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2020-02-24◇张红◇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张 红◇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以及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产业在中国开始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与其他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从该产业兴起之初,学界便开始了对它的理论研究。在诸多研究视角中,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学者们新的重视点。自2000年至今,已有近千篇论文将视角投向此研究领域。总体来说,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赖于高等教育、政府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培训及实践。其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培养模式、路径和培养成效,更是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教授,于2004年3月发表的《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长文,全面阐述了山东大学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理念、设想和举措,也对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自此,学界对该研究领域显得日益重视,出现了不少学术论文和论著。特别是2010年以来,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显得更加全面、系统和精深。迄今为止,在此领域,共有期刊及会议论文160余篇、硕博论文19篇,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总的来说,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区域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策略路径研究。

一、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

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在文化产业专业设置、发展与学科建设上。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专业定位、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此外,严把教材选用关,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是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有利因素。因此,学界相关文章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研究高校文化产业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2008)第一次将研究视角转向了高校的专业建设。文章指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精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现状,并提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思路:一是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与模式要明确和创新;二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三是注重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林喦特别强调师资的重要性,他指出:“实际上,办好一个新专业是对一个高校教学乃至一个高校教师的学术综合实力的考验,是对教师有无迎接新专业、新课程能力和水平的一次考验。”①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理论导刊》2008年第4期。孔雨《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2008)与林喦的观点相同,也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等方面探析了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现状,并就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发展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统一中寻求特色,明确专业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编写教材。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2009)依据当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指出了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科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二是教学环节以理论代替操作,忽视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技巧的培养;三是学校教育体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断裂等,并进一步指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针对专业特点,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以及注重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闫玉刚《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2009)则将研究点细化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指出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跨学科师资力量,积极搭建教学交流平台,恰当处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亢清泉、娄雷《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刍议》(2010)论述了高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章特别指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2010)从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与教材匮乏等方面论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何发展提出建议。唐传成《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指出,由于培养模式老套、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当、设备软件落后、缺乏实践条件,高校人才培养出口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入口出现了偏差。针对现状,就如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他提出了新的“一二三”培养模式。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是第一篇研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硕士论文。论文从高校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文化创意产业对人力资源的特殊需求、高校传统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与问题、新的培养模式及基本原则、构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策略、完善学生实践和实习机制等方面全方位研究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李朝晖《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2010)则结合了当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状,从专业教学、专业方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实践等方面建议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魏鹏举《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意义》(2010)指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特点:“学科建设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学科的建设不是凭空开始的,都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文化产业学科发展的方向也会受到传统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影响与制约。”①魏鹏举:《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意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熊姝闻《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2010)针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发展速度过快、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师资和教材质量有待提高、课程设置多而不精的现状提出五项对策: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加强跨学科师资培养、完善课程设置以及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在《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2011)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四大创新机制:调节适应和主动发展机制、“复合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不断改善高校评价机制。鞠鹏的硕士论文《我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构建》(2011)也从完善教育系统、平衡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育、加强师资与教材等方面论述如何健全和完善高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曾添《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定位难以及实践教学的几种模式探析》(2011)强调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做不到学以致用的原因,在于专业定位模糊、师资力量不强,而实践教学能够弥补专业方向不明确的缺憾,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刘庆华、王丽丽《浅议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2011)也从专业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途径和策略。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1)指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在于,从本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专业出发来构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势必造成文化产业专业定位的模糊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师资力量也无法跟上。周亮《论文化产业发展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1)认为,高校必须树立以优化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关键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李艳《对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2011)以对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相关院校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教学理念与实践中如何把握“博”与“专”的关系?实践课在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成效如何?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地进行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刘筠梅《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2011)关注高校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认为应该尽快在本科专业中设立文化产业一级学科,尽快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定位、课程师资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李晓溪《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1)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探索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指出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应着力于打造课程群,突破院系壁垒,建立综合性科研平台。李志雄《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12)同样指出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尚未进入学科目录,院系归属混乱;第二,人才培养出现难题,包括培养定位模糊、专业师资缺乏、教学脱离实际等。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其有效对策主要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规范性;适应产业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立足行业属性,推动专业方向细分;紧密联系实践,倡导开放性办学等。梁君《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2)对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师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做了一番探索与思考。彭翊《提高高校文化自觉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2)指出,高校应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标准化推进文化产业学历教育,同时创新优化文化产业学科专业结构,培育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另外,文章也提到了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认为高校还应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洪叶硕士论文《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定位研究》(2012)指出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指出高校培养目标的雷同性:“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大量的雷同与相似,……如此惊人的相似也并不意味着二者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有着高度的认同,而只能说明其无法对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发表任何有见地、有深度的意见,只好互相抄袭。”①洪叶:《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定位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7页。并针对文产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项建议:尽快确立文化产业管理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要以能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应建立一般标准与特色导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吴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2012)专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梁冰《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关系及途径》(2012)同样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应建立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周天沛《关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12)从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创意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产业化能力、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策略。魏莉《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3)指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学科背景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创新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设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双重模式的培养目标;二是构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建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沈大伟《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2013)也是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课程体系诸方面研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杨元芳、郑志荣《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2014)认为,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明确专业归属问题,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学术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协作运行机制。曾芸《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4)围绕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文化产业管理特色学科等方面展开了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张瑞英《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下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2014)提出高校应从专业结构调整、明确培养定位、紧密与社会联系、营造创意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李梅《城镇化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认为,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文化产业建设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缺陷。为了和市场接轨,必须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张全晓《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2015)指出,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逐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周姗姗、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2015)则专门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以地域与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设计竞赛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王芳《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5)从市场需求导向设置专业模块、能力素质导向改革教学模式、职业岗位导向培养双师型师资、项目导向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学研产导向建立大型综合实习基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潘陆益、钟燕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思路探析》(2015)提出了努力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思路。王永飞《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2015)依据国内部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状及其人才培养的特色,指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招生不规范、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建议。林星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探》(2015)通过分析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内涵模糊、人才培养理念相对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以跨学科视野、多元化专业方向设置、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并重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邓智文《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2016)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建立文化产业的独立学科;其次专业要细分,课程设置要更有针对性;第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要紧密对接;最后,要密切联系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张昱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从产业需求入手分析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整合课程资源、完善教育实践体系、校企全方位对接。吕尚枝《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2017)指出,高校在专业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需要以就业为明确导向,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使文化产业类人才的培养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张宝生、王晓敏《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7)指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源头,必须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进行适当改革,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建立专利权保护机制,在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创意人才的培养。闫素霞在《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新模式探讨》(2017)指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科建设定位不准确、缺乏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体系化、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三大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及“专业+”的培养模式。叶晖《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017)也指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体系缺乏、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不合理、师资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刘龙龙、贾长安《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2017)通过对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找出目前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建议: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2017)在研究英国创意阶层崛起的“前世”与“今生”以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创意教育的基础上,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够、学科分类清晰度不够、高校人才供给力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不够、高水平师资力量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等“六不够”,并从创新培养目标、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转变评价机制、实现“实践培养”、开展人才培训等六个维度寻求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吕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2017)认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存在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杂乱、师资匮乏、教材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明确育人目标,实践整合创新;定位学科共性,彰显校本特色;巩固师资力量,加速资源转化;重构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材建设,实现教材补位。程曦《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8)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应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学生实践以及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徐莉、刘梅英《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建》(2018)指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不健全、融入性课程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应从教育内涵出发,以生态化视角,打造“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分阶段、多维化课程体系。孙静《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018)提出,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构建。乔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9)认为,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建设,必须在文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团队、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育实践等各个教学方面,建立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研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发现当代文化产业人才的知识储备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催生出对文化产业人才“高校+企业”双向驱动,“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合,甚至“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四面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市场洞察力。陈长喜在《论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2007)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观点。他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是发展高校文化产业的优势力量。传播知识、造就人才是大学促进科技与知识发展的最根本、最本质的价值表现形式。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的作用首先就表现为通过加强与高新技术有关的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库”。李春霞、吴克禄《立足高校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2008)指出,高校的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管理体制不科学;人文社科类产学研互动机制不完善;对校办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高校对自身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不准。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中提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营造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发展特色高校文化产业群;借助现代技术,采取公司运作,实现高校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内引外联,加强合力,推动高校文化产业的跨越性发展;立足学府,服务社会,加强人文社科产学研互动机制研究和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卜希霆、李伟《创意的聚合与辐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2009)提出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概念,认为它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重要平台。梁冬梅《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略初探》(2010)提出“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略:通过高校与各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有利于进一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2010)指出高校应从明确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师资队伍质量、建立产学研联盟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何萍、马立军、王明成《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2012)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提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欧阳有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2012)也指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二轮驱动,二元并重”的培养思路。王志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反馈调节与过程学习》(2012)也专门撰文对“产学结合”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实行理论模块+实践模块的模块化教学,建立预期—适应—调整的动态应变机制,采取交互+融入的校企联动的“一招两式”深化模式,以及制定成本分担和利益共赢的优化制度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产业结合的途径。易金华、张立《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南省为例》(2013)提出了“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为配合、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主体,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以企业为配合,扩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阵地。胡慧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经验与目标模式》(2014)提出了借鉴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考虑将“政产学”为核心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模式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通过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改革高校文化产业相关学科教育,推行“订单式”“嵌入式”培养方式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等方式,建立有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童慧硕士论文《中英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2014)以中英两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将中英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比较作为落脚点,依据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辩证地吸纳英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综合效应的结果。沈佳璇硕士论文《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2018)梳理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历史沿革,厘清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现状,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当前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学研联动的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

三、区域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把研究范围界定为某个区域,针对该区域的现状和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以期能够符合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促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李萍《论成都域内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2009)研究立足地方高校,认为成都域内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条件,找准定位,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规格,实行“分层布局、创建特色、创新模式、搭建平台、分类评控、动态反馈”的人才培养路径。孙红震《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2011)立足河南地方高校进行研究,指出河南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与地方文化改革实验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培养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张利勇硕士论文《参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2)也是立足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研究,通过分析影响西藏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建构西藏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对本科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架、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麦茂生《广西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2)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体系和特色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和政产学研园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广西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郭蕊、张燕敏《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2012)认为,无锡高职院校要建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发展产学研一体模式、完善课程配置、建设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和注重师资建设。宋建伟《地方高校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以邯郸学院为例》(2012)以邯郸学院文化产业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针对完善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岗位培训等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骆如林《泉州地方高校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人才的思考》(2012)通过分析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态势及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对泉州地方高校如何拓展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泉州地方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方法及途径。李爱军、路琳《论河南高校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以黄淮学院动漫人才培养为例》(2012)指出,河南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依据文化创新人才的能力素养,通过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周媛媛、詹旺、宋丹《河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初探》(2012)从丰富学科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机制、引进创新型教师等方面探索河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吴珺楠硕士论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浙江省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2012)从胜任力理论出发,总结了浙江省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浙江省高校应从五个方面改进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第一,树立基于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二,完善基于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维度的课程体系;第三,构建基于胜任力开发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五,优化人才质量和教学评估机制。勾焕茹、张静、李晔《文化生态视域下河北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策略》(2012)从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建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三方面探索河北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之路。赫鹏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路径》(2013)同样以河北省高校为例,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戎霞《北部湾经济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初探》(2013)以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政企校联合、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精品课程打造的人才培养思路。易金华、张立《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南省为例》(2013)以湖南省为例,论述了“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为配合、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主体,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以企业为配合,扩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阵地。沐牧等学者撰写的《保定市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5)提出应发挥高校在河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观念进行更新;二是要积极构建与文化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艺术类高校应当重视评价政策的改进。鲍晓宁、乔玉、马运飞《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2016)也将河北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指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为区域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薛磊、窦德强《甘肃省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6)通过对甘肃省四所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开设情况的分析,指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科架构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并提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路径:明确文化产业学科的归属问题、加强人才培养中的“创意创新”环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郭新茹、王洪涛《创新融合视角下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2016)从创新融合的视角出发,基于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强化平台建设、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张兢娓《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2017)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进而从合理配置专业课程、竞赛驱动教学、高校师资力量专业化建设等方面探究上海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张传庆《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17)针对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教育水平不高、人才外流严重、政策机制缺乏等问题,指出要提升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形式;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以及搭建国内外特色文化产业人才智力服务平台等特殊人才特殊措施。李香会、李睿煊、李朝晖《辽宁民艺创新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以辽宁民艺创新为例,提出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创新、更新教学方法、校企结合等方面,加强辽宁民艺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与途径。谢卓华《“文化+”时代下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2017)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指出只有明确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思路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马用孝硕士论文《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2017)主要以武汉市的高校为例,调查和总结武汉市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王雪梅《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以吉林省高校为例》(2018)指出吉林省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一是为本省文化产业经济服务的从业人员不多;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度低;三是学科体系构建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四是实践教学执行力弱。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三点建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依托专业优势,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特色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黄秀莲《福建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8)指出,福建省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专业设置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照搬传统模式、精通地方文化的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只有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打造具有区域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袁涛《面向自贸区的福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2018)同样以福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指出福建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福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产业能力、轻文化素养的倾向。”①袁涛:《面向自贸区的福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他认为,福建高校需要通过师资建设、加强闽台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等措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马传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吉林省高校为例》(2019)针对吉林省高校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的情况,提出构建“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产学对接实践教学平台)、五融合(教学与市场相融合、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相融合、课程设置与操作能力相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融合,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实战项目相融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四、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策略路径研究

学界对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类型、培养困境也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策略。欧阳有旺等学者在《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构建》(2006)中提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韩千里《高等职业院校统计教学研究》(2013)指出我国高校缺乏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缺乏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对懂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培养;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马凤芹、王凌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2013)分别从实用型、层次性和整体性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他们认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以文化市场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培养高校人才经营管理的商业头脑、专博相济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并应分别针对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和创意型人才进行层次性培养,最后通过整合教育内容、师资力量和教育模式等高校教育资源,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网络。张昱婷《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对策》(2013)从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内外兼修”师资力量、全力打造动态平台、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培养特色产业人才、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动态培养机制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对策。张文艳硕士论文《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4)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情况,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环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李晓溪博士论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2014)提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应以艺术学科为原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交叉学科为特色,引领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培养链,不拘泥于传统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培养“道”(人文内涵)、“艺”(艺术修养)、“技”(艺术技能)并重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周松《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7)从加强通识教育、构建以文化艺术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探索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王伟杰、黄仕金《我国民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7)指出,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办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重视民办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为此,民办高校应建立机动灵活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能力型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人才支持。陈慧英、陶丽萍、彭桂芳《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二元空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019)提出“二元空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二元空间驱动”人才培养模中式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等五大核心要素,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要的着力点,学校、企业和社会是组织者和环境提供者。这五大要素相互支持、相互联系。①陈慧英,陶丽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二元空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通过对“二元空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二元关系结构分析,探索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及社会分别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和责任问题。

综上所述,自2004年以来,研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论文近180篇(包括19篇硕博论文),在文化产业专业和学科建设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区域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硕果颇丰。

从本文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将眼光集中在文化产业专业和学科研究上面,特别是聚焦在文化产业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与教材改革方面。这说明,专业和学科发展是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是人才培养之本。因此,找准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推进教材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重中之重。此外,产学研一体化(或者说政企校合作)培养研究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这是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外驱动力。政企校合作培养,应以高校培养为主阵地,以政府、企业实践为第二阵地,联动合作政企校三方资源,优化国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综合化培养路子。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