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探究阅读,发展学生素养

2020-02-23张跃辉

语文天地 2020年26期
关键词:杜甫阅读教学文章

张跃辉

中学阅读教学理论解释说,阅读活动不仅是读者主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积极的感知过程,是读者与作品(或文章作者)思维碰撞的过程。语文课程中阅读篇目占主要内容,所以学生作为阅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是无法取代的。学生的阅读感知是烂漫的,带有想象的,学生的阅读经过就是鉴赏美、发现美的过程。在这个阅读环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把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变成“自我学习的探求者”,让阅读教学的课堂重新焕发活力。

一、阅读文章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

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是阅读文章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由于文章是作者独创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感情倾注到文章中,所以还原作者的本初意义也就成了认识文章的第一环节。部编语文教材中经典的篇章,都是作者情感和特性的凝集。从立意的创新、素材的选择到体裁的使用,从对生活的解读方式到情感的表达习性,从鉴赏情趣到语言特效,都显现出各自不同特点。

阅读文章,就要把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感悟,才算真正读懂文本。文本作为教材是学生走向作者情感表达的桥梁。学生必须通过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对作品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做到心领神会。学生将课文的主体化为自身感悟、心灵的过程,就是他们走近作者的过程。让学生体味它、深入它,进而喜爱它、占有它,其根本途径就是美美地读文章。

放飞性灵,把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美美地读,尽情地读。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情,这样也就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身的感悟,从而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应用。

二、阅读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1.蓄积探求文章的情愫

学生阅读的文章,汇聚了中外古今的经典名作,而很多作者都是文学巨匠、文化大师。阅读的经过就是接近作者和巨匠,与大师促膝交谈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传递、文化传承的过程。所以,在开展阅读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积极探求文章作者,认识他们的生活阅历,人生探求,在自主探究阅读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调动他们进一步探索文章的冲动。

如在《背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又仔细地美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学生在美读之后,畅所欲言,说作品中父亲爱儿子,儿子也爱父亲。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父亲“爱儿子最集中的表现在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体胖行走不灵活。“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衣服肥胖更显笨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还要穿铁道,爬站台,更不容易了。综上所述,从父亲的体型、父亲的衣着、走路的状态以及爬站台动作可读出父亲买橘子非常艰难。可父亲“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揪心的攀爬,轻松的心情,鲜明的对比显现了父爱的伟大。“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事,自然要发之于外。”有学生讲:“由两个‘自然’可看出父爱子,子爱父,也表现出儿子明白父亲的心意,作者认为父亲情不能自已、发之于外是不容置疑的,这更见对父亲的领会。”

学生通过美读,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这胜于多少空洞的讲解呀!没有学生读的基础,多少精妙的分析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

2.走入作者的精神家园

作者用“文章”作为意义载体对这个世界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与文章展开对话,达到与作者灵魂的沟通与共鸣。

指导学生美读文章,走进文章设置的情境中。用美读架起学生和文章的桥梁,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将文中凝固的情感变成流动的激流在学生的心中荡漾。

比如,在我教《湖心亭看雪》时,指导学生揣摩,在明亡后张岱立誓不仕,只想隐居山林著书以终,也许你会感到心灵被悄然撒上了晶莹的冰霜,冰天雪地的深夜的西湖,消解成哪般滋味。读《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我们好像听到“西湖初春”中的悦耳啼声。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好像看到恰若西子的秀美湖光。

学生情读(激情入题)、品读(赏景入境)、研读(知人入情),在多种多样的朗读中,借助形象思维,把文中的景、物、事、人形成的看到、听到、感触到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形象地感悟到张岱的情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作者的痴,雪天的景让他痴迷,雪天的情更让他痴迷。他遁迹于那里的山水之中,寄予了许多隐居的孤愤和清高的情思,在那个世界上作者心灵的栖息地只有“西湖湖心亭”。

三、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阅读的平台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与自我对话,感受情感的升华,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在阅读中,学生和作者的对话,可以有作者与自我的两面的“发掘”,进而形成思想的升华和知识的传递,这样学生的内心生命实质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新感悟。和作者对话,和文章对话,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碰撞,如果因材施教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阅读的平台,就会激发他们思想的火花,在联想模拟中,便会出现顿悟的境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如,在教《石壕吏》时,学生们查看官吏之举、倾听老妇之诉、感悟作者之述后,我指导学生体察作者的情感,在灾祸的面前,杜甫在做什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为什么杜甫不亮明身份?是懦弱还是有其他原因?杜甫“暮投石壕村”后,目击了“有吏夜捉人”的经过,听见了老妇人的诉苦,但杜甫一声不吭;第二天天明“独与老翁别”后,杜甫却没有发出任何慨叹评论。整首诗就是客观地叙述了一夜的所见所闻。作者为什么沉默不语,如果你是杜甫会怎样去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内心很不平静。纷纷发言:我想,可能因为杜甫也有内心的难处,他才去选择沉默不语。一味反对抓壮丁怜悯百姓疾苦吗?当时李光弼、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正打算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由于他们带领几十万人马已战败邺城,假如还继续吃败仗,那么唐朝的命运将凶多吉少,因此只好补充兵源,即使是做饭的老妇人也不放过。那么杜甫就支持 “吏夜捉人”吗?杜甫也于心不忍,老百姓已经为战争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这户人家的牺牲惨重,根本不好再来抓人,处于两难境地的作者,真的无话可说。

巧妙地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阅读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的世界就像大海,博大精深,波澜起伏。语文的课堂也应精彩纷呈,蓬勃如春。总之,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悟,才能激发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杜甫阅读教学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杜甫改诗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