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下的高中美术生培养策略

2020-02-24陈志超

师道(人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青铜器美术作品助力

陈志超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提出, 要培养学生形成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这也是美术生应具有的正确价值观念、 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应用微课、多媒体互动课等辅助高中美术教学, 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生培养实效。

一、 微课助力培养美术生核心素养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指导 (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借助微课特有的功能, 创作微课辅助美术教学。 例如, 在讲授中国美术鉴赏第二课第一框 《传统艺术的根脉:青铜器》 时, 我就分别创作三个微课, 助力学生识读、 解读、 鉴赏青铜器, 形成核心素养。

(一) 助力学生养成图像识读素养

图像识读, 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 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 识读和解读。 图像识读素养是高中美术生最基础的能力目标。 它要求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 数字图像、 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 色彩、 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 以及材质、 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 比较与辨别。 为增强学生对青铜器的识读水平,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在讲授 《传统艺术的根脉: 青铜器》时, 我创作了第一个微课 《识读:后母戊鼎》, 以帮助学生识读、 解读、 鉴赏青铜器。 在微课中, 我首先以旋转的方式展示 “后母戊鼎”,解说该鼎是商朝王室重器, 是当前已知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铜器。 然后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细致观察该鼎的纹饰, 指出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 四面交接处, 则饰以扉棱, 扉棱之上为牛首, 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 虎口相对, 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并归纳出神化、 严肃为主的纹饰特点。 同时,指导学生从宏观上、 整体上观看后母戊鼎, 归纳出庄严、 古朴、 敦实、 厚重的造型特点。 微课的出现,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认知、 理解抽象的美术图像, 助力其养成图像识读素养。

(二) 助力学生养成审美判断素养

审美判断, 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 评价、 判断与表达。 怎样才能养成审美判断素养呢? 其前提是形成美感和建立内在的审美标准, 尤其要知晓对比与协调、 对称与均衡、 节奏与韵律、 多样与统一等和谐呼应的形式美法则。 在讲授 《传统艺术的根脉: 青铜器》 时, 我创作了第二个微课 《美的鉴赏: 青铜器》, 以帮助学生感知、 评价、 鉴赏青铜艺术之美, 助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在微课中, 首先我把 “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妇好鸮尊” 这三个商代祭祀器皿的代表作展示出来,然后用放大镜的手法, 逐一细致呈现它们的纹饰和造型。 通过比对,找出其中的协调色彩、 对称图案、庄重韵律和统一格调, 充分烘托出祭祀的氛围, 展示商代青铜器的狞厉之美。 接着, 我又展示出第二组商周时代青铜器代表作 “大克鼎”与 “利簋”。 同样用放大镜的手法,逐一细致呈现它们的纹饰和造型,通过鉴赏、 比对,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美感追求和铭文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深刻领会西周青铜器的凝重之美。 最后, 我又展示出第三组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代表作“莲鹤方壶” 和 “曾侯乙尊盘”, 引导学生通过去掉底兽和鹤与原作进行鲜明对比, 细致观察纹饰、 造型的独特美感, 引导学生理解春秋青铜器艺术的审美追求, 品味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轻巧之美。 微课的应用, 三组不同时代青铜器艺术特点的演变, 帮助学生感悟到我国工艺美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审美判断素养。

(三) 助力学生养成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 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 美术现象和观念。 那么, 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从背景、 政治、 文化等方面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呢? 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特有功能, 创作微课以辅助达成目标。 例如, 在讲授 《传统艺术的根脉: 青铜器》 时, 我创作了第三个微课 《感悟: 青铜器文化》。 首先, 全方位展示 “后母戊鼎”, 然后设问: 鼎是做什么用的?鼎象征什么? 鼎的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 在 “钟鼓之乐” 的伴奏下,我用激情的话语、 抑扬顿挫的演绎, 逐一向学生讲述 “鼎由原始社会日用的饮食容器发展到商周时期成为祭祀天帝和祖先的 ‘礼器’,被视为立国重器, 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接着, 再展示我国捐赠给联合国的 “世纪宝鼎”, 宝鼎鼎圆禁方, 造型雄伟祥和, 气势宏大, 古朴典雅, 美观庄重。 宝鼎集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 融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整个微课作品, 学生通过两件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典故, 品尝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之高超, 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微课的应用, 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 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坚定文化自信, 助力学生养成文化理解素养。

二、 多媒体互动课助力培养美术生核心素养

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 图形、 图像、 视频 和声音, 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 集成为一个交互系统, 这种交互系统被概括地称为 “互动多媒体”。 基于互动多媒体理念, 我创设了多媒体互动课, 主要采用直播 (录像)互动及视听鉴赏等形式, 辅助美术常规课堂教学, 助力培养美术生核心素养。

(一) 视听鉴赏助力养成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 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 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如果说, 图像识读以内在的建构为主, 美术表现则以外向的表达为主。 除了语言、 文字、 表情、动作, 视觉形象也是人类通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直观的表达呢? 基于互动多媒体理念, 我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鉴赏课辅助美术常规课堂教学。 所谓视听鉴赏课, 是指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将听觉艺术融入到美术鉴赏中, 促进音乐与美术作品、 图形、 影像、 文字、 语言等的相互交融, 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实现听觉、 视觉的共鸣, 迸发出情景交融的视觉形象,达到最佳的鉴赏效果。 例如, 在鉴赏列宾的油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时, 我提前配上 《伏尔加船夫曲》, 制作成视听鉴赏课。 授课时,《伏尔加船夫曲》 优美的音乐与列宾的油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交融在一起, 给了学生立体的鉴赏感觉,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化身为众纤夫, 在坚韧顽强、 勇敢不懈地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挺进。 视听鉴赏完后, 学生纷纷结合自身的鉴赏感觉, 表达各自不同的感受。 这节视听鉴赏课,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视觉模式中融入听觉, 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 让学生对作品的技法、 材料、 美术语言等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 从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的媒材、 技术和美术语言来表现其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创作视觉形象, 助力培养美术生美术表现素养。

(二) 直播互动助力养成创意实践素养

创意实践, 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 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 培养创意实践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 运用形象思维, 大胆想象, 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并通过草图、 模型等予以呈现, 与他人交流, 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直播互动课, 就是在开课前先播放某个知识专题视频, 引导学生通过观摩、 学习美术作品, 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养成创意实践素养。 例如, 在讲授中国美术鉴赏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时,我采用直播互动的形式辅助教学。首先在网络上精选 “过年: 舞狮舞龙” “端午节: 赛龙舟” 等沙画视频, 合并成一个5 分钟的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 沙画直播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后, 我把全班分成6组, 要求每3 组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沙画视频片段, 根据自己的理解,10 分钟内, 用笔在纸上描绘一幅美术草图, 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想法。 然后, 学生之间交换作品, 相互评价, 各自反思。 最后, 又重新观看视频, 观摩他人作画, 再重新在纸上描绘一幅美术草图。 课堂上, 连续两次的反复观摩、 反复思考, 让学生在经历过画家、 视频、同学的影响及自身的感悟后, 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通过草图等予以呈现, 经过与他人的交流, 逐渐养成创意实践素养。

猜你喜欢

青铜器美术作品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