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昆仑兄弟》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仪式化表达
2020-02-24□王雨
□ 王 雨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由56 个民族构成。民族团结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民族疆界和文化障壁,需要各民族间相互理解包容来消解。“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消除时间的差别又消除空间的距离,不断激励着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奋勇向前。只有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起来,才能相融相合,共同融入中国大家庭。
一、《昆仑兄弟》影片概述
《昆仑兄弟》是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的影片,由汉族、维吾尔族两位导演姜宏、阿不都克里木联合执导,并以新疆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展开叙述,既承载观众情感,又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
2016年秋,随着一辆载着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110 万干部职工的列车飞驰在南疆大地,徐昆来到离家1500 公里的新疆南部农村,与当地村民马尔丹的母亲热依汗结为亲戚。热依汗的眼睛近乎失明,却拒绝治病,只要儿子马尔丹的冤屈一天不搞清楚就一天不看眼睛。三年前,马尔丹和同伴在河床里捡到一块估价几十万元的和田玉,大伙委托他到乌鲁木齐出售玉石,可马尔丹不慎将玉石丢失,成了村民眼中的骗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背井离乡打工还债,母亲盼儿子哭坏了眼睛,未婚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帮助马尔丹找回清白,徐昆踏上了寻玉之旅,最终找回了玉石,找回了兄弟马尔丹的诚信。
以“玉石”闻名的新疆,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玉石生产区,更是我国的国玉和田白玉的诞生地。影片并非停留在表面讲述和田玉的丢失和寻找过程,而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这份感情不区分宗教和民族,通过玉石展现人的心灵之美,朴实的镜头语言更是叙述出市井生活百态,营造了民族兄弟情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影片通过展现各个阶层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从帮扶干部与受扶家庭之间的情感变化这一小角度反映出民族团结的大主题,不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起情感的共鸣,更让观众深刻感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二、《昆仑兄弟》的仪式化表达
文化表达仪式化,有效促进人际传播。电影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化仪式,成为兼具文化塑造和价值传递的语言符号,其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主题报道以及对“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价值理念的呈现方式能够在受众群体中形成更加形象具体的认知理念。影片中徐昆为找回马尔丹的诚信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踏上寻玉之旅,最终找回诚信的“兄弟情”、马尔丹一天不洗去冤屈热依汗大妈就一天不治眼睛的“母子亲情”,从多个角度深度剖析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提供多方面的视角,达到知微见著的效果,更好地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主题。人类学家大卫·科泽认为:“没有仪式和象征,就没有民族、国家和政治。”“仪式化”这一动态实践强调了受众的参与行为和实践过程,正是这种“仪式化”的呈现方式,才使得主题深入人心。而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仪式化表达”则同这一仪式化解释有所联系,主要是指媒介仪式中的个体或群体角色和行为在“媒介事件”转化为“媒介仪式”的过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故事立足生活事实,积极贴合受众心理。影片结合生活中的事实,并以新疆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聚焦中国现实,重视当代中国故事,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描述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人与时代共成长的故事。在更多的小人物眼中,“国家”似乎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既是最亲密的存在,也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单元格,陌生又熟悉。然而通过电影这种影视媒介的呈现和表达,不同性别、行业、地域、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生成并传递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正内涵,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就是这样的呀”是人们观影后对“民族团结一家亲”脱口而出的惊叹,汉族干部徐昆在了解了维族兄弟马尔丹的遭遇后历经艰辛帮其找回诚信,这一举措传递的不仅是温暖更是每个人身上流淌的朴实真挚的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片传达的兄弟情谊、母子亲情面向群众,直击内心,影片中的小人物无论是汉族结对认亲干部徐昆还是村民口中的骗子马尔丹都夹裹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并将“诚信”和“友善”这一传统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贴近受众心理,不仅仅代入感强,更重要的是时代留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的印记,使群众与影片中的小人物保持高度的契合和精神共鸣。
“媒介即人的延伸”。讲述中国故事的主旋律电影《昆仑兄弟》不断延伸着中华民族精神,播散着中华民族价值观,结对认亲干部的执着与付出让人振奋激昂,维族兄弟马尔丹对于诚信的坚守和维护更是让人泪目,故事的朴实和真挚让人动容,故事的叙述更是有温度、有力量、有共鸣。戈夫曼曾将传播情境划分为前区和后区,后区是社会角色演练区,前区是社会角色表演区。电影媒介的移动性,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后区行为前区化。比如对于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引起自身兴趣的东西可以分享发布在与自身有关的其他不同的社交平台,不断扩大人际传播,加强其在社会群体间的积极影响。
三、《昆仑兄弟》对“民族团结一家亲”仪式化表达的启示
重视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美国学者波兹曼曾告诫人们:“两种方式可以使文化枯萎,一种是让文化变成一个监狱,一种是把它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消费时代下的社会大众,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而开始转为精神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不再单单是为了其实用价值,更多地是为了找寻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情境、追求某种意义,导致个性化和差异化传播,与此同时文化的仪式化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电影的媒介传播形式,以玉石为线索来展开关于“诚信”和“友善”的故事讲述,把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中,从而利用媒体的守望功能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仪式化表达。通过电影来传递社会价值的方式,不仅使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对民族间的情感交往产生思考,更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表达塑造认同。有关民族文化的传播,长期采用的叙事方式都是平铺直叙,用新闻消息、发布通知等文体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不再适用于年轻一代,因此要改进叙事方式,适应当代社会大众的理解偏好及表达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讲述建设“民族一家亲”对于中华各民族友好相处的优势所在,积极塑造共同认知和需求。
文化折扣中共通的人性美。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共通中,文化折扣是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鉴于各民族思想意识背景不同,双方交流的内容会产生一定的折扣。虽然中华各民族文化传统近似一样,但由于表达方式、文化理念、生活态度不尽相同,所传递出的文化价值理念,由于文化折扣的影响会与初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人性本善的追求是各民族始终如一的坚持。马尔丹为证明清白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背井离乡孑然一身到昆仑腹地放牧还债;未婚妻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对马尔丹的名誉和形象极力维护;徐昆为了马尔丹的“诚信”,离开家人在寻找玉石的路上四处奔波……影片中关于人性美的阐述,展现了不同民族对于人性美等价值观的认同和共同追求。
四、结语
所谓“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在影片《昆仑兄弟》中一块玉见证了马尔丹、徐昆、玉石协会会长等人无私、真诚、善良的本质。围绕着这些朴实且真挚的故事情节,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进行表达,更贴合受众心理,为新时代民族关系的仪式化表达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