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实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项目为例
2020-02-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使用者对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场地的使用感受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目前缺少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场地使用后的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以下简称POE),导致设计者的最初想法与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场地投入使用后的情况常常不一致,许多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场地在投入使用后不久便淡出公众视线,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我国园林行业需要急待改进的问题,同时也促使我国高校开始注重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开展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探索,以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提升我国园林行业的设计水平与质量。
一、POE理论概述
使用后评价(POE)是指在建筑物或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的若干时间里,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物或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项目的评判[1]。使用后评价(POE)主要关注使用者对建筑物或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需求、建筑设计的成败及建成后建筑的性能,目的是为将来的建筑及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POE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主要是建筑学者进行的小范围(如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重视。随着POE理论的逐渐成熟,研究范围开始扩大至公共住宅、老人院等,调查对象也扩展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20世纪80年代,POE理论在国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企业的办公室、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2]。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对POE理论的研究[3]。目前,POE理论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其中POE理论对城市绿化空间的研究对象包括校园绿地、城市公园、街旁绿地、城市湿地等[4-7]。
二、基于POE理论开展园林专业教学的意义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对于规划设计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常常立足于设计者本身的意愿或投资方的意愿,导致其主持规划的项目往往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而最终逐渐被公众抛弃,失去活力。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规划设计中缺乏一种以使用者价值需求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POE理论的运用打破了这一主观的设计体系,它从根本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信息反馈使得项目后期的改进方向更加明确化、人性化,从而使项目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基于POE理论开展园林专业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基于POE理论开展园林专业教学,可以打破学生对规划设计的禁锢思维。掌握运用POE理论的方法,可以使规划设计环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根据使用者的信息反馈,设计师可以重新定义规划设计的开展模式,有根据、有需求地提出规划设计细节。
其次,基于POE理论开展园林专业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户使用后的评价对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意见反馈可以更好地让设计者认识到该项目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以便在下次规划设计中有所提升与改善,也可为同类项目的策划提供参考,最终形成良性的设计循环。
最后,基于POE理论开展园林专业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设计灵感。在对使用后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学生可在分析结果中寻找新的方法,避免空洞的想象设计,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促进学生对于规划设计的全面认知。
三、基于POE理论的“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目标
“风景区规划”是园林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已学完“园林设计初步”“景观生态学”“园林史”等课程知识。基于POE理论开展“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风景区规划设计项目的改造,充分掌握风景区规划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组织
笔者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国家4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POE理论组织学生对博览园景观进行提升改造作,并将其作为开展“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项目概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2006年全面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多年来,博览园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科展示平台,主要服务教学和科研,同时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科普教育基地。博览园由5个专业博物馆与馆外丰富种质资源组成,由于没有抓住时代机遇,博览园的发展较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笔者基于POE理论让学生着重调查游客的游览感受和对不同景观空间的需求,并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完成博览园景观改造与提升的实践。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使用后评价的组织
笔者将88名学生,按4人一组分为22个小组,每组设计一个博览园的规划改造方案,并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之后,各小组通过对辩的形式,评选出最佳项目改造方案。笔者以博览园规划改造的最佳方案为例,系统阐述基于POE理论开展“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的方法。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项目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笔者在此次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实地勘察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规划改造的调研方法见表1。
表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使用后评价的方法和内容
图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改造方案总平面图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使用后评价结果的分析
本次调研最终收回问卷231份,同时向博览园办公处获取了博览园近年来节假日(劳动节、国庆节)的调查问卷总计1 300份,有效问卷共计1 500份。面对面采访人数近60人。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博览园的主要参观者有研学旅行团、休闲放松的周边游客以及周边的居民和学生;参观者游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科普知识;大部分游客偏向于在室内和蝴蝶园游览,这说明馆外的景观吸引力不够,景观丰富性不强;在功能区方面,游客普遍认为停车场布置合理,即使在节假日高峰期(如五一假期)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停车问题;而餐饮区、休憩广场、中心水体区布置不合理,应当重新修缮;蝴蝶园内相关文化性元素较少,无法满足游人的心理要求。
基于调研结果,学生从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角度对博览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博览园存在的3大问题。一是在道路方面存在着问题。使用者在游览过程中由于园内道路分级混乱、铺装单一、指示牌不明确等原因,易出现迷路或绕路的情况,影响了参观者的观赏兴致。二是在功能分区方面存在着问题。博览园各区域功能划分不明确,通过对客流量与游人喜爱程度的调研,发现园内类似于林荫区、葡萄架等区域利用率极低,而蝴蝶园常出现大量游人聚集、道路堵塞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游人的游憩与观赏,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在文化营造方面存在着问题。首先,农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各个区域自身特点不够突出,缺少相关的文化设施来烘托主题;其次,游人情感共鸣不强烈,很难在游玩后产生留恋心理。
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改造方案
基于POE理论,学生对当前博览园的现状有了全新的认知,他们跳出以设计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从使用者的视角真实感受到博览园的实用与虚设、便捷与不便、舒适与不适、有趣与无趣,并科学地提出改造方案。
(1)将道路重新分级,保证园路通达全园
改造方案表明,其中一级园路为3米,将入口集散广场及各大展馆的主入口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最便捷的通达方式;二级园路为1.8米,将各展馆的次入口连接起来,游客按照二级园路路线便可按次序游览各大展馆;三级园路是1.5米的游步道,设置在环境优美、植被茂密的地区。尤为重要的是在每个主要路口设置有明确的指示牌以指引行路方向。
(2)对现有的各个区域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增强园区的实用性,提升游客的使用感
方案删减或增加了博览园部分特定功能区。同时通过不同措施对各个区域的文化性进行了增强,在保证以农业主题为主旨的前提下,凸显不同区域的特定文化属性。改造方案对原有的蝴蝶馆、中心水系、入口密林区等进行了功能提升,删减了中草药园,增添了五谷种植园、园艺零距离体验园、种植采摘园、餐饮休闲广场等功能区域。解决了先前因功能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客流量分布不均的现象,提升了各个功能区的利用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项目改造方案总平面图见图1。
(3)设置雕塑小品,增添文化氛围
蝴蝶馆经过重新规划形成了环形道路,并加入了四季适用的文化活动——祈福树祈福,同时馆内设置以蝴蝶神话故事为背景的雕塑小品,以期增强蝴蝶馆功能性的同时,深化其文化内涵;中心水系区经过重新规划,水系高差富于变化、节点设置开合有致。同时,将生态净水作为创新点,改造方案将博览园北侧渭惠渠中的水作中心水系的来源,渠水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植物床系统、养鱼塘、戏水池之后,最终汇入渭惠渠,完成渠水的净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项目生态净水系统流程图见图2。
图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改造方案中的生态净水系统流程图
为使游人与水体有更好的互动,将此地规划设计为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理想游赏地,游人在此可体验“曲水流觞”,可以赏花踏青;博览园的入口林荫区经过重新规划,改造成为雨水花园教育区,为游客展示“雨水花园”的知识,解决了场地使用率低的问题。
新增餐饮休息区设置在原先闲置的葡萄架区域,在此处设置小型餐厅、小卖铺,并提供热水,同时保留部分葡萄架,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既解决了就餐难问题,又提升了场地的趣味性;新增的种植采摘园设置在原先中草药园区域,突出了农业博览园的特点。
四、基于POE理论开展“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在基于POE理论开展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88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方式对场地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他们深刻意识到风景区的游憩主体是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应突出游憩主体的需求。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此类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在具体问卷设计、访谈关键问题筛选等方面,学生能够将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二)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基于POE理论的指导,学生明确了风景区规划的意义及设计者应遵守的设计原则。在改造方案点评过程中,有8组学生(32人)意识到没有充分的POE调查,造成了他们方案改造的不彻底甚至有失偏颇。因此,这8组学生在提交最终方案之前,通过实地再调查与评价,并结合风景区规划的设计要点与重点进行了方案的修订。通过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充分掌握了课程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
(三)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学生的改造方案都能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以使用者价值需求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对研究场地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认识、评价与改造。笔者通过对课程评价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93%的学生通过基于POE理论的实践训练,获得了3方面的收获:一是专业知识与素养得到提高,不再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增强,具有了团队的荣誉感;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在方案汇报以及小组对辩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POE理论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重要反馈手段[4]。它不仅提高了规划设计项目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为公众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保证了项目最终使用者的意见得到反馈[1]。基于POE理论的园林专业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一方面能够真实地反馈出园林建设项目中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所在,这也是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