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绿水青山 全面加快新林科建设
2020-02-24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 311300)
2019年6月28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召开了“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共同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考,为高等农林教育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吹响了“开工号”。
浙江农林大学始建于1958年,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学校涉林的本科专业共6个,均为国家级或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对如何更好地建设林科专业、突出优势特色专业和学科的特色,更好地建设新林科,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新林科建设的背景
(一)“新工科”建设给“新林科”建设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等五大研究和实践方向[2]。“新理念”方向是指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新结构”方向是指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新模式”方向是指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新质量”方向是指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新体系”方向是指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对“新林科”建设的主要启迪是,必须注重求新求变,注重交叉融合和多维联动发展。
(二)“新农科”建设为“新林科”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
“新农科”建设提出要“开改革发展新路,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要“育卓越农林新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树农林教育新标,构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安吉共识》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新农科”、什么是“新农科”、怎样建设“新农科”等问题,明确了新农科建设的使命、任务、目标和责任。这都为“新林科”建设创造了最佳的历史机遇。
(三)《新林科共识》为林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发布的《新林科共识》提出,林业高校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林业草原功能定位相符的涉林学科专业新体系,促进林科与更多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发展,为林业草原事业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设新林科,要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规律,借鉴国际林学学科建设经验,统筹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新理念,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这为新林科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新林科建设的思考与行动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的3个基本要素,而且缺一不可,三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密切关联的辩证关系。但是,我国高校一直存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和“学科强、专业弱”等现象。因此,“如何将学科优势转换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一直是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从理念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逐层推进,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闭环,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一)理念创新——生态引领,求新求变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校视察时指出:“建设生态省,林学院大有可为,责任重大。”浙江农林大学全面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生态引领,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恒久目标。
浙江农林大学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世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各行各业做出的贡献是母校获取社会声誉的最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大学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友的鼎力支持。因此,学校坚信,大学是校友的,尤其是本科校友的,校友是大学未来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有从“物质时代”加快进入“后物质时代”的迹象。后物质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价值实现和幸福体验[3]。因此,面向未来的高等农林教育应更多关注人才培养的通专融合、素养本位和全面成长。
(二)体系创新——需求导向,集群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基于全产业链理念,遵循“面向未来、聚焦农林、彰显生态”原则,打造“智慧农业、现代林业、绿色环保、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健康养生”等六大全产业链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现代林业学科群”“现代林产加工学科群”“人居环境学科群”“绿色环保学科群”“生态文化学科群”和“健康养生学科群”等六大涉林学科专业群,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挖掘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中,“现代林业学科群”的主攻方向是建设生态高效现代林业,支持“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两大战略。
浙江农林大学统筹兼顾“进一步持续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生态”两大目标,按照“高峰、高原、培育、基础”4种类型分层分类建设33个学科。其中,“高峰、高原”学科大部分为涉林学科,详见表1。
表1 浙江农林大学分层分类建设学科的分布情况
(三)模式创新——交叉融合,深耕卓越
1.开设“求真实验班”,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浙江农林大学于2018年开设“求真实验班”,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求真实验班”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先行区、本科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实行“一制三化”培养模式,坚持“宽厚基础、差异教育、融通国际”的培养特色。例如,在“求真实验班”首次试点开设“大学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学术性表达的技能与艺术,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求真实验班”面向“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农科”开设,涉及全校的33个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其中,面向“新农科”开设的“求真实验班”覆盖的涉林专业有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等,人才培养特色是坚持宽口径培养、突出国际化,目标是培养农林拔尖创新人才。
2.改造传统专业,构建基于课程模块的多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农林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学科、强学科的优势,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林学专业为例,依托林学优势特色学科群,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包括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基本技术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并采取“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衔接模式,彰显学科和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依托林学的学科优势,浙江农林大学建成了2个品牌专业模块,并总结形成了“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山区精准扶贫经验。一是围绕竹林培育、笋竹加工、竹炭生产、竹材深加工等,三十年如一日服务安吉、临安、丽水等地的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二是攻克了山核桃、香榧的良种快繁、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推进了干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干果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
3.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
浙江农林大学不断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入外部优质资源深度参与学校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国际合作”5种协同育人模式,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在招生方面,学校面向浙江省重点林区丽水、衢州等地市,定向招收免学费的林学专业学生,培养“一懂两爱”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已累计招生100余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实施“竹资源与高效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开设“竹子遗传与培育”“竹林生态与碳汇”“竹材科学与技术”“竹业经济与文化”等课程,全面贯通“一产、二产、三产”;同时,分别以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为支撑,构建基于全产业链的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政府部门、产业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培养体系中的关系和作用,强调“政、产、学、研、用”合作,建构协同育人新格局。
(四)机制创新——强化职责,激发动能
1.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协同推进“组织机构一体化”“任务考核一体化”和“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专门出台了协同建设和发展校级和院级的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是“组织结构一体化”,即实行学科专业管理团队负责人制,设置“学科专业负责人”岗位,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负全责,避免出现学科专业“两张皮”现象;主要手段是“任务考核一体化”,即在学校的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中将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纳入考核指标;最终目标是“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动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2.实施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制度,夯实本科教学核心地位
随着浙江农林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增强,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为了进一步凸显本科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建设,经校党委多次专题研讨,浙江农林大学下决心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制度,要求本科教学工作由各学院院长主管,院长需亲自抓、带头干。
根据院长主管本科教学的制度安排,学校改革了教学工作例会制度,要求校长和分管教学副校长联合主持会议,教务处处长和各学院院长参加会议,定期专题研讨与部署本科教学工作。同时,从2019年开始,学校同步实施了院长年度教学工作述职制度,强化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考核,切实保障将院长主管本科教学这一创新举措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三、新林科建设的建议与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吉共识》的发布为“新农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即“新农科”建设将通过“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3个方面的改革,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基于此,浙江农林大学对新林科建设充满期待,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方支持“新林科”发展,实现“四个突破”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拓展涉林学科专业覆盖面,实现涉林学科专业数量的突破;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提升涉林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影响力,实现涉林学科专业质量和声誉的突破;破解涉林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加大政策激励和资源配置力度,实现涉林教育资源支持政策的突破;共建林科人才培养联盟,做到育人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林科育人平台共建共享的突破。
(二)凝心聚力,全面加快“新林科”建设的实践步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新时代的林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目前,我国林业改革正在全面深化,林业的发展方式正在快速转变,林业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此,高等院校的“新林科”建设应在模式、机制方面大胆实践,实现新的突破,从而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现代林业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