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小镇”微社会幼儿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分析
2020-02-24孙刚成韩玉洁李丽云
孙刚成,韩玉洁,李丽云
(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2.南海师范附属幼儿园,广东佛山 528200)
一、“快乐小镇”微社会幼儿生活教育理论
(一)内涵
“快乐小镇”是“快乐小镇3-6岁儿童微社会实践乐园”的简称,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师范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南师附幼)于2010年6月创立的一种新型幼儿生活教育模式。它立足于幼儿园社会实践区域活动,整合了大、小区域活动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幼儿共性与个性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即人类的一般日常生活,在幼儿园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上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幼儿学习的关键在于直接经验,“快乐小镇”将游戏与生活、学习相结合,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所需材料,创设微社会真实情景,提供给幼儿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让教师和家长以不同身份和角色更好地参与到幼儿生活教育中。
(二)理论基础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1]58;“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1]59-60。同时,他认为,“社会的继续生存,必须通过教导和学习”[1]9,教育要改造社会经验的素质使其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是社会生存的传递过程,也就是人类生活、生长的过程。学校是一个社会机构,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要与儿童本身的生活和学校外的社会生活相互契合。在这一基础上,杜威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并强调“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1]26,“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1]27。学生在学校既要接受知识的学习,也要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未成熟的成员,有其本能的趋同和躲避心理,要让他们这种本能的心理逐渐适应社会,能够自信自然地适应群体生活,完全成为被群体承认的成员,就应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生活教育。
2.社会实践理论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实践。社会实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居于重要角色,他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加诸于其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力或者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通过其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2]134场域为实践提供了场所,可以看作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人互相发生关系,“快乐小镇”就可以看作是幼儿与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生活教育活动的场域。场域中的人都是有意识的,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情倾向——“惯习”。惯习不同于习惯,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社会,更具有稳定性。在布迪厄实践理论中,惯习、资本和场域共同组成了实践,他用数学关系进行表示:即惯习与资本相乘再加上场域等于实践([(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布迪厄在其社会实践理论中提出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概念,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幼儿生活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园要把握好其三者关系,积累更为丰富的资本,创造更适合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场域,帮助幼儿建构更加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惯习。
3.区域活动
依据中国知网文献记录,“区域活动”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于1993年开始出现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论文之中[3],它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提供或投放相应的游戏或学习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以此建构自己的经验,获得发展的游戏活动”[4]3,旨在改革传统的制度化的学校和教室空间布局,形成一种基于儿童活动的课程空间组织形式[5]。与传统的以课堂集体授课和分科教学为主的幼儿园教学方式相比,区域活动突出了课程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活动形式。它强调幼儿中心,要求幼儿教育摒弃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和操作,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强调:“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6]。区域活动环境的设置是基于幼儿的活动设计,教师预设活动内容并投放相应活动材料,将空间和时间的灵活性与游戏完美结合,实现了游戏与学习的统一,最大化地利用幼儿园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是实现《纲要》指导的途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已被广泛使用。
二、“快乐小镇”微社会
(一)实践现状
“快乐小镇”实践活动于2010年6月在南师附幼开始举办,至2019年底已举办132期。在接近10年的实践中,“快乐小镇”里的场所、居民、工作越来越贴近真实生活,构成也越来越完整。小镇共设置有27个以主题小店形式存在的实践场馆,包括茶餐厅、花艺社、邮政局、西饼屋等,分别分布在各班级和户外适宜的场所[4]9。每一个小店的经营都凝聚着镇长(行政)、馆长(班级教师)、店员(家长义工、幼儿)的集体智慧,幼儿从开设到经营都能参与其中,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生活体验也能够更加深入。设置不同主题的小店能够满足小镇“居民(幼儿)”的不同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促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幼儿的无边界交流、交际或交互。幼儿园里的教学楼成了一个现代都市,每一层楼都是一条步行街,各自有其功能和规则,走廊墙壁上的“小镇导游图”能够帮助居民快速了解方位、地址,以此锻炼幼儿的识图定位能力、培养幼儿的方向感。
幼儿园里的所有幼儿都是快乐小镇里的小公民,他们中有的参与工作实践,被称为“职业人”,有的在小镇消费享乐被称为“享乐人”,暂时什么都不做只观察思考的被称为“自由人”。每次活动一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不同角色,每半小时可以重新选择角色。不同角色的小公民对应社会中不同公民的生活状态,幼儿在此过程中不仅能体验不同公民各异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在选择和实践中实现幼儿自由、自主的权利,成为自己的主人。除幼儿外,快乐小镇里还有一些“大朋友”,他们是教师和家长们扮演的大管家。家长义工和幼儿共同体验小镇生活,教师作为店长观察分析他们的活动,并适时予以指导。“家长义工”岗位为家长了解、参与幼儿生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家校沟通,也为家长更好地认识幼儿创造了机会和平台,有效保障了家园合力教育的建构。同时,快乐小镇还设置有“安全协管员”,他们会指导活动规则,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
生活在“快乐小镇”的幼儿既有机会体验小镇里的工作,又能够作为“享乐人”享受别人的服务。他们可以是西餐厅的服务员、可以是影剧院的售票员、也可以是小镇热线的小记者等,幼儿的工作岗位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的。在工作中,幼儿可以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在哆哆小剧场、形象设计馆、小镇美术馆等艺术类场所工作的幼儿,还能够通过参与设计、表演等艺术性较强的工作获得艺术熏陶,培养其审美品味与审美能力;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幼儿可以在店长的帮助下积极解决,这对幼儿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而作为享乐人的幼儿,不仅可以享受到别人的服务,还能通过消费认识钱币、使用钱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无论是享受体验还是工作体验,这都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既形象直观又贴近生活,能够极大促进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优秀经验
1.目标明确,合理指导
“快乐小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每次活动前都会预设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明确活动方向、了解幼儿学习方式、确定预设目标对象及维度三个步骤,针对幼儿、教师、家长设定不同程度的目标。南师附幼以“帮助幼儿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师幼家园多方共成长”[4]2为总目标;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设置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对幼儿和教师、家长都有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中积极实现各阶段目标。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无不带有目的性,教育活动亦是如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正确、客观的目标指引与调控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幼儿生活教育以幼儿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应纳入到幼儿生活教育目标中。在同一方向目标的鞭策下,教师、家长能够深刻理解教育的精髓,更好的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共同成长。
2.自由选择身份,通过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
在“快乐小镇”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份。幼儿通过自主思考,最终自己决定选择一个身份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其选择不受家长、教师的约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内心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心理歧变,这种心理歧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乃至生理健康发展,她指出:“应该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教具和工作,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7]15;给予儿童自由选择的权力也是蒙台梭利“适宜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具有工作本能,他们通过自由的选择,能够满足其在活动中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兴趣是动机的定向[8]257,基于兴趣的动机在行为后获得满足,能够使动机定向更加坚定。幼儿在这样的动机影响下,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行为更容易启动,如此他们在活动中对钱币、数字等知识的学习会更积极,生活体验也能够更深刻。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即人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认识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才能成其为人。正如黄武雄教授所言:“通过体验认识世界的同时,才真实地认识了自己。”[9]57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惯习,拥有自己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在实践中形成的惯习是幼儿获得的财富,它会对幼儿以后的活动产生影响,帮助幼儿积累资本。
3.教师角色转变,有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在“快乐小镇”里,教师主要以观察者、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参与其中。教师以店长的身份对幼儿店员进行培训,既能够合理融入幼儿生活实践的环境中,又能以指导者的身份指导幼儿进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幼儿生活技能、常识等,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幼儿选择体验身份时,教师并未阻碍幼儿的决定,而是充分尊重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力,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感,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8]353。民主型师生关系保障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力,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成为幼儿活动、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设置家长义工,加强家校沟通的同时也能给家长提供一个与幼儿共同学习生活的平台
“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7]209父母应该谨慎而负责地关心、保护儿童,而不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进行支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尊重儿童独立性,将幼儿作为精神独立且人格平等的“人”来平等地对待。父母不仅要有此意识,更要努力付诸实践。南师附幼在“快乐小镇”里设置家长义工角色,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近幼儿生活、观察了解幼儿的机会。家长既可以在此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与幼儿和谐相处的方式,尊重儿童的权力,理解并配合园方举措,在家校合作培养独立自主、富有生活经验幼儿的过程中,实现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5.设置“有准备”的大环境与小场景,提供实践的“场域”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适宜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保障儿童精神生命的自然发展,促进儿童“实体化”进程[7]126。南师附幼因地制宜,将教室、走廊、门卫室、跑道等所有室内外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创建了27个不同的实践场馆,既能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又能贴近生活,将其与小镇完美融合,整合了大、小区域活动的优势,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在班级场馆小区域中,南师附幼参考室内布局及面积大小,以孩子生理、心理的特点和生活经验等为基础进行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创设了一个适宜儿童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促进其情感发展。幼儿园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儿童实践提供场域,帮助幼儿积累资本,形成惯习,丰富生活经验。
6.线上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微信公众号作为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宣传途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睐。南师附幼抓住这一趋势,设立了“南师附幼快乐小镇”公众号平台,每一期小镇活动都会在线上进行前期预告及活动后的风采展示、知识普及等,并专门设置有“店长心声”和“家长义工风采”板块,不仅为教师和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个线上交流平台,还能吸引更多家长参加活动。同时,也宣传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举多得。家长即便没能参加小镇活动,也能够通过公众号知道每期活动的内容,了解幼儿的生活教育,理解园方教育理念,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园矛盾的发生,有利于和谐家园关系的建立。
(三)存在问题
1.幼儿工作监督问题
在《幼儿园里的“快乐小镇”——幼儿园实践区域活动探索》一书中记录了一个小镇里发生的故事:两名小男孩在活动中选择了体验邮递员的工作,两人从邮局领取信件、背上小包出发后却迟迟没有将信件送至目的地。邮局的店长已经将他们派出好一会儿了,可两位小邮递员却不见了踪影。安全员和店长共同去寻找两人时,在另一家小店发现了两个信件包,却不见邮递员。最终在小镇的步行街找到了两人,原来两位小朋友走到半路看到了甜品店,便一起去吃了甜品,在吃甜品时摘下了背包,吃完便遗忘了背包,将送信的事也完全抛之脑后。儿童拥有本能的好奇心,且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在工作体验中难免会出现诸如此类“忘了工作”的现象。如果不能完整地完成工作,儿童的工作体验便是不完全的。如果儿童对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会对其责任心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事前或事后的教育都不如当时的提醒更有效果。所以,如果能在幼儿工作体验中有一定的监督或提示,幼儿工作体验会更加完整、真实。
2.家长义工人选问题
“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是两方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10]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个“学堂”,家长在其中担任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南师附幼在“快乐小镇”中专门设置了“家长义工”岗位,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与幼儿生活教育并在其中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家园合作。但家长义工是小镇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进行培训学习,真正参与到幼儿生活教育中来。这就对幼儿家长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据已举办的活动记录观察,参加家长义工的家长女性多于男性,且多数家长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能关注到全体幼儿。女性在活动中虽然更为严谨和负责,但大型活动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还是需要男性志愿者的参与和支持。园方要考虑如何才能调动更多家长,特别是男性家长积极、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帮助孩子成长、促进家园合作而努力。再者,南师附幼虽然开通了家长义工线上报名渠道,但家长义工并非人人可以担任。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家长?家长义工如何轮换?报名人数不足时如何及时调整、对从未报名参加的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这些问题都是园方要考虑在内的。家长义工只有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结合教师的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才能在幼儿生活教育中发挥助教、助学、服务、保卫的作用;同时,幼儿园应该加强对相关家庭教育的规划设计,努力联合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方式,让全体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逐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1],全面提升中国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快乐小镇”为我国幼儿生活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幼儿园生活教育方式多样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当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形式,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6]幼儿园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要基于幼儿的真实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是不同于中小学的一种特殊教育,幼儿课堂应该是活泼有趣的,教师可以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在课堂中还原幼儿的生活状态,为幼儿创造一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氛围。除课堂教学外,幼儿生活教育也可以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进行,例如,角色扮演、情景体验、实地参观等,放学时就可以组织大班幼儿扮演“交警”角色,维护放学秩序;也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加深幼儿对这些社会工作的印象。
(二)幼儿园要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
幼儿园占地面积有限,要保证幼儿能够自由活动,就要充分开发现有空间资源。幼儿园最常见的区域划分就是以班级教室为单位进行划分,各班自主设计装饰,并无统一规划,诸多区域各自独立、难以整合[12]。传统幼儿园以教室为学习中心,而室外操场等活动场所很少能与数学等文化知识的学习相融合,如果在最初设计时就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让班级小区域互相开放,并且能够和园区大区域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教育功能,便是对有限的空间资源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快乐小镇”的设计不仅给予了各班级自主设计的自由,还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有机整合了大区域与小区域。幼儿园创设环境要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结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设计布置,让幼儿能在园内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外的社会中也能运用。
(三)加强幼儿教师培训,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有效支持者
近年来,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愈发被重视,这对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在活动中的观察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丰富培训内容
首先,幼儿生活教育通常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活、学习生活技能,教师不仅要引导儿童进行实践活动,更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并在活动后反思总结,有针对性地改进活动方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幼儿园要制定培训制度,规定培训次数、内容及考核评价等。除常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外,更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活动反思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其次,组织一场完整的活动不是一件易事,组织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和不甚了解幼儿的家长积极参与的活动,更需要教师具有强大的活动组织能力。所以,幼儿园要注意分别培养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参与活动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只是要观察幼儿,还要观察家长,指导家长有效参与幼儿的生活教育;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家长义工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家长义工与幼儿的沟通能力;第三,实践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参与其中,不同班级间的幼儿有更多机会相互接触,但也更容易发生意外情况,此时,就要求教师具备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在培训中也要注意提升教师这方面的能力;第四,幼儿教师工作较为繁杂,难免遇到情绪不佳的情况,但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工作中,所以,幼儿园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教师调整情绪,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
2.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应结合教师的年龄、爱好等决定,首先,要做到教师喜欢;其次,要注重与园本文化的结合,突出幼儿园的特色;再者,幼儿园不仅要培养教师个人的能力,还要培养教师专业团队,形成一支有能力、有特色的幼师队伍。教师培训除常规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与生活教育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展开多种形式、多类层次的培训。例如,南师附幼的“店长沙龙”“下午茶”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对提升教师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则可以采用情景演练的方式。灵活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教师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心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
(四)合理利用家长义工资源
2016年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6]。家长义工资源是一种隐形资源,幼儿家长不同的职业会给幼儿生活教育带来更多新的内容,例如,可以邀请交警、消防队员、医生等专业性较强类职业的家长,为小镇居民讲解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等,如此不仅可以弥补幼儿园的资源缺陷,还能激发幼儿学习、家长参与的兴趣。来园参与活动的家长需接受园方安排的培训,培训应结合该次活动内容,针对家长的特长进行。幼儿园可以采取分层培训的模式,从入门、实践到管理、总结等,对不同层级的家长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逐步提高家长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引导家长“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成为幼儿发展路上的垫脚石”[13],提升家长服务水平,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为方便园方安排合适的家长担任志愿者,幼儿园还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职业、自由时间等进行分类,建立家长资源库,合理安排家长参与活动,提高家长义工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幼儿园也可以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家长主动参与家长义工的服务意识。例如,每月评选“家长义工之星”,为当选的家长义工进行现场颁奖;通过家长义工的表现为其评定星级,将家长星级与幼儿评价相结合,同时,给予家长和幼儿较多的鼓励。幼儿园在报名时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活动,家长义工的星级也可以和报名费优惠活动相结合,以此激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家长前来报名。幼儿园还要做好宣传工作,线上、线下同步宣传,通过微信平台、园区宣传栏等展示星级家长义工的优秀表现、活动寄语等,也可以开展“小镇论坛”,让家长与其他家长、教师、园长面对面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14]。所以,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家长义工资源,不仅能拓宽园方生活教育内容,还能帮助家长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合作者,提高家长对幼儿发展、教育的认识,促进家园有效合作。针对家长工作时间冲突等问题,幼儿园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在安排家长义工参与活动时要结合家长的自由时间,顺应家长的内在需求,通过报名、活动、评价等多环节,引导家长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让家长义工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助推器”。
(五)改进评价制度,多方参与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应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其他人参与评价。幼儿行为表现的发展变化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通过评价改善幼儿园教育质量并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则是评价的根本导向。为此,教师要在学期初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制定适切的发展目标,创设适宜儿童的室内环境,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学习、发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期末总结每名幼儿的发展情况,以此审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从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师生自我成长。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要组织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家长对该教师做出评价,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评价应自然发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不定期的教师互评、设置园长信箱等途径,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整理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幼儿生活教育更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帮助幼儿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南师附幼设置“快乐小镇”,以真实情景体验的形式进行幼儿生活教育,赢得了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深受幼儿喜欢,值得我国其他幼儿园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