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与猎奇:土味文化潮流下的粉丝狂欢
2020-02-24陈名艺
□ 陈名艺
在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对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起到重要影响、受到大力倡导的文化被称作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而亚文化则指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非主流文化现象,土味文化就是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论者指出,土味文化这个概念始于2016年,当时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媒体的用户热衷于收集网络中被广泛吐槽与调侃的低俗行为,并把这样的集合命名为“中华土味系列”。在现代汉语里,我们用“老土”这个词来形容低俗、不入流、没见识的人,而这一类人往往因为行为奇异令人啼笑皆非。土味文化,正是在围观批评者的审丑快感与猎奇心理下,不知不觉中被受众接纳与关注。
一、文化溯源:从如花、杀马特到“土家军”的崛起
在周星驰1992年的作品《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中,一个名叫如花的角色吸引了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其银幕形象完全颠覆了受众固有的审美观念——性别反转,夸张的妆容配上络腮胡,一口满是黑斑的牙齿,加上“徒手挖鼻屎”的粗俗行为。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掀起了影视同行竞相模仿的热潮。后来,演员八两金、李健仁,抑或是《师弟出马》中的小配角鱼头云在银幕中的扮丑、扮土的演绎,对大众的正常审美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新奇和独特的感叹声中,“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2008年前后,随着即时通讯软件QQ 的流行,“杀马特”现象开始在以QQ 空间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传播与发展。“杀马特”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其所代表的是另类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不断挑战主流市场的审美神经——留五颜六色的怪异发型,写无病呻吟的情感文章,换花里胡哨的火星文昵称,成为了当时追崇非主流文化的青少年对外宣称自己的个性与独特的重要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的触媒方式逐渐多样化。2014年,网络直播平台和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分享平台逐渐兴起,这些以UGC 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媒体平台给了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亚文化更大的发展和传播的可能性。人人都能成为内容制造者,只要内容够独特、够吸引眼球,每个人都可能像明星一样被大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味文化尝到了甜头,逐渐发展起来。从留着西瓜头的小青年三五成群,用自创舞步有节奏地“社会摇”,到MC 用直白露骨的歌词喊麦,再到“Giao哥”“毛毛姐”“郭语”的走红,这些从前大众眼中不入流的群体及群体行为给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增添了几分独特,满足了受众对网络媒介娱乐功能的诉求,形成了相应受众圈层。这群土味文化的忠实受众称自己所属的粉丝群体为“土家军”,在不断宣扬与人际影响下,土味文化开始广泛传播。
二、潮流背后: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狂欢逻辑
(一)网络空间成“小镇青年”自我意识表达的出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城乡信息技术鸿沟逐渐缩小,我国城乡居民在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机会与权利正逐渐趋向平等。CNNIC 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 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18.4%。与城市互联网用户的审美层次和娱乐诉求的偏差使得农村网民开始创作符合自己审美形态的内容,新的文化消费氛围和市场在相当数量的受众基础上应运而生。以乡村里的“小镇青年”们为首,当被贴上“老土”标签的乡土社会生活艺术有了受众群体,他们在互联网中找到了话语权,便敢于进行自我意识表达,展现自身价值。新兴的土味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市场,让审美疲劳的受众耳目一新,雅俗共赏的新常态是农村与城市互联网用户共飨网络文化福利的体现。
(二)审丑与猎奇的大众心理作祟
心理学里,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时,大众很容易在面对平淡的日常事物时变得迟钝、麻木,为了达到一种精神刺激和心理满足而追捧“丑文化”。“丑”无疑是吸引人眼球的,注意力经济时代,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更容易被奇特的现象吸引,而注意力资源易从众的特性恰恰促使受众直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全民审丑”态势在人际传播中逐渐呈现出来。农村“小镇青年”的文化输出和话语表达可能起初不符合主流大众审美,被以审丑与猎奇的心态打量与围观;而当这种表达反向触及大众,让对精致文化审美疲劳的受众在土味文化氛围下有了共通意义空间,如“土家军”、“‘郭语’十级研习者”、韩美娟老师“后援团”等网友自发组建的受众团体,各自在固定的圈层里找寻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流量变现,平台助推
“‘大胃王’吃播”作为土味视频的一个分支,也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直播主们通过吃生海鲜、将脚泡在汤里的拉面或者超过正常人食量的辣椒等方式吸引流量,在扭曲的镜头前夸张表演从而获得粉丝关注,打着美食直播的名义将流量引至电商机构,通过商品交易实现流量变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视频中可设置商品购买超链接,直接助推了传播者的流量变现;微博设置了首页推荐板块,可增大相关博主的内容曝光率,还会对优质内容生产者进行鼓励与奖赏,授予一定头衔,也会获得一定流量资源的助力。因此,眼球经济时代,平台也会加大曝光力度,助力深受关注的土味视频,从而加强用户对平台的黏性。
三、对抗主流:宿命或许是异构或被收编
主流文化并没有被取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对抗时,将会形成两个撕裂的场域。尽管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这种文化割裂与对立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又以信息茧房的形式裹挟了土味文化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们。文化的撕裂带来了接触上的不确定,但两者并非是割裂的。“土味”文化通过一定的互动相互试探和对抗,具体表现在“底层舆论场”通过发布“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等越发俗套的系列话语,宣泄着对“上游舆论场”的控诉;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经济实力等因素的限制,后者才占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前者越发偏离主流路线的传播态势只会在大众新一轮审美疲劳后被异构成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场。
迪克·赫伯迪格指出,当亚文化的形态过于剥离主流路线,对主流文化的正统构成冲击时,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整合收编。主要方式之一便是主流文化群体对越轨行为贴标签和重新定位,亦即形成“道德恐慌”,以意识形态统一为主要目的将亚文化纳入并整合到现存统治秩序中,消解其反叛性及颠覆性。2018年4月4日,快手和今日头条被广电总局约谈,因其软件中部分视频无视现有审查规定,出现低俗、色情、“混社会”、“农村丧葬”、“吃异物”等内容恶俗的视频。整改后的快手软件虽多以“农村青年正能量”“不要瞧不起某些职业某些人”等内容为主,但是连以往人气颇高的“寒王”“阿伟”“Giao 哥”等出镜的视频内容都依旧下沉。
此外,当流量变现后,“土味文化”被降维消费和再生产再创造,原本的“实用价值”便会消失,这是亚文化被大众化的重要一步。尽管不愿意承认,这些将土味文化捧进主流互联网的年轻人也为权力与资本的收编助了一臂之力。土味文化背后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在大众的娱乐中被消解,而旧事物也必定会被新事物所取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有新的亚文化出现,而新的亚文化也许也将无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