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和战略机遇

2020-02-24

上海地方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方志十四五文化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面对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编制五年规划前期研究最重要是深入研判、清醒把握国际、国内地方志事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和战略机遇,在变与不变中站在新高度、寻找新定位、拓展新内涵。展望“十四五”时期,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局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一、“志”存高远,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趋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规划,虽说是以往五年规划的延续,具有常规性,但又面临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就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而言,至少呈现如下九个趋势:

(一)从志鉴面向环境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方志文化在根植本土的同时也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互通有无,如中国地方志学术访问团到美国、欧洲等地开展学术访问。国外一些学术机构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地方志,特别是清末民初的版本。如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善本就有4000多种5万多册,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旧方志达4000多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近6000种。因此很有必要加强与海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分享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方志文化以其独特的载体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中国方志编修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存志书遗存有8000多种,占全部古籍的1/10。由于分门别类,取材丰富,志书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以及社会风俗等的重要资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已先后举办“一带一路”与地方志创新研讨会、“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提供理论导向。如何更好地收集、保存、利用、开发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发挥方志经世致用的现实价值,让方志文化在过去“资政、存史、教化”的传统功能之外,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已成为中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一带一路”建设给地方志事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把中国方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方志人的神圣历史使命。从志鉴面向环境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从志鉴编修保障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法治化”

“十四五”期间,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期,进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时期。依法治志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与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在地方志事业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法治化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地方志法治化进程应与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地方志事业从新方志编修起步,从地方志编纂阶段发展到地方志工作阶段,再到地方志事业阶段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地方志法治化进程也相应从依规修志发展到依法修志,目前进入依法治志阶段。推进依法治志,党委政府是关键,法制建设是前提,地方志工作机构是主体。依法治志的目标与任务是,积极推动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志法》,建立健全以地方志法为核心,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地方志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志工作机制,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要实现依法治志,不断推动地方志法治化建设,就必须加快史志立法进程,彻底解决史志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要摒弃部门本位主义,从党和国家需要出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推动史志立法,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培育、扶持和监管相关史志文化市场。从志鉴编修保障角度看,“十四五”期间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法治化”,全国地方志系统及公众有序参与,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整合系统上下、专业内外的资源,加快史志立法进程。

(三)从志鉴编修主体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社会化”

文化创造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推动好落实好方志工作的转型升级,需要把政府和民间力量聚拢在一起,整合资源,搭建合作共享平台,侧重于地方志的职能扩大与功能强化,即资料的转化或“社会化”,通过归纳整理、加工提炼和研究分析,将所占有的海量权威地情资料转化为决策者需要、公众易懂、媒体宜用的现实成果。从志鉴编修主体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社会化”,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方志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志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社会组织在参与修志领域具有很大的作为和发展空间。民间力量参与志书出版等相关工作具有资源丰富、机智灵活、讲求效率等优势,借助全社会力量做好方志工作可以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编纂、印刷、出版、大数据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服务外包,可以达到“省时省钱、省心高效”的效果。加大宣传教育和观念转变力度,通过各种新旧媒体和宣传形式向社会公众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地方志由人民书写,由人民保存,由人民传承。在政府承担主导职能的同时,社会力量承担积极参与的职能。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必然的基本分工制度。通过观念转变,增强社会力量参与修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投入热情;通过观念转变,鼓励政府部门把参与修志的部分工作和职责依法依规地转给可靠的社会力量。运用好法人治理结构,使社会力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公共文化机构中深入推广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有效行使决策、监督、咨询等职能。这为社会力量参与修志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条件。运用好这一条件可以迅速地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合法合规地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四)从志鉴编修手段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技术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20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历史巨变,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并存: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方志事业如何与时俱进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志的编修传播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成为地方志书设计的主要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方志信息转化为电子书、网络版等社会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通过地方志馆、网站等平台,广泛提供给社会共享已成为志鉴编修手段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运用大众传媒宣传地方志工作知识和成果,推介地方志资源,放大地方志声音;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拍摄制作的“影像方志”,在编修技术、传播方式上既有传统方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志的功能;以志书资料为基础,参与创作文学作品,制作电影、电视剧……离开技术手段,地方志事业发展也几乎是寸步难行的。传统编修技术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而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瑕疵,而且还能创造出许多人力无法达到的境界,从志鉴编修手段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技术化”。

(五)从志鉴服务方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智能化”

智能化是地方志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突破思想束缚,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地方志工作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地方志这项传统的工作也迎来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地方志事业发展在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传统修志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和工作思路、方法的桎梏,在信息技术的革命中勇于创新,利用“互联网+地方志”及大数据思维,推动地方志工作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研究构建新时代地方志智能化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地方志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方志年鉴服务方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已走向“智能化”。

(六)从志鉴传播形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平台化”

在传统工业文明形态下,文化产品传播特点是信息单向流动,渠道单一,方式单一,技术单一,批量生产。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无限的网络空间为海量的信息同时立体化呈现提供了便捷手段。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地方志的文献内容展示在网络上,在全国探索地方志工作的移动化、智能化,打造“智慧方志”创新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志潜在价值的开发,将地方志潜在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易传,为广大民众了解、解读地方志提供便捷的渠道。为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地方志在推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利用国际图联大会等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传播方志声音,展示方志形象,并向世界提供记录历史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新媒体时代,需要以新媒体技术推动方志文化传播和应用。然而,传统媒体不能满足新时代方志文化传播的需要,方志机构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发展不平衡、相当滞后。方志机构应该充分发挥方志工作者主观能动性,提升方志工作者新媒体素质,树立方志文化传播的营销意识;努力搭建各种方志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完善方志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功能,通过发展方志网站、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精选内容推送给广大用户,促进方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从志鉴传播形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平台化”。

(七)从志鉴消费方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个性化”

个性化需求是人的天性所致,但是传统文明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柔性生产、3D打印、网络传递、智能化服务将越来越走进这个社会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在互联网时代,对地方志文本进行可视化是方志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满足用户对历史文化知识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我国地方志语料库中的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可视化理念对地方志文本进行处理,一方面需要对地方志内容进行专题分类,并以时间——事件维度为主导将各种地方志中记载的事件结合具体描述信息通过WebGIS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知识地图展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网络,方便用户在观看知识地图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个性化需求还表现在,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可以参与到地方志产品的生产中,量身定制,量体裁衣。从志鉴消费方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个性化”,而“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体验感、参与感,刷出了存在感,更直接地展示了消费者的个性和价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

(八)从志鉴资源开发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全IP化”

IP化之形成,至少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彼此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或形成新的业态。因此通过对IP的深度开发,不仅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拉长产业链。二是基于对文化产品版权的保护和开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比较健全,所以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不但可以矗立几十年、上百年经久不衰,而且不断推陈出新。2008年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十八大强调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并再次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目标。地方志是知识密集型的史料著述,是典型的知识产品。史志年鉴数字化、网络化是当前史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地方史志资源服务政党、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是扩大读志用志范围、提高志书利用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众多史志工作者多年以来热切期望的志书发挥其功效、彰显时代与历史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史志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重视志书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电子史志资源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持史志的品牌价值,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赞誉。在这一大背景下,方志年鉴版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文化市场日益规范。从志鉴资源开发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全IP化”是大势所趋。

(九)从志鉴与经济相互渗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产业化”

地方志作为一项文化产业,作为大文化中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种类型,要充分领会这一科学的分析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挖掘它的产业性,努力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去继承,在继承中一定要创新。在编修实践中,宁可在创新中走弯路,也不在模仿中走老路。地方志书和年鉴是官修的文化产品。应该说,它首先是国家的一种文化公益事业,但这不等于不挖掘地方志事业中的产业性,不等于不利用其中具有产业属性的部分发展成地方志文化产业,二者并不矛盾。地方志等文化公益事业面向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基层单位,面向社会,为各级管理者、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方志界也要面向市场,努力降低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从志鉴与经济相互渗透角度看,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向“产业化”,方志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修志者的素质和技能,来推动方志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把握“十四五”时期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规划虽说是以往五年规划的延续,具有常规性,但又面临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中央领导讲话批示精神、文件法规的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就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讲话精神,为上海地方史志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工作任务,加强地方志顶层设计,明确地方志发展道路,强调地方志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2.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曾指出:“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不同产业之间边界渐趋模糊,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广阔,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需求带动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邃的史料资源,地方志书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类型,挖掘其产业性,努力创造文化产业价值,是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媒体的崛起,推动文化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地方志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首先,给地方志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其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能够让地方志传播在更加高效的路径上实现传播,打破了以往传播方式的局限性,破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其次,扩大了地方志传播的受众群体。在以往的地方志传播模式之中,受众群体较为有限,范围并不是很广。而新媒体凭借多平台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群体的覆盖范围,有利于地方志传播的普及。政务新媒体的良好运营,使地方志由幕后走到台前,对拓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地方志产品面向社会的展现形式和供给方式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时代方志事业发展之路。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长三角战略“升格”和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方志作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更加凸显,地方志工作机构将按照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开发资源,挖掘长三角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反映长三角区域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记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共享方志成果,以地情资料库和网站建设为重点,实现区域内方志数据库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立志书、年鉴、期刊、地情书等交流互换机制,探索各地方志馆联办联展,实现方志成果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协同传播文化,联手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公众号等各类传播手段,普及长三角区域历史文化知识,推广优秀方志文化成果,共同开展地方志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传播方志文化,讲好长三角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汇集方志学界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商共谋地方志区域合作,开展三省一市地方志学会交流活动,共同谱写地方志合作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5.“一带一路”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今后几十年中国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不仅仅是经济、外交部门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要携手并进,共同投身于“一带一路”这个大局的研究、规划、实践中,才有可能实现成功。“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地域非常广泛、参与的国家众多,需要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古今各地大量的地方志共同构成了既统一又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地方志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独特话语体系,有助于塑造我国良好国家形象。地方志工作者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让世界各国更好地认识中国。

6.人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史志地情文化建设传播。新时代人民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中方志文化是重要的社会文化需求之一。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7年地方志社会需求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对地方志需求度很高,达到92%,其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需求较多的比例最高,达到74%;中青年对地方志需求度高;学历越高,对地方志需求度越高。

(二)面临的挑战

1.我国面临大国战略竞争的严峻考验。随着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逐步加大,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全球性保护主义叠加、劳动力要素供给下降和生产技术水平停滞,导致各国潜在增长率不断下降;国际贸易增速前景堪忧,国际直接投资稳定性严重不足;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攀高,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风险日益集聚;各个经济体增长周期不同步,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负外溢性凸显。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着大地,全球化的语汇激荡在世间,全球化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文化的全球化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志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摆在每一个方志人面前的尖锐问题。

2.行政体制改革向精细化、纵深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对政府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包括纵向层级间关系、横向部门间关系以及部门内部关系三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政策举措总体集中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的调整较少,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内部架构多少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烙印。实际上政府机构“物理加减”只是表象,其并不必然带来职权的“化学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这就明确了行政体制改革精细化、纵深化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下一步改革不会停留在机构“物理叠加”层面,而是会深入到政府部门内部,逐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并切实推进职能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管”“编”结合、运用规划推进工作、依法督促工作落实、应用激励引导机制等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数字文化产业向迅捷化、审美化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导向将直接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在文化回归本性、文化和社会互动的当下,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问题凸显,如何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审美观至关重要。数字文化产业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对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需求。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技术支撑,积极促进地方志与科技融合,催生方志新业态、创造方志新产品、引领方志新消费,“文化+”“互联网+”与“+文化”“+互联网”愈益相互交融,共同助力中国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文化新业态。因此,推动方志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门类融合发展,不断引领方志文化消费潮流和方式,以丰富的方志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数字化支撑下的地方志文化创意以其内涵溢出、创意设计服务与方志文化的融合,不仅解决了志鉴外观和美学问题,更是在日常审美化中引领了一种阅读方式、生活方式,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质。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忽视意识形态、淡化漠视传统文化、文化建设等不同步不相称不和谐的现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和民间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上“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现象。

5.人工智能竞争向白热化、广泛化运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刚刚进入白热化,竞争格局和态势仍然在不断变化,地方志领域必须有危机意识。地方志作为传统领域,只有与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广泛和普遍地为社会使用。这需要借助“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将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地方志的收集、保存、使用、研究、普及、推广等一整套流程,打造智能体验、提供智能服务。

6.新阅读模式的兴起,传统阅读模式的衰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传统书籍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冲击。尽管在媒介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期,不像报纸和期刊明显,但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以及有电子阅读习惯的“数码原著居民”一代的长大,传统阅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进而酝酿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传统阅读模式转型要求愈发明显。当前,地方志面临出版机构转企改制,数字化转型、国际化等等多重压力。其中新阅读模式的兴起、数字化转型是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大众阅读,也是大众可以直接参与和反馈的一个问题,因为人们的阅读选择实际上无意间在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之间进行。

7.史料多元化存储方式对地方志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地方史料文献收集整理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在存储方式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充分地体现了地方史料文献管理的现代化特征。地方史料文献管理工作是保证单位中各项业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要素,是对日常各种活动进行记载的重要的资料,无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重视保存各种数据资料,存储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地方志书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报纸杂志、私人著述、工商业统计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等,面对史料多元化存储方式的冲击,地方志的存着在被替代的风险。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这一历史定位,必然要求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紧紧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勇立潮头,以著史修志编鉴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改革开放再出发,做出上海贡献,提供上海素材,体现上海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应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开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为上海实现从“门户”城市向创新型“综合”城市跃升提供存史的“志库”、育人的“知库”和资政的“智库”,推动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方志十四五文化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谁远谁近?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