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战地记者的新闻使命

2020-02-24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战地记者前线战场

□ 张 鑫

2017年 4月 26日,英国《卫报》以《中国新一代战地记者涌入前线》为题,报道了新华社前驻加沙、巴格达记者陈序的事迹。从中国第一个战地记者胡石庵记录1911年武昌起义开始,中国战地记者的历史绵延至今已一百余年。随着中国一步步提升国际传播力,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涌入国际新闻热点地区,尤其是在“战地报道”这个最考验国际媒体综合实力的“战场”,中国记者已逐渐成为一股崛起的新力量。

一、中国战地记者的使命传承

中国战地记者的新闻使命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有识之士在目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日本军队的残暴行径后,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纷纷投身到战地记者这一职业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深入前线、求真务实的战地记者,如范长江、孟秋江、陆诒等,他们为中国战地记者树立了行业标杆,他们毕生追求的新闻使命也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是不怕危险,追求真相。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战地记者也恪守新闻职业精神,为了事实真相不断逼近最危险的前线,他们的笔下迸发出最闪耀的炮火,硝烟的味道从字里行间溢出纸面。“如果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为了追求这一份真实,无数战地记者牺牲在了战场上,如宋大可、方大曾、金华亭等。宋大可有一句名言:“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实战的照片?”1947年9月7日,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一战中,为了更近距离了解战场,为了更加真实地报道战斗场景,宋大可不顾个人安危进入突击前线。本以为幸运会一直伴随着自己的宋大可,在战斗即将结束时被一颗炮弹击中,将生命献给了他的战位。这一精神感染着和他一样追求真相的后辈。2017年叙利亚战争期间,央视记者余鹏跟随地方武装跨越伊叙两国边境,进入叙利亚拉卡战区,极端组织狙击手的子弹就从他的头上飞过,但他依旧没有退缩。“我不想假装在前线”,他说出了和宋大可一样掷地有声的话。

二是不惧黑暗,坚持信念。《申报》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赫赫有名、影响深远的一份报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惊觉民族正面临生死存亡,反对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剿匪”内战如火如荼。《申报》在史量才的主持下,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蒋介石政府为了拉拢史量才,许诺他名利高位,但他不为所动。1932年8月,蒋介石找史量才谈话,威逼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100 万军队”。史量才回敬说:“我手下也有100 万读者。”在威逼利诱均告无效后,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被军统特务暗杀。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记者还有邵飘萍、黄远生、林白水、杨杏佛等,但这都没有阻挡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中共的阵营中,可见中国记者铁骨铮铮,战争中再多的压力和迫害也不能改变他们的光明立场。近年来,在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一些藐视国际法律的恐怖极端组织看中了战地记者身上的“轰动价值”,对多位战地记者实施绑架。2012年叙利亚内战中至少有60 名记者被绑架,其中部分记者被残忍杀害。可即使是面对这样的黑暗威胁,还是有前仆后继的中国战地记者毅然决然地踏上战地的焦土。在“阿拉伯之春”开始前不久,新华社编辑希望记者陈序能去开罗工作。但陈序亲口拒绝了总编,随后他进入了冲突地区,亲身经历生死战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战地记者始终具备敢于揭示战场真相的勇气。

三是精诚业务,不辱职业。采访报道的数量、关键性、是否独家等是衡量一个战地记者的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战地记者不断磨练自身素质。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十分擅长做采访,常常能够抢到第一手重大新闻。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召集内阁会议,讨论加入国际上的哪个阵营,所有消息极度保密,多少中外记者都吃了闭门羹。年仅21 岁的邵飘萍面对重重困难,下定决心采访主持会议的国务总理段祺瑞。段祺瑞先是拒绝谈论会议决定,邵飘萍不断游说,甚至立誓三天之内决不在北京走漏半点风声。他最终说动了段祺瑞,段向他披露了中国参加协约国(以英、法、俄为一方)对同盟国(以德、奥、意为一方)作战的决定,邵飘萍立刻以电报传送至上海,以特大新闻发表,消息迅速传遍整个上海。由于当时京沪间交通不便,五天后报道流入北京,段祺瑞才知道上了邵飘萍的当,而此时的邵飘萍已经凭借高明的采访技巧和机智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完成了报道任务。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事件中,中国派驻到南斯拉夫的战地记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报道中,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多瑙河上的佩特洛瓦莱丁旧桥被炸后,《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通过断桥边的一束鲜花,刻画出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二、新时代中国战地记者的新使命

时代匆匆在变化,战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变,有关战地采访报道的理念和规则都要应时而变,这令人重新思考战地记者的使命。

首先是在现代复杂战场中理解战争。战争样态不断变化,相应的军事常识也需要不断扩充。过去我们理解的战争是在相对固定的地理位置进行的接触性冲突,冲突双方基本上是明确的,战地记者以此为线索梳理报道框架,展示战斗情况的进展。正如俄罗斯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弗·伊·斯普里琴科所指出的,现代非对称性战争与传统战争存在着许多不同:一是不存在传统的作战前线,二是政治目的隐藏不露,三是使用新的暴力手段和样式。一些恐怖组织采用爆炸、绑架、暗杀等方式,将恐怖袭击输送至全球任意地区,威慑作用大于实际作战意义。随着高科技军事技术的广泛运用,战地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如果对军事常识一知半解,那么写出来的报道就是不准确的,缺乏实用价值,甚至会被有心人利用,为丑陋的战争做了挡箭牌。

其次是应时而变,增强业务能力。一是语言的学习能力。中国战地记者需要扎实的口语能力来应对战场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这不仅需要记者学会一到两门全球通用的语言便于理解官方信息,还需要具备迅速学习当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突破官方话语的限制,深入当地进行采访沟通,采集一手情报资料。二是观察采访的细致功夫和谈判能力。现代战争中,作战军队对信息的封锁力度十分强大,作战国往往对战地记者施压或者引导,以此获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战地记者应当时刻培养自己观察采访的细致功夫和谈判能力,不断突破作战军队设置的迷障。三是高科技传播技术的使用能力。战场上随时可能失去专业对口的同伴,因此不管是文字、摄影、摄像等传统技能,还是卫星传输、无线通话等战场技能,都是战地记者赖以生存和工作的必要能力。

最后是把握好自身外交形象。随着中国对外传播的窗口逐渐扩大,中国战地记者前往最热门的国际新闻阵地,承载着无数国人的期许,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外交作用都备受关注。一是要做好信息传递。记者在前线掌握的战场情报,可以为后方外交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做好联络沟通,防止误解误传的现象。二是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中国战地记者在前线和各国报道短兵相接,既要相互合作,也要随时抓住机会,改变以往只有西方世界一种声音的国际舆论局势。三是要塑造专业形象。中国战地记者以往被冠以太多恶名,以至于失去了很多被了解的机会。尽管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中国战地记者的人文关怀和全球视角不应当被曲解和埋没,这也传达出中国的态度,代表中国的形象。

三、结语

放眼寰宇,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冲突时起波澜,战争的威胁无处不在。随时准备上战场,从理论上、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每一个战地记者都不该忘却的使命。为此不仅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还应当应时而变,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地记者。

猜你喜欢

战地记者前线战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奋战在灭火救援一线的“战地记者”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伊格纳季耶夫:从“战地记者”到“新人”政治家
简论中外战争中活跃的战地记者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