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 感悟人生
——读《劝学》(节选)有感
2020-02-23陈顺岗
◎陈顺岗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勤奋学习、专心学习的品格和做人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劝学》有三个层次,一是读通,二是弄懂,三是悟到。读通就是要读对原文,将原文准确地译为白话文,明白文章表达的基本意思;弄懂就是要弄清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掌握本文论述的基本方法,熟悉其艺术特色;悟到就是要深刻领悟作者的深邃思想,感受其字面背后的深刻含义,从悟到中得道。要做到前两个层次并不难,难的是第三个层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义的解读,始终驻足于文章的字义层面,教学没有深度,弄通文章的大致意思即可;有的教师虽然对文章论证的方法和艺术特色也进行了分析,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所以对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也是浅尝即止,理解有限,从而使教学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到达第三个层次,才算真正掌握了《劝学》的精神内核,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才能达到真正受教的目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第一层开始,逐步进入第二层,最终到达第三层的境界,让学生经受《劝学》思想的洗礼,使自己思想和精神层面受浸润,受荡涤,受启发,受教化。
一、学习不可以停止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借助“君子”的话作为论点,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意在提高立论的站位,使论点更具说服力。随后,作者提出了五个论据:一是靛青是从青色染料中提取的;二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三是将直木加热鞣成车轮,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却再也无法拉直,是因为加工才会成为这样;四是树木受到绳子的牵引就能变直;五是刀剑等金属制品通过磨石的打磨砥砺就能变得锋利。通过五个论据的论述得出结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并且行为也就不会有过错了。这是一个提出论点、应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最完整的论述过程。文章读到这个层面,就分别达到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两种境界。如果就此止步,则错过了文章最美的风景。
作者应用看似与论点毫不相干的五个事例进行论述,光从字面来看好像与论点和结论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认真品味五个事例潜藏的内涵,就能够从五个事例中得出与之关联的五个与学习有关的类比:学习(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一种提炼,能使人品质升华;学习(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一种凝聚,能使人变得厚重;学习(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是一个輮性加工过程,能使人发生根本的转变;学习(如木受绳则直)是一种修行,能使人变得正直;学习(如金就砺则利)是一种磨砺,能使人变得锐利有力,君子只有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反思自己,就能做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成为真正的君子。作者对学习认识之深刻,的确使人感佩与叹服!
思悟延伸:学习是一个学思践悟的过程,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如果一但放松、甚或放弃了,就不会再进步了,甚至会功亏一篑,误入歧途。人要始终“不忘初心”,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和加强自身修养,时常反省自己,做到防微杜渐。
二、思而不学是徒劳的
文章的第二段说:我曾经成天苦思冥想,不如学习一会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来往远处看,不如站在高处看到的多。站在高处挥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能让别人很远都看得到;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让人听得更清楚。
仅从字面来理解,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告诫我们:“成天东想西想,不如沉下心来学习。”那作者将“学习”与“登高望远”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论述,又有什么深意呢?其实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学习能使人提高站位,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学习能够使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走向成才和成功。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教诲!
三、君子要学会借的道理
文章的第二段还说: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因为自己走的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不是因为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海。君子生来与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一方面,作者告诫我们借助外力和它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者还告诫我们,君子不是天生就是君子,只不过是他们掌握了“借”的规律,善于借助于外力和它物而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非也!学会“借”之道,一切皆有可能。
思想链接:马克思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工具,进行劳动。人类对工具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到高级,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借助高铁和飞机,使万里之外不再遥远,我们借助网络,使远隔重洋如近在咫尺,可见学会借助外力的重要性。
思悟延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弱小的,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去“借”。借的对象很多,包括借钱、借物、借力、借市、借势、借机……,只要合法合理,其实都是可以借的。好一个借字了得!多少仁人志士通过“借”而走向成功。例子不胜枚举,当下最典型的要数马云、马化腾、任正非、李彦宏、刘强东等人了,他们的成功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借”字。掌握“借”字的奥妙,将无往而不胜。其实学习本身也是“借”,即借用别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武装自已的头脑,这是文字明面所没有告诉我们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领悟才能得到。这些道理如果不展开来告诉学生,他们能知道吗?!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对接火热的社会和生活,那我们的教学就只是纸上谈兵。
四、知识在于积累
文章的第三段说:积土成山生风雨,积水成渊起蛟龙,积善成德通神明。不积小步走不远,不积溪流无江海。作者通过“积土”和“积水”,论述“积善”与“成德”和具备“圣心”的内在规律,又通过“不积”的结果反衬出“积”的重要性,这样的严密的论证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是其一。其二,这样的德育观对于指导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总在思虑德育工作从何做起,思考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忽略了从小处着手,从点滴细微处下功夫。作者其实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德育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做善事开始,多做善事,就能积少成多,积善成德,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具备圣人一样的高贵品质。这正是养成教育的思想所在。其三,通过“积”与“不积”的辩证关系,结合文章“劝学”的主题,我们不难得出“知识在于积累”的分论点。
思悟延伸:现实可见“积”字诀的妙用:财富需要积累,经验需要积累,能力需要积累。每个人都要注重积累,学会积累。用好“积”字诀,当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走向成才和成功,这其中就隐含着量变与质变的哲理,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五、学习贵在坚持
文章的第四段说:骏马一跃跳不出十步之远,劣马持续不断终能到达目标。如果锲而不舍,金石可以凿穿;如果中途放弃,朽木都无法折断。作者连续使用四个论据进行论述,四个论据共同揭示一个本质特征:欲要成事,贵在坚持。结合文章主题,就不难得出“学习贵在坚持”的观点。
思悟延伸:一方面,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中途是不能放弃的,一但放弃了就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鲁迅先生说:有人说我有天才,其实我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其成一代文豪。另一方面,其实不光学习需要这种精神,做任何事情概莫如此,很多人和很多事总是虎头蛇尾,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没有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之以恒的韧劲,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预期的目标。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我们职业院校学生最缺乏的、迫切需要构建的精神品格。
六、学习要专注用心
文章的第四段还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瓜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表的泥土,向下喝到岩石深处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而螃蟹纵有六腿两钳,却只能依靠蛇鳝洞穴藏身,是因为心浮气躁用心不专的缘故。作者应用蚯蚓和螃蟹两个事例对比说明做事情要用心专一,不能心浮气躁。学习也是这样,要专心致志,不能心猿意马,才能学到真知,取得真谛。
思悟延伸:雷锋说,学习要有钉子精神,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其实干工作和做学问一个样,也必须用心用情,集中发力。习总书记讲:要象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颗接着一颗钉,要抓铁有痕,踏实留印,讲的也是一种新时代的钉子精神。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我们养成这种钉子精神,具备这种钉钉子的精神,在学习上就能悟到得道,在工作中就能取得成绩,走向成功。
《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生活的大自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通过对生活、学习和对大自然的观察,领悟到如此之多关于学习的道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发、启示和启迪。这篇文章不仅包含着许多关于学习的道理和方法,还深藏着太多做人做事的哲学思想和真知灼见。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读通、弄懂和悟到,领会文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可贵品格,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从大自然中、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吸取智慧和力量。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这篇经典文章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人生的学习、成长极具教育意义。我们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东西,则学生幸甚!学校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