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

2020-02-24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吴 军

(湖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必然要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成效,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因此,深入阐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含义,认真梳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客观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具体机制,是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破解发展瓶颈,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思政课学科特点,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验证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而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活动。在形式上既包括在课堂上进行的演讲、讨论辩论等课内实践,也包括在课外开展的比赛竞赛、讲座报告、论文作业等活动,还包括校外参与的调查参观、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等社会性体验实践。它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体现了思政课教学观念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目标。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有:组织保障机制、教学管理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环境保障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人员、管理和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发挥出整体效益,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由此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主体是高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成效如何,水平高低与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密不可分。因此,认真分析实践教学的建设意义是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首要前提。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里,大学生信息获取、思想形成、经验确立的主要途径不再是书本和课堂教学,而是来自于自媒体、互联网和社会环境。各种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的信息和资讯充斥着现实世界,给学生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信息资源的丰富便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张扬了人的个性与价值,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面对泛娱乐化的信息,学生缺乏自觉的控制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辨别力,往往沉沦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和心灵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模糊人的是非善恶观念,淡化意识形态的区分,疏远人伦道德。由此在大学校园中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政治观、文化观和道德观。同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社会中各种深层矛盾凸显,新的社会问题交叉叠加,比如腐败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等,这对涉世不深,情绪上容易激动,缺乏历史视野和政治觉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让人心悸的难题。如何回应学生的关切并作出有力的回应,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根据,更要有事实的对照与说明,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疑难困惑,获得认识上的升华。因此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直观的现实对照去引导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去感召学生。而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往昔,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较少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同时大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意识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从自我出发,不愿接受与自已预期不同的思想观念,单一的理论说教很难让学生心悦诚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学生成长的独特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严重的挑战。如果思政课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坐而论道的传统方式上,一味强调填鸭式的思想灌输,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不切中社会的现实问题,不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那么思政课就会越来越边缘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会越来越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思政课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思政课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有效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又要弘扬新时代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鲜明的政治属性。现代教育重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光靠理论教学无法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思政课要改革课程设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工作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同时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学生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实践,还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而信念与实践密切相关,信念是要通过实践去巩固内化,信念的确立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我们必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思悟践,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化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分析上来,透析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准确把握各种发展变化,冷静分析前进中的急流与险滩。既巩固学识、思考人生,又认识国情、理解国情,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起来,达到政治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情感上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验证、拓展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生感知社会,体验生活,并且融入自我的感悟与体会,能够在探索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在理解、体验过程中自觉将思想政治理论巩固内化,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识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实践教学的开放性、现实性和共享性特点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实干本领,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团队力量联合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为日后的成长与进步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实践教学的课时、组织、教学内容与形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新时代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以此为指导,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各高校实践教学发展参差不齐,在某些方面还表现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我国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的思政课长期在高校处于辅助课程的地位,其政治功能不突出,受重视程度不高,在活动开展、经费申请、成果展示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重专业课程轻思政课程的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一些管理者把实践教学看成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作为应付检查的点缀工程,认为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庞大的学生群体难以有效组织,安全风险系数较高,教学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对于开展实践教学的师生采取不冷不热的应付态度。思政课的弱势地位使部分教师也缺乏热情和动力,教学操作上随意,教学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目标也不明确。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难以产生有影响力的效果,矮化了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和功能。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难落实

为了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高校普遍都成立起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但是专门研究、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机构还不健全。这一工作部分归属于教学院部,部分归属于教务处,功能上相互重叠,组织上衔接不紧密,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践教学是一个涉及学校各部门、学院和校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一盘棋,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其组织涉及学生、教师、场地、经费、安全、管理和后勤等一系列与各部门学院密切相关的环节和因素。由于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其它学院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严密组织,没有同级单位的密切配合,齐头并进,单靠思政课教学部门独立开展活动,那么实践教学的管理风险和安全风险就难以把控。这种单打独斗的组织形式会使实践教学的规模、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健全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权责义务,建立协调机制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行动先导。再者,实践教学本身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计划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的课时也没有统一标准,教学的安排缺乏统一性,什么时候该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这种应付式的随性安排造成管理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质量不佳。还有,实践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设计较为陈旧单一,很少运用信息化元素,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实践教学缺乏客观、公正、多元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表现缺少可量化的评价环节,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学生是否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缺少可监控的制度化管理。学生往往凭借几页拼凑的社会调查报告就可获得相应学分和成绩,这对于认真从事实践教学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评价机制也就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另外,对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核算,质量考核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也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落实既要“认真做”也要“严格管”,完善实践教学亟待建立规范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缺创新

长期以来,受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简化流程,采取最省心省力的教学形式,通常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当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撰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以报告结果来定成绩。四门主干课程都采取这种形式,造成学生的一篇调查报告可以周而复始地使用,这种毫无创意、流于形式的做法不仅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而且也导致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有偏见和误解,把实践教学等同于额外负担,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一些教师开展了诸如演讲辩论、报告讲座的课内实践教学,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诸如观影、微视频制作和成果推介等网络实践教学,但这些远远比不上社会实践。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反复对照比较,在理解、启发和感悟中才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观念,进而在实践中逐步上升为精神信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在教学形式上勇于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紧密协调,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特色。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还不足

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是当前实践教学最大的短板和瓶颈,也是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教育部 2020年第46 号文件明确规定了思政课本科生人均每年不低于40 元的经费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以其它平台经费、项目经费充当思政课专项经费的现象,而且没有做到单列开支专款专用,因而实践教学经费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涉及组织管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环节,每一项环节的落实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作支撑。许多优秀的实践教学方案没有落实关键就在于经费的掣肘。由于经费的限制,部分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能以点代面,组织学生小分队外出参观考察,教育主体的受育面很狭窄,其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也就非常有限。由于经费保障不力,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持续改进和更新,实践过程往往走马观花,走过场。经费的制约也影响到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维持。因此,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实践教学正常开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四、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众多因素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实践教学得到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们共同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与支撑,由此形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保障系统。

(一)构建权威统一的思政课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要达到铸魂育人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权威、高效、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各高校党委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在学校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专业建设等方面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位置。建立由党委书记主管,思政工作副校长分管,思政课教学部和教务、团委、学工、后勤等各职能门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共同研究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方略、总体规划和存在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与协调,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职责。有序推动实践教学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同专业实习、学生活动统一起来,形成各部门上下联动、指挥通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二)构建严格高效的思政课教学管理保障机制

科学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首先,思政课教学部门要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组织无序,无章可循的做法,由本部门牵头,教务处统筹,学工、团委等其它部门配合,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作出科学规定,为全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行动指南。其次,以实践教学方案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规章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经费使用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一方面明确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职责与义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教学安排与时间等,让教师有章可依。另一方面,规范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管理要求和纪律要求,严格奖惩制度,让学生有规可循。同时,为杜绝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敷衍塞责,学生草率懈怠,要把管理与监督落到实处,教务处要会同学工、账务等相关部门与思政课教学单位一起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实践教学成果进行督查,检查实践教学是否按计划、分步骤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对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评价意见。对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制定有激励性、约束性的奖惩措施。如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定不同等级,以此为依据核算工作量;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结果进行考核,确定占总成绩的30%,以此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架设与宣传部门的联系纽带,将优秀作品、典型事迹在报纸、网络上大力宣扬,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交流与成果展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三)构建充足完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高校是否有魄力、有能力、有信心投入相应的资源来开展活动。这些资源主要是指实践教学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首先,在人力上,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配备一支经验丰富,素质突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这是实践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必备条件。当前,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如火如荼,在人才引进上大都重点考查人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但很少考虑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大量事例表明一些教师还不适应实践教学建设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窄,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组织能力不强的缺陷。因此各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力度,要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参加实训,参与进修。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专家和社会人士开展讲座培训,介绍成功经验与心得体会,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聘请优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帮助解决一些重大难题和关键任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在物力上要为实践教学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校内,建设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增设学生实践活动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场所;添购学生思政学习必备的图书资料和影视资源。在校外,高校要集思广益,发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它作为推进实践教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基础数量,满足全校大批量学生的参观学习所需。由学校出面,与校外一些知名度高、有特色的企事业单位或城乡社区开展合作,“按照‘命名挂牌、深度实践、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的原则”,[4]签约成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互惠共赢。既给学生提供了固定的实践教学实施场所,同时也可利用学校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上的优势,与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双方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校际联系,与其它高校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对方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活动,优化教育资源。既节约了实践教学经费,又拓展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量”与“质”。固定、足额、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充裕,内容确定,安排顺畅,为实践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在财力上要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制度。对思政课的经费支持力度是评判高校“四个意识”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交流表明,“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的规模、程度、速度和质量,将更多的取决于该校的经济投入实力”。[6]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上的支持力度与产出效应是成正比的,微薄脆弱的资金支持支撑不了实践教学的长期发展。高校要既要开源节流,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为实践教学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要严格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足额足量把生均经费落实到位,防止走样变形。按照教育部思政课建设标准,单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帐户,规范经费的使用办法,简化审批程序,做到专款专用,实报实销。并随着高校发展逐年提高资金投入比例,保证全校实践教学资金充裕、使用便捷,师生受益。建立约束性、稳定性的经费保障制度为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这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最根本的建设环节。

(四)构建客观公正的思政课质量评价保障机制

“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6]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要制定一套可操作、可回溯,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以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考核,坚持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评价对象既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组织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考查教师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和方式;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实践教学成果评定;实践教学的反思与总结等。上述每一环节都要量化为可核算的具体数值,对于难以量化的过程考核和组织效果考核,可采用教研活动,教学沙龙的形式,由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匿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相应评定等级。对教师的考核结果要直接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间接与教师的岗位进档、先进评比和职称评定联系起来,激励教师认真负责、严格落实。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指学生的思想态度;学生参与情况与表现。包括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次数,时间、种类等;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情况;社会实践的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视频、讲稿等。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细化为具体条目和分值,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项计分,最后一起统分计入总成绩。同时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指标,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入党和先进评选相结合,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还涉及理念保障、学术保障、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有赖于教育工作者高屋建瓴,扎实推进每一项工作细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立足于现实发展需要,不断创造实践教学的精品佳作,把实践教学办成学生真心喜爱、用心参与、终生受益的教学项目。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