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中的节事活动报道及其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探析
——以长春电影节相关报道为例
2020-02-23汲懋頔
□ 汲懋頔 王 硕
一、长春电影节与长春城市形象
城市可以借助大型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聚媒效应,尽可能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城市知名度,为城市创造发展契机。截至2020年5月10日,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网络信息数据,其中关键词“长春”信息的网页总数量为1000万个;“长春+电影节”信息的网页数为296万个,占比约29.6%。由此可见,长春电影节这一节事活动的传播对长春信息传播量有着巨大贡献。
城市形象的建构是“客体化的区域现实(例如区域活动于客观事实)经由记者、编辑等把关人的信息采集而被建构为符号化的城市媒介形象的过程”。新闻媒介为人们营造了“拟态环境”,媒体对于城市内节事活动报道的广度与深度、突出的新闻卖点能否吸引受众,决定节事活动传播的成败,影响城市形象的建构。受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受众只能根据大众传媒对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报道来获取信息,从而感知城市形象。
二、样本选取与分析
本文以“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抓取了2018年6月22日-2018年11月21日的报道,经严谨的人工检查筛选,选出与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强相关(指在标题、正文内都涉及到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的相关报道内容)的报道文本122篇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一)报道规模与来源
本次研究选取的122篇新闻报道中,央广网31篇(占比约25.41%),人民网20篇(约16.39%),人民网吉林站14篇(约11.48%),央视网13篇(约10.66%),新文化报11篇(约9.01%)。
(二)词频分析
以本研究选取的122篇为样本,运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进行文本的关键词提取与词频统计,将权重与词频共同分析得出如下关键词:电影(95.85,384)、中国电影(59.24,82)、金鹿奖(53.54,34)、长春电影节(41.6,107)、徐峥(41.16,17)、长影(40.53,126)、长春(37.53,173)、王珞丹(35.68,21)、青年(32.6,134)、万国鹏(29.14,11)、雷献禾(27.59,7)、演员(27.43,46)、长春电影制片厂(26.93,8)、金鹿计划(23.69,10)。
将权重与频率共同分析得出,长春电影节相关报道有“重内容、轻传播”的特点,对节事活动中所包含的城市形象信息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控制。第一,大量电影节相关的影片与奖项的报道、导演与明星的娱乐通稿,体现了节事活动的聚媒效应,相关话题占据头条。影片与奖项是电影爱好者最为关注的话题,明星通稿除吸引粉丝外,借助其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往往被世人瞩目。第二,传播内容较为乏味,主题单一,多为活动本身的客观性报道,缺少人文色彩与趣味性,容易使受众把电影节举办地的城市形象也向单调乏味的消极层面联想。第三,过于强调有悠久历史的“长影”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并未打破受众对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刻板印象,反而加深了刻板印象,使受众产生知觉错误。但是,“青年”“金鹿计划”的高频出现彰显了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聚焦中国电影新生代、培育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春革新发展,重视青年群体的新眼光、新格局。尽管未能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但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报道议题分析
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为了对文本信息更加准确地进行提取与分类,笔者通过NLPIR的深度机器学习来进行文本分类,机器学习算法的文本分类准确率较高,综合开放测试的F值约86%,机器学习分类通过分词后的文本语义内容自动确定文本内容,得出如下结论。
报道议题为经济形象的报道数量为99,占比81.15%,相关报道多集中明星通稿与经济措施。明星通稿如《谭卓凭<药神><西小河>双片入围长春电影节》,这类报道主要是为了吸引粉丝群体的关注从而达到宣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粉丝流量为长春城市形象打开窗口。经济措施类报道大多讲述了长春电影节历届的发展以及长影制片厂在新时代的发展新机遇,即长春市欲打造长春国际影都,构建以影视、文创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借助影视产业大力发展长春经济。
报道议题为文化形象的报道数量为22,占比18.03%。文化形象的相关报道多以艺术的视角分析报道相关影片,如《长影6部新片亮相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等新闻报道,文本内容多是对于长春电影节中的影片进行分析,报道评析电影内容、描述电影节活动、对具有显著贡献的前辈电影人们致敬。部分报道的内容更凸显对长影人坚守电影主业创作精神的赞扬,对一大批为时代讴歌画像、为人民写意抒怀的优秀影片的称赞,体现了长春市多元包容、革新进取又注重历史的良好文化形象。
报道议题为文化形象的报道数量为1,占比0.82%。政府形象的报道较少,集中在政府为支持长春电影节的举办在相关活动中的参与、相关政策的落实等。其中突出表现为对于电影行业青年力量的关注,扶持青年影人,推动电影发展。报道讲述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的“金鹿计划”,聚焦中国电影新生代,培育中国电影新力量。但该类报道内容较少,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各类议题样本占比表明,长春电影节的宣传报道较少与城市相结合,仅立足于电影节本身,一方面难以让人通过报道对节事所在城市产生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宣传时效性较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报道主题从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发,长影悠久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电影行业突出的贡献为报道增添了价值与宣传效应。
三、结语
区域形象的传播离不开区域内外媒体的报道。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作为载体,借助大型活动的聚媒效应,在报道中凸显城市形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互联网媒体中大型节事活动的报道进行分析,将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行探究。
一方面,电影节的艺术内容与业内地位使长春电影节对城市形象中电影元素的塑造起到了聚媒传播的效果,是展示长春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对长春电影节的传播活动特别是传播中所包含的城市形象缺乏系统化处理,与“电影城”的城市形象关联较低,没有充分挖掘长春市的电影元素和长影等基础设施,没有将节事活动与城市环境形象、市民形象结合。报道内容单一,在经济形象、文化形象上有所体现,但并不全面。过于强调老工业基地时期的辉煌而缺乏对转型措施与重视新力量的具体报道,无法改变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刻板印象。还存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断裂、忽视了对城市形象议程设置等问题。报道来源不乏新华社、央广网等国内知名媒体,但多数传播活动仅围绕节事活动本身,几乎没有借助媒体的知名度向受众传播城市形象。长春市应合理规划报道内容,多方面优化城市形象,为城市信息传递提供平台,以全新的媒介形象为城市创造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