动从表面化的消息往来中深入情绪和心理的层面,而且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要对受众的心理变化进行把握,注意倾听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情绪变化,以便及时给予安抚。比如在一场关于交通拥堵的现场报道中,主持人如果能够给困在车内烦躁的受众以更好的出行引领,则会使节目具有较强的心理按摩作用,增加受众对节目的需求度。

(三)全媒体报道多元化呈现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也指明了我们新闻工作的努力方向。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深度加强,各平台之间的合作加深,新闻广播节目打造直播节目时,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资源和优势,打造立体化的传播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增加广播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力。要对报道形式进行创新,主持人风格实现多元化,适应不同的直播平台。要对直播节目进行后期制作加工,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增强其传播力和覆盖度。

例如,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直播节目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广播直播和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联合报道,多平台立体化地展现运动会盛况。央广网主要打造图文、音视频,设置了相应的栏目。“两微一端”则对各种短平快的信息进行滚动更新,强调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宣传效果,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这种新媒体立体传播阵容,为新闻广播直播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开拓出一片有别于传统广播的新天地。这正是当下传统媒体应该打造的传播局面。

(四)打造有温度的直播节目

直播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突发新闻,对于突发新闻的直播,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要对突发新闻产生的社会影响有足够的判断。对突发新闻进行直播时,媒体要对议题进行积极的设置,形成舆论引导力,使受众更准确地认识突发新闻,传递社会正能量。

比如在自然灾害面前,新闻广播对紧急救援进行直播时,节目要注意把握“天灾无情人有情”的宣传基调,对救援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进行报道,重点打造救援故事,为受众展示一些触动人心的救援细节。比如在连线现场救援的消防官兵时,要对抢险救援中面临的险境进行描述;对医院中治疗的受伤人员进行采访时,要讲述他们如何被救援等,注重温暖的人物和故事的挖掘,引导受众把关注的焦点落在抢险救援上,积极传递一线救援人员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实现新闻广播节目媒体责任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新的传播环境为新闻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直播成为当下新闻广播尝试的一种创新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进行直播时,新闻广播要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品牌栏目,要注重节目的互动性和受众的参与体验,也要注重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直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广播节目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智能汽车时代下新闻广播的服务功能发展策略浅析
提升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探析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