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国际商务类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2020-02-24杨成青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商务跨文化实训

杨成青, 柴 畅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为我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一线工作人员。但通过这些年对高职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持续调查,笔者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国际商务类毕业生的满意度并不高;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都差强人意,也就是说,高职国际商务类人才的核心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1](万思志,2017)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形成了对文化自信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一系列科学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戴楚怡,2018)

中华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儿女不但要为之骄傲、自豪,更有理由将之发扬光大。

(二)国际商务类人才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起源于欧洲,由国际经合组织最先提出,主要指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素养都有着专门的研究,各国也都对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界定。我国的核心素养内涵为“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方面。[3](林崇德,2017)

21 世纪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合作、交流、创新和思辨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4](蔡清田,2018)对于高职国际商务类人才来说,核心素养不但包括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更要形成对外交流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要具有文化自信,并通过文化自信来展示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二、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核心素养缺失

(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相对本科学生而言,由于学习时间短,学习能力不强,高职学生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只有4-5 个学期的在校学习时间,而真正能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只有3-4 个学期。加上高职教育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毕业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处理一般事务足够,可是一旦遇到复杂事务,就显得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处理问题能力欠缺,岗位工作拓展能力不强。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一些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迫完成学习任务的占多数,不完成的有少数,认真、主动完成的占极少数,业余时间能主动自主学习课外学习内容,拓宽自己专业知识面的学生就更少了。上述这些原因都导致高职毕业生整体上专业底蕴不够深厚,专业理解能力欠缺。

(二)国际商务业务处理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追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要强。高职生与本科生比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实操能力。一般来说,本科生理论知识更丰富,而高职生动手能力更胜一筹。在就业岗位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是一线实操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在日常在校教学过程中,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各种实训课程、购买了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实景操作,但与现实工作情境比起来,这些措施实训对岗位能力的提高显然还是不够。

对于高职国际商务类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工作内容是与人打交道,业务处理时需要与真实的人进行交流。这种能力不是通过实训课程或实训软件能够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真实岗位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从而获得相关能力。但由于每所学校专业学生较多,一般外贸类单位很难接收这么多学生并为之提供实践岗位,且有时候相关业务又涉及到客户利益或公司机密问题,企业不愿接收或只愿意接收极少数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提到相关能力,以至于毕业生的相关岗位业务处理能力欠缺。

(三)文化素养不足

文化素养是文明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员工业务能力的高低。高职国际商务类人才常常因为文化素养不高导致业务处理不当,客户不满意或失单现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目前的年轻的高职国际商务类从业人员由于受自媒体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无用论”、“过时论”充斥着他们的心里,这从高职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充分体现。然而在对外交流中,由于外国人普遍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且认为很神秘,经常希望有所了解,这时一些高职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却不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导致外国客户非常失望,往往因此失去客户信任而失去一些机会。

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跨文化素养是指在一个文化异质化、多样化的世界中,个体能够与他人适恰地交际并且完成相应工作的各类品质的综合。[5](姜亚洲,2018)一些高职国际商务类毕业生不但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对于国外的文化概念也知之甚少,尤其是国外的风俗、礼仪、禁忌等。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重视程度不够,总觉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更重要,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胜过一切。因此,在与相关国家客户进行交往、交流中常常秉持一种“大咧咧”的态度,对该国家相关文化缺乏实质性了解,结果经常导致不愉快发生,影响业务的进展和开拓。

(四)国际理解力不足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6](何欣,2018)国际理解教育可以使国际商务从业人员更加了解国际社会各民族间的差异,加强国际合作,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时可以摒弃这些差异,求同存异,彼此协作,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彼此更加理解和相互依赖。

高职院校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有些甚至没有这个理念。在高职商务人才专业培养中,主要开设《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课时少,内容浅,对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等问题深度分析不够,有些学生对此也不是很感兴趣。在与外商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时,有些高职国际商务从业者对于外国人的时间概念问题、生活态度问题、政治思维问题等,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导致不能够理解外国人的处事方法和谈判手段,从而错失一些业务机会。

同时,国际理解力的不足也造成了部分高职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缺乏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造成全球胜任力缺失,使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在职务提升或工作选择时缺乏竞争力,当然在国际竞争中也无法获得一席之地。

三、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在学校学习和岗位实践中,不断进行业务学习、知识积累和能力磨练,方能提升专业知识、业务处理、文化素养、国际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

(一)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1.高职学生普遍特点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性较差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总体学习态度是令人担忧的。高职学生主要有四个来源: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社会人员。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将精力放在打游戏、做生意、谈恋爱等方面。有专家将高职学生分成四类:高考发挥失常的、严重偏科的、学习能力差的和学习态度差的,但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笔者在高职学校从教近二十年,接触到的学生中不乏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态度好的,很多学生不满足高职文凭,也不断地通过专升本等形式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只是有些同学在高中时期没有将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上或者高中时期个人情感上出现问题等,导致高考分数不高。不过总体上来说,同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对于书本知识不够感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却是不争的事实。

2.学习态度的转变需要挫折磨炼

互联网时代,快速更新的知识要求员工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能力。职场内的每一位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工作中运用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我国古代“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殊途同归。

职场如此,学校更是如此。高职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名家讲座、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学期中实训挫折、岗位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间接或直接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的道理。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因为转变一个人思想观念,没有什么比跌倒了再爬起来更强而有力,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也有助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3.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

我国教育制度中的薄弱之处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无论你承认与否,“填鸭式”教学依旧大行其道。教师给学生灌输了太多的东西,却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有时候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而没有转化成能力,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提高。我们熟悉的现象是:学生学习是被迫的;完成作业是被迫的;甚至考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都不是自己决定的。这种从小缺少自主性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高职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谁想过高职学生下课后的第一选择是什么?是游戏。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学生研究游戏过关和打游戏升级有着无比坚强的学习能力和耐心,越挫越勇、越挫越强。

高职学生不是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自主学习专业知识、书本知识的信心和耐心。高职教师需要改变课程教学手段,不再是“填鸭式”或“讲座式”的教学模式,应多采用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情景式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从知识学习的点点滴滴中获取自信。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改变高职学生看到知识壁垒直接回头的现状,鼓励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把耐心用在专业知识上,而不是游戏过关上。

(二)利用互联网+学习国际商务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知识学习搭上了快速而方便的列车。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远程学习名家课程不再是梦想。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国际商务知识之外,高职学生还应该在网上选取与未来岗位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国际商务类课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不是替代课堂学习,而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毕竟受限于专业与学时,有些课程学校无法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无法深入探讨,而只是了解基本知识。

其次,互联网也给高职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模式。除了网络平台名家课程之外,高职学生还可以有效开启网络阅读模式,多阅读一些国际商务案例、国际商务纠纷、目标国礼仪、文化等方面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国际商务知识储备和国际商务理解能力,为未来的岗位实践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寻找实训机会培养国际商务处理能力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7]高职教育中,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岗位实操能力以实用为主。但基于我国的基本情况,高职学生数量多,学生的实训、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原因这里不再赘述。因此,高职学生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国际商务处理能力。

1.校内模拟实训

对于我国的高职学生来说,校内模拟实训无疑是解决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最佳办法。目前,我国国际商务实训软件开发比较成熟,种类也比较多。有岗位模拟实操,也有岗位系列能力训练。各种真实情景的模拟场景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基本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作,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函电、跟单等进出口业务操作。高职学生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无疑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国际商务处理能力。

2.校外实训

再好的校内模拟实训也代替不了校外岗位实操,校外实训对于国际商务人才来说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国际商务需要与国外商户进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纸张材料处理。校内实训虽然可以在业务流程上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部分业务,但却很难让学生有机会与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或处理业务。虽然校内实训也有角色扮演类的内容,但毕竟与真实的场景差距太大。因此,高职国际商务类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机会,将自己融入到岗位实践中,谦虚谨慎地向企业师傅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进行能力锻炼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岗位实践中的得失,查找内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同时,如果学生或家人有社会资源,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加深对国际商务的理解,提高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能力,完善业务处理能力。这种机会比学院的统一安排更加难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更显著,毕竟这种一对一的指导给学生的实践机会更多。

(四)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国际语言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各地区间不同文化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交流不断增加,国际性大公司的不断扩张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沟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沟通学”。

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核心素养缺失的核心是文化素养的相对不足,因此,提高国际商务人才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加强人才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人才不但要了解和掌握目标国的基本文化,更要能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介绍给外国客户,而前者是很多高职国际商务类人才基本掌握的技能,但后者却是很多人并不具备的能力。

1.将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纳入课程体系

根据笔者的调查,《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概况》或者某个具体国家概况等都或多或少纳入到我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但很少有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编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即使纳入,也都是中文类课程,基本没有英文类或双语类课程。这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了这些人才只具有50%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即能够很顺畅的将英语国家的文化展现出来,却不能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美丽景色、传统美食介绍给外国客人。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要根据专业情况,组织专家编写相应的英文校本教材。目前我国国内相关教材较少,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就更少了。二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类纳入课程体系,并将之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美景、美食、传统戏剧等对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非常有吸引力,如果能够介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给外国客户,不但可以在感情上打动外国客户,还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三是要改变教法,不能再使用讲座式教学法,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相关项目的训练,达到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效果。

2.文化包容性的培养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识。中华文化一直主张“和而不同”,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要做到“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中都有值得彼此学习的优点,当然也有一些令对方感到不可思议之处,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在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国外各种文化现象的成因以及人们经历多年养成的固有思维模式,通过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彼此的利与弊。只有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方能理解其行为,进而才能做到文化包容。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文化与事务的政治性。很多国际文化往往与政治、经济息息相关,或者与该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国际文化观,并能根据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要求,与学生一起梳理国际文化的特点,了解外国文化中的弊端,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外的月亮不都是圆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3.以项目为手段,提高国际理解力

高职院校的国际理解力教育要与文化包容性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手段,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学生文化包容性与国际理解力提高的目的。学生接到项目中的任务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他们需要任务分工、查找资料、讨论观点、咨询教师等,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之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评判,指出小组观点的不当之处,并进行解释。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学生不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锻炼了文化包容性和国际理解力,使学生在国际问题判断、理解方面有一定高度,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拓宽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OECD 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在尊重人性尊严的前提下,个人拥有从多元观点批判性地分析全球与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能充分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自我及他人的观点、判断与诠释;能够开放、适宜、有效率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发布了2018年全球胜任力框架,首次将“全球胜任力”概念引入国际测评项目。

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教育中,全球胜任力培养必不可少。虽然有专家认为,高职层次的学生主要从事的是一线工作,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必需的。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不断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文化的多元批判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都是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些人才未来能否适应国际商务工作岗位的检验标准之一。因此,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教育中,全球胜任力培养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中。通过课程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辩论、热点分析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国际事务、分析国际热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文化包容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四、结语

高职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在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人才的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理解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真正肩负起我国国际商务交流和合作任务,同时也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自信、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基层人才。

猜你喜欢

商务跨文化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商务休闲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