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2020-02-23郑夏妍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理论课育人

郑夏妍

“以文化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郑夏妍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作为高校第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以文化人”,具有培育文化自信、助力课程改革创新、履行文化使命等重要的作用。当前,这项工作面临着文化环境空前复杂和育人实效不足的双重问题,应当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甄选内容、增强主体力量、创新育人手段、多维构建课程体系、联结生活世界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升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作用;对策

“以文化人”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主动肩负起新形势下的责任使命,加强对“以文化人”命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积累新经验,打开新局面。

一、“以文化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以文化人”,是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以文化为内容,实施感化和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发展及环境的和谐之目标。“以文化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

1.是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中华文化延绵不息,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根基,以文化铸魂,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有力地为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赋能。通过建立起更加广博的中国文化新认识,能够促使青年学生确认民族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才能树立起与国家发展同心同向的志向,更好地将个人的人生轨迹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使命的题中之义。

2.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高校思政课体系亟需从主体、内容、载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创新,而优秀文化能够为这一创新增效提供有效支持。以文化人的“文”能够支持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提升文化含量;以文化人的“化”能够为高校思政课载体和手段的革新提供理念启迪和方法借鉴。由此,“以文化人”理应成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中的必选项。

3.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高校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需要学习领会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坚定不移地守护高校的精神家园,并积极发挥辐射性,引领社会精神层次提升,激发民众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行。作为“高校第一课”的思政课,通过对“以文化人”实践命题的探究,能够为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更好发挥贡献力量,这也是历史赋予高校思政课的光荣使命。

另一方面,高校是推动思想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师生通过学习、思索与奋斗所绘就的文化图景,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文化画卷的重要组成。通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文化人”,能够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助力中华文化在创新中发展。由此,筑牢高校思政课的文化根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探索“以文化人”的过程中,面临着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亟需深入分析、科学应对。

1.文化环境的空前复杂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愈加频繁。一些西方国家以文化为突破口,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隐性渗透,使得一些青年学生在面临文化冲突时茫然无措,甚至降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丧文化”等新型亚文化形态在青年人群体中大范围蔓延,消解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奋斗意志,导致个体陷入价值迷茫的状态,是值得警惕的文化现象。

2.“以文化人”的实效不高

在部分高校的现有课程体系之中,文化素质类课程与文化类实践环节仍显不足,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格局呈现较为孤立的状态,力量十分薄弱。而在寻求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从思政课内部看,也仍旧存在多方面的困难。首先是思政课教师文化育人能力不足。术业有专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文化研究的专业背景;部分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也不足,对思政课以文化人使命的认识不到位;另外,部分一线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工作量已超负荷,的确难以有大量的时间潜心研究文化教育,于是就陷入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无力的被动状态。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出现诸如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内容不科学、实施手段简单化等实际问题,严重制约了“以文化人”的育人实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推进

在高校治理的最高层面,应当充分认识到“以文化人”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属性的挖掘。理清工作思路,构建工作体系,构建优势互补、环环相扣的文化育人责任链,从而为整体工作的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高校还应当立足全局,根据本校整体的文化布局,积极融合地域文化、科研文化、校友文化等,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发展方向。

2.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科学甄选文化内容

在“以文化人”中,“文”的正确选取是起点。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科学甄选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才能确保文化内容的正确方向;只有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才是高校应当选取的教育资源。总体而言,应当同时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核,积极吸收优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与教学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文化内涵。

3.增强主体力量,实现协同育人

首先是通过集体攻坚,实现马院教研力量最大化。每位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文化兴趣点不同,通过集体作战,能够更好地取长补短,实现精力的集约化和效果的最优化。其次是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发力,融合校园更多的文化育人力量,也可以促进对专业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再次是通过对接社会,吸纳校外育人力量。例如一些高校的马院与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场馆共建,积极整合全社会的文化育人资源。

4.创新育人手段,构建师生文化共同体

“以文化人”中,“化”关系到方法选择和载体运用,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化”强调的是由心而生的浸润,切忌生搬硬套的“植入”。在教师自身达到领会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确保文化精神的弘扬与思政课的讲授实现最佳融合。 “以文化人”强调的是源自“真”的结果。在师生共同感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通过真切的体验和真诚的探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赋予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5.完善育人阵地,多维构建课程体系

巩固必修课课程平台。注重整体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集成创新。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积极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文化育人话语体系的优化,提升思政主阵地的教育效果。大力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思政课程作业,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向校内外广泛传播。

嵌入社会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必修课,也是“以文化人”的良好平台。通过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从而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耦合。

打造特色文化类思政选修课。近年来,部分高校聚焦文化,开设了一批思政选修课,既充实了思政课程体系,又成功打造了精品文化品牌。如上海音乐学院推出《文化中国》特色思政课,通过传唱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推出特色思政选修课《筑梦海丝》,将海丝文化融入课堂,加强民族认同。

6.联结生活世界,增强育人实效

“以文化人”中“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不应当是悬浮于生活之上的抽象概念,而应当是融入具体而微的生活中。必须要联结生活世界,才能加深学生的体悟。生活正是呈现“人”文化领悟的最佳场域。“以文化人”应当引领学生在文化的视域中,在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要将文化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考察。正如有学者认为:“他们使文化理论在本体论的层面的关注焦点从理性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从世界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从‘寻求高原因’转向探寻人的生命存在和实际生活。 ”[3]在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对接过程中,在不断互动与升华过程之中,激发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从思想到行动的摆渡。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3]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95-96.

2020—02—20

G642.0

A

1673-4564(2020)03-0173-03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