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及其培育体系的构建

2020-02-24

关键词:培育育人责任

王 敏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度使“担当”“时代新人”成为热搜词,并使责任与担当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担当精神”和“大学生”搜索,发现目前鲜少有学者关注到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问题。加之,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实然状态来看,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还存在诸如重视度不够、系统培育课程体系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些都恰恰说明对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对于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培育诉求:大学生担当精神是奋力推进新时代的能量支点

1.准确认知新的历史方位的担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宣布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客观上要求人们要科学认知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意义,以更强烈的担当意识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更深沉的担当情怀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精准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是奋力推进新时代的基本立场。历史方位不清,则时代责任不明,进而导致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模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具有许多新特点、新任务的重要发展期,厘定这一重要发展期中的“变”与“不变”,是党和国家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当下找准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重点的新坐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变”了,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不变”。深入分析和正确认知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发展的“变”与“不变”,为谋划和确认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的主要依据,也为培养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肃清认知障碍。总之,大学生作为勇担历史大任的主力军,客观上就必须科学认知新的历史方位,在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的过程中不断明晰他们的时代责任。

2.奋力托举中国梦的担当能力

奋力托举中国梦需要能于担当的时代青年。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大学生,自觉认知到自己所承担的时代责任,是实现历史使命的必备条件。而能否有善于担当的能力则是影响时代责任实现进度的关键所在。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担当能力的青年持续为之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二节就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要明晰的奋斗目标、要担当的时代责任,中华儿女要具备的精神状态,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担当意识与责任能力。这是因为中国梦是历史的、艰巨的,无论是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当代,有担当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始终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中国梦又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持续奋斗、坚毅担当的长久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明确责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指标,而且期许他们能够成为奋力托举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3.理性应对新“忧患”的担当勇气

忧患意识一直与使命、责任、担当共同存在。崇高的理想追求与深刻的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也应当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素养。因为任何时代的使命都是在积极应对该时代的“忧患”中,而不断地具体化、目标化与可操作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意识,更需要基于对以下新忧患的精准认知之上。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宗旨所蕴含的忧患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2]62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新时代人民不断奋斗前行的核心责任。其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所引发的忧患认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现需要以坚定的责任意识为精神动力,需要以明确的担当责任来付诸实践。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方略所指引的忧患认知。这一战略布局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奋力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的战略决策。大学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之一,理应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二、培育现状: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面临的多元价值冲击

1.“喜围观,怯担责”的看客心态

在新时代,微博、直播平台等为“围观”看客心态的生成提供了匿名的身份、提供了新的“观看”场所。这就客观上使得看客心态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与可能,进而促使人们对该承担的责任的推脱、应有的责任认知的恶性重建。

围观的看客心态引发“喜围观,怯担责”的责任推脱认知。这种无理的责任推脱认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个体将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无限最小化,进而促使个体自觉的、麻木的认为其推脱的责任是合理的。但这种具有明显责任推脱倾向的看客心态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具体来说,这种“喜围观,怯担责”的看客心态对大学生责任认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大学生倾向于将应承担的责任转移到自身之外。在无理的责任推脱心理暗示之下,大学生会将其看客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转移到集体看客群体身上或归因到具体的客观原因上,从而摆脱所要承担的责任。(2)大学生习惯性的忽视甚至歪曲其看客心态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大学生将自己的看客心态与其他更具有深度危害性的行为进行对比之后,最大限度的弱化其看客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合理化”自己的看客心态、强化自己推脱责任的理所应当。

2.“尚自由,淡责任”的失衡心理

恩格斯说:“如果不理解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很难掌握道德和法的问题”[3]98。自由与责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科学的自由观是准确的责任意识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自由意识作为前提,就不可能有自觉的责任认知。

恰当的履行义务与所享受的权利自由是共生关系,没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就不可能催生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没有以责任自觉为保障的自由,也只能是海市蜃楼。新时代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虚拟性、传播媒介的大众化,虽直接提升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言论自由度、传播信息的平等度,但也诱发部分大学生滋生了非科学的自由平等意识,导致他们不能理性地把握自由的程度,不能自觉的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大小。具而言之,一是非科学的自由意识,易引发大学生逃避责任行为的出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肆意发表言论、非理性的谈论问题,这些非理性的言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构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认识、道德责任价值体系,进而消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二是非科学的自由意识,削弱大学生对承担责任的内在需求。个体的责任自觉意识一定是以其内在对自由的理性追求而自发产生的,没有科学的自由意识,就丧失了持续承担责任的内在需求。

3.“泛化责任,推诿卸责”的偏颇认知

在新时代,大学生交往的载体被进一步拓展,交往的影响被无限放大,大学生多样的传播身份、延伸的交往行为随即带来了迷茫的传播身份认知,而迷茫的主体身份认知会阻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冲击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的觉悟与决心。

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理应根据自身的主体身份发生合情合理的行为,理应找准自身的角色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然而“泛传播”环境下迷茫的主体身份认知,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肆意的发表言论、非理性的谈论问题,这些非理性的言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产生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泛化、弱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曾指出:“采用存在交往的方法,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4]。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交往途径与互动主体都被无限扩大,有些大学生会在此交往过程中,容易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传递给他人,进而可能导致他人出现个体责任被模糊化、个体不愿担当的现象。二是高校出现“有利相争,有责相推”的局面。近年来,一些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的侵害,与同学、老师交往的初心不是为班级学校做贡献,而是为一己私利而努力,其本质上其实是缺乏担当精神造成的,担当精神的实质就是个体在承担追求自身发展的本职的同时,也承担着他人健康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使命。

三、培育路向: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价值教育理念的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的同向发力、社会风尚的良性熏陶等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环境,营造立体化的担当精神培育体系,进而切实提高他们的担当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1.转变育人理念,提升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重视度与力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内驱力,是指引教育工作者以德育人的前行灯塔,是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可靠保障。当前,大学生担当精神面临的时代诉求与现实境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角色,共同决定了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势而化地转变育人理念,把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摆在育人的重要位置,以创新的育人理念回应时代的诉求、现实的挑战。

首先,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升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视度。党和国家应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把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量支点。从教育中长期规划、教育资金、教育人才等多维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切实的提升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视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学校应升级育人理念,高校要以“德”为教育的基础、以育人为教育的目标。学校是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树立所有课程必须协同育人的理念,升级德育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阐述,及时融入以中国梦为主体的专题解读;升级其他课程的育人外延,广泛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有深度的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其他课程作业教师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从本学科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协调起来。最后,提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担当精神培育意识。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要坚持德育与教书相统一的理念。主动关注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嬗变情况,将培育有担当的大学生教育理念,切实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学习理念,提升自身接受担当精神培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与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担当精神培育中的同频共振。

2.升级育人内容,构建合理务实的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内容体系

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受教者塑造良好的“德性”,引导人们负责任的生活与行动。不断加强责任担当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重要一环。从思想意识、行动实践两大层面,构建合理务实的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内容,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实效性的必备条件。

在教育内容上,明晰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价值指向与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2]145这一寄语,不仅包含了对培育有担当、勇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殷切期待,而且指明了担当能力的大小直接关乎责任使命的完成度,也就是说个体要有担当的自觉意识、承担的责任实践。一方面,明晰思想意识层面的担当精神教育内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实践的指南。确定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旨,以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担当意识为核心,以担当自觉为基础的教育内容,这是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明晰行动实践层面的担当精神教育内容。所谓担当精神终极目标就是对责任使命的承担与履行,因而担当精神培育的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实践性。即通过明晰承担责任使命的实践指向,针对性的培育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专业业务能力、责任践行能力。总之,就是提升大学生践行责任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最终落脚点。

3.创新育人方法,将担当精神培育生活化、实践化

担当精神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种优良的自觉意识,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在生活中凝练,进而成为大学生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在培育中,注重方式方法,把担当精神教育当作一种养成教育,从而使日常生活都成为培育担当精神、践行担当精神的实践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担当认知与担当行为的和谐统一。

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体验教育、榜样示范、实践教育的育人方法。大学生担当精神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担当精神教育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其生活化、实践化,即培育方式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方法。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5]所以,我们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应当优先综合选择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正反榜样示范的方法,引入实例案例,交流讨论,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科学理性的担当认知。二是通过创设具体的责任情景,让学生在预设情景中进行思考、开展活动,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担当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三是回归生活的实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公益志愿活动、学校管理、社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责任,养成自觉担当责任的良好生活习惯。

4.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崇德向善、力争担当的社会风尚

古语有云:“美教化,移风俗”。其意就是美好的道德行为、社会风尚,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改善不好的社会风气。可见社会风气对养成美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现代教育也强调社会风尚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无形熏陶作用,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看成是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场域。担当精神作为大学生最核心的德行修养,更是与社会风尚互利共生。

营造崇德向善、鼓励担当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正气。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担当意识、担当行为所做出的态度上、情感上的评价与判断,会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因而,用崇德向善、鼓励担当的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指引大学生趋善避恶,自觉加强担当精神修养。此外,优化网络文化,坚守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阵地,创新网络话语体系,主动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正确的义利观。开设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专属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和人民面对的世情、国情与党情日益复杂,全体中华儿女都在朝着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前行。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客观上就需增强托举中国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然而大学生的身心尚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其特殊的发展时期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来加以引导与培育。为此,高校各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价值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势利导地更新育人理念,将担当精神培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时而化地升级育人内容,构建合理务实的担当精神培育体系,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政策落实;因势而为的创新教育方法,切实将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因事而化地优化育人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担当、崇尚担当的舆论氛围,如沐春风的熏陶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