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灾害叙事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2020-02-24方磊
方磊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四川江油 621700)
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教育阶段进行灾害知识与防灾技能关键期教育的必要性,将灾害知识与防灾技能以幼儿容易习得的方式融入幼儿生活,就要充分利用文化防灾。由于文化传播的普及性、感染性以及效果的显著性使得灾害文化建设成为幼儿园灾害教育的重要助力,幼儿园灾害文化建设除了硬性的灾害主题环境创设之外,幼儿园灾害叙事则是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软件。
一、灾害叙事的内涵
灾害文化的建设依赖灾害叙事。灾害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血与泪的深刻教训中沉淀、积累、形成的,是激励我们勇敢前行的不竭动力。灾害叙事作为灾害文化的载体,储存着人类抵御灾害的经验,它在千万年人类繁衍的艰难困苦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形式——以故事形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以物化形式保存至今的纪念碑以及表彰救助英雄的纪念仪式[1]。
狭义的灾害叙事主要是指灾害语言叙事,它将灾害意识、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灾害的历史记忆和灾民的心灵自救路径蕴含于故事、谜语、神话和传说之中。如,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灾害语言叙事《季尔加米士史诗》描述了灾害发生时的具体情形以及人类在遭遇灾害时的恐怖情绪和失控行为。此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摩奴传》,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世界上众多著名史诗、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所印刻的文字记忆,全都保留着灾害发生时惊心动魄的事件以及人类族群对抗灾救灾先贤与英烈的崇敬[2]。
除灾害语言叙事之外,灾害叙事还应包涵灾害的行为叙事和物象叙事,所有这些宝贵的灾害叙事均可充分融入幼儿园灾害文化创设之中,对幼儿意识进行隐性影响,从而实现灾害文化的辐射效果。
二、灾害叙事的类型
灾害叙事的形成是无数受灾群众和抗灾救灾先贤以惨重代价换来的经验总结,灾害叙事的流传通过先人的口述及后人的加工,以文字、行为和物象的形式进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3]:
(一)防灾经验
防灾经验是人类在无数次苦难灾害后总结形成的理性认知,以俗语、文字、图画的方式流传,是人民群众防灾智慧的结晶。防灾经验有以通俗易记和朗朗上口的隽语形式出现的,如“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的地震预警;“跑马云,台风临”的台风预警;“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火灾预警;“金玉有值,生命无价,遵守交法,平安一生”的交通警示;“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勤通风”的防疫口诀等;防灾经验有以文字方式流传的,如,上古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以及后来人们根据防灾经验创编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小红帽》等;防灾经验还有以绘本、标语等方式制作的各种防灾宣传海报,此种灾害叙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把它做成画报的样式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扩大了灾害叙事的影响范围和群体,培育了人们的灾害意识,对灾害文化进行了科普宣传,加速了防灾经验的传播和普及。
(二)抗灾事迹
抗灾事迹相较于防灾经验,多以长篇叙事的方式生动完整的记载了先辈们在灾害中的英勇事迹,部分流传于神话故事之中,部分记载于小说和文学写实之中。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表达了上古先民对旱灾的恐怖记忆,并寄情于神,渴望驱旱祈雨的淳朴愿望;“后羿射日”则更进一步通过描述后羿射去多余太阳的故事,展现了先辈们不但向上苍祈求平安,还渴望能征服灾害,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的伟大斗争精神。
除却神话和人类英雄的抗灾事迹之外,新中国普通民众的抗灾事迹也频繁出现于小说当中,如《战洪水》描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参与的抗洪救灾故事;《大断裂》重点描绘了中国军人在抗灾救灾中的职责和担当,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唐山绝恋》和《废墟狼嚎》凸显了小人物的伟大,描绘了普通民众顾不上解救家人,自发战斗在解救他人生命的废墟之上的感人场景[4]。这些小说中的灾害叙事记载了平凡群众的英雄事迹,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军地合作、军民同心、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的中国精神,是非常值得在幼儿心中撒下的具有民族符号的种子。
(三)灾后物象
灾后物象是抗灾救灾结束之后,灾害记忆的实物化,是提醒记忆主体不能忘记的惨痛教训的符号。灾后物象以物静态陈列的方式讲述灾害历史,唤起灾害记忆,具有直观的叙事功能。如疫情留下的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旱灾留下的文化景观祈雨台、纪念塔;水灾留下的镇河铁牛;地震留下的建筑遗址等,这些成为不断警示人们的物象叙事。此外,灾后物象还包括纪念日等形式,汶川地震后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旨在让人们铭记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老北川”也成为灾害语言和行为叙事的场所,提醒人们勿忘灾害的危害,提高对防治灾害的重视。
灾后物象中的灾害影像,以声光影的特殊形式留存了灾害中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电影《烈火英雄》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忠实记录了消防员战士们面对火灾时的英勇无畏,消防员为了拯救整个城市,誓死和火灾作斗争,体现了中国消防员的伟大。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灾害后幸存者的奋斗、自强、重建新家园的故事[5]。这些影像资料直接或间接地将灾害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以影视直观的震撼效果促成民众对于灾害进行反思,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构建大爱大德的灾害文化。
三、幼儿园灾害叙事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灾害叙事是幼儿园灾害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语言静态下的灾害教育为主,融合室内表演性和户外操作性的灾害教育活动,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成为幼儿园灾害教育的主流模式。幼儿园灾害叙事设计的原则,是设计组织幼儿园灾害叙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依据幼儿园教育目的、灾害教育目的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制定,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蕴含在灾害叙事当中的防灾救灾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符合客观规律。如某位幼儿教师在给幼儿讲地震后被困求救故事时,为了启发幼儿,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夸张的语言大声呼救,又亲自做动作示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叙事从形式上来说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但叙事当中蕴含的防灾救灾知识本质上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震后被困,首先应该寻找周围的水和食物,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呼救,在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或水管,向外界传递消息。另外,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科学地回答幼儿的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科学性。
(二)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是指在传授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时,融入思想教育,达到知识掌握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在灾害叙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主观上有意识地通过叙事对幼儿产生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使他们受到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接受思想教育。如教师给幼儿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时,除了让幼儿了解洪水的恐怖和治水的艰辛外,还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幼儿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中接受大禹无私,不顾个人利益的教育。在灾害叙事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渗透,切忌说教。
(三)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灾害叙事中注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引导幼儿踊跃参与活动,得到发展。教师科学选材、精心设计、灵活调整,除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编创并参与灾害叙事之外,还应紧扣教学和生活细节,时时融合灾害叙事。如,举办讲灾害故事比赛,限制主题,不限题材,让幼儿利用亲子时间充分练习,先参加班级讲灾害故事选拔赛,讲的生动有趣的推荐参加幼儿园比赛,促使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灾害叙事既做到参与的广泛性,又做到优秀的示范性,在全园掀起热潮。
(四)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灾害叙事必须促进幼儿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首先,在设计灾害叙事之前深入调查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潜力,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作出科学的估计;其次,灾害叙事内容深浅难易要适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引领幼儿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最后,综合运用各种灾害叙事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以改进,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实施,促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成更多的新知识[6],使防灾救灾知识、技能入脑入心入魂,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自动化,同时发展智力。如“地震来了”叙事时,教师不能仅仅将“让幼儿学会躲在桌子底下”作为叙事的目标和内容,因为目标和内容过于简单对幼儿防灾减灾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明显。在设计时,叙事目标和内容的设定应再提高一个层次——“让幼儿掌握迅速、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的逃生技能”。
四、幼儿园灾害叙事设计的策略
幼儿园灾害叙事的常规化依赖于平日活动方案设计和具体组织实践两方面。活动实践是指按设计方案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因此,灾害叙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方案。对灾害叙事的设计,应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对幼儿园灾害叙事做出整体规划的总设计;二是对具体活动项目进行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涉及确立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采取活动方式及制定评价和调整活动的策略[7]。
(一)确立活动目标
幼儿园灾害叙事的目标既是活动的出发点,更是活动的参照点,判断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目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对于活动设计来说,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需将目标解构,使其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调控教师的教学过程。将布鲁纳的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目标三维度应用到灾害叙事中,要求我们在设计目标时,既考虑灾害叙事在满足灾害知识建构和防灾救灾技能养成的同时,还应完成灾害文化的沉淀。因此,灾害叙事目标在设定时应跳出叙事框架,从广域角度去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的主题教育,宏观到微观,分层设计,体现叙事目标的层次性和生成性,保证预定基本目标的实现并兼顾幼儿“个性化”表现目标的生成。
制定目标前,教师应对本班幼儿的灾害知识、技能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制定的目标要兼顾共性和个性,充分挖掘灾害叙事蕴涵的价值。活动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幼儿获得灾害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更应注重幼儿在灾害叙事中的体验、感受以及灾害文化的传承。我们在设计灾害叙事目标时经常会提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勇敢顽强、团结一致,这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救灾时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0年1月爆发至今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通过比较中外各国政府抗疫措施就能明显感觉到文化和政府的差异,体现了我们设置活动目标过程中考虑的给幼儿带来文化的体验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另外,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层级化,便于活动后的个体差异内评价,而不局限于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以此评价理念为设计准则,照顾到相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均能在原有水平上主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此外,目标表述时从幼儿的角度提出通过学习达到的发展要求,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尊重幼儿的理念及以幼儿为本的活动思想,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
如大班灾害叙事活动《可怕的火灾》,将活动目标细化为三类: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火灾发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火灾的基本知识及危害性。
(2)动作技能目标:让幼儿观察了解消防员所从事的工作,掌握火灾发生时躲避危险和逃生的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初步萌发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珍惜生命的情感;促使幼儿对消防感兴趣,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二)整合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有效载体,幼儿园灾害叙事内容的选择应兼顾幼儿、家长、社会、知识逻辑等方面的因素。教师细致选择灾害叙事的内容,并恰当设置,使幼儿获得丰富的防灾救灾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在设计灾害叙事内容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活动生成的出发点。如“地震来了”在设计内容时,教师事先深入班级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班级孩子喜欢的不同动画角色,差别化选定故事角色,内容构成后,鼓励幼儿参与创编,同一个知识点创造出不同的叙事形式,针对了当今幼儿的个性化,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灾害叙事不仅停留在教师讲幼儿听的层面,让幼儿参与叙事的设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园灾害叙事在内容选择上重点考虑幼儿尚未具备的灾害经验,实现活动效率和价值最大化。在“交通安全”活动中,有些教师错误的估计了幼儿的现有水平,尽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展示了极其出色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内容的苍白仍无法将多数幼儿的目光吸引到活动中来,活动后,教师反思时发现多数幼儿事先知晓并掌握了绘本中的知识经验,幼儿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失去兴趣,无法全心投入,由于对幼儿灾害经验估计的不足导致整个活动的效果一般。
不同年龄的幼儿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年龄成为重要的参照标准。小班幼儿的经验贫乏,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应多准备绘本和语言简单的故事,以图画呈现,可以是简单的句型相似的防灾救灾短句,以拟人化手法表现;中大班认知水平较高,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灾害叙事中来,鼓励他们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对灾害叙事进行二次创作,融入他们自己对生活、对灾害的所见所闻所感,使灾害叙事更具有幼儿生活的气息。这样生活化的叙事便于幼儿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幼儿园灾害叙事的内容在选择上还应考虑事件的典型性。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典型性事件的优势,让幼儿学会在多数灾害中适用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针对生活中常发的灾害进行重点叙事,火灾是目前最常见、造成损失最大也是防治效果最佳的一种灾害。
如大班灾害叙事活动《可怕的火灾》,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典型性和系统性,整个活动由四大环节构成:认识火灾——火灾来了——火灾现场——我是消防小卫士。
“认识火灾”环节中:教师通过火灾图片和视频叙事,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火灾发生,知道火灾造成的危害,接着教幼儿《火灾来了不要怕》的儿歌,多种形式的叙事加深火灾知识在幼儿脑海中的印刻。
“火灾来了”环节中:教师以绘本为媒介,让幼儿观察火灾的起因,如何避免,再让幼儿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复现绘本故事,完成“火灾来了”叙事的内化。
“火灾现场”环节中:教师带领幼儿重温前面两个环节,通过绘本、视频叙述火灾发生时如何报警、寻求帮助、自我逃生和帮助其他小朋友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再让幼儿尝试通过表演游戏进行逃生演练,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我是消防小卫士”环节中:教师以动画《变形警车珀利——消防安全篇》进行叙事,通过对动画的讲解,再以绘本、故事为辅助,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将幼儿分组进行消防知识的比赛,让幼儿对消防知识感兴趣,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准备,对活动内容了如指掌,充分考虑与幼儿互动的各种情况,通过引导幼儿的提问和讨论加深其对活动具体内容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此外,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与活动目标保持一致,在活动中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做出及时调整。
(三)完善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是落实活动设计、实现活动目标的实践环节。在活动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活动的组织就成了实现活动目标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特点选择活动方式,实施幼儿园灾害叙事的方法主要有:示范法、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等。
教师在组织灾害叙事时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导进行实施。如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擅长示范法,整个灾害叙事在她的精心准备和表演下,通过言传身教,极大地感染了幼儿情绪,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兴趣和动力,积极地进行展示;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幼儿创造一个画面感强,动静结合,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教师将幼儿不太可能近距离感受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通过视频呈现于幼儿的眼前,给予幼儿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有些教师利用游戏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与幼儿一起在假想的灾害叙事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启发孩子学习灾害知识,掌握逃生、伤员急救等应对技能,帮助孩子将灾害知识和避险技能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教师在组织灾害叙事时还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如有些老师擅长整合,灾害叙事时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然后让幼儿尝试将叙事情节表演出来,最后,再以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反复练习,通过多层次、立体化让幼儿掌握防灾救灾知识与技能。大班灾害叙事活动《可怕的火灾》采取的叙事方式比较丰富:有图片、绘本、故事、视频、动画、分组知识竞赛、游戏、集体学习儿歌、集体消防演练等形式。
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性、灵活地选用活动方式,通过语言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呈现灾害叙事内容。在灾害叙事实施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多种探索方式,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加深体验。灾害叙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口中和幼儿园园中,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家庭合作。幼儿园可每月设置“主题防灾日”,定期邀请警局、消防、社区、医院、媒体等群体进入幼儿园参与灾害叙事,充分发挥不同社会角色的专业优势,向幼儿施授各种实用理论和技巧,鼓励幼儿、家长参与防灾救灾活动的组织,增强幼儿的参与感。需要感知地震,就给幼儿提供仿真情境,使其获得直接体验;需要感知飓风,就带幼儿去科技馆,使其通过专业设备体验飓风的力量。
(四)加强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评价中要用发展期待的眼光,对灾害叙事进行评价和反思。幼儿园灾害叙事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幼儿教师要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初衷、内容的适宜性、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以及幼儿的变化,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活动”,提高灾害叙事的实效性。
教师在灾害叙事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情分析,对幼儿防灾救灾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幼儿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灾害叙事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灾害叙事的实施提供依据。《可怕的火灾》在实施之前,对活动班级幼儿的相关火灾知识技能的现有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进行了调研,最终制定出适合于活动班级的叙事内容和组织形式。
教师在灾害叙事过程中对幼儿主动参与灾害叙事做出及时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设置形成性评价表格,以记录活动中评价案例,如幼儿发言,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在叙事中,教师可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幼儿,贴到幼儿身上,使幼儿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幼儿一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起对灾害叙事的兴趣,让其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可怕的火灾》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幼儿消防演练的兴趣,可播放他们喜爱的消防类动画片,引入角色扮演游戏,奖励贴纸等环节,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对内容进行了灵活调整。
教师在灾害叙事结束后应及时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自己设计的方案对幼儿灾害素养提高的优势及不足,以此调整、改进,提高灾害叙事质量,增强灾害叙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教师应总结自己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成功之处,自我肯定,将不适宜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做法予以摒弃,只保留正确科学的部分,进一步挖掘发展的空间,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基础。《可怕的火灾》结束之后,及时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不易实现的目标进行调整,降低幼儿掌握防灾演练技能的难度,抓住活动中的意外之喜,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中来,使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