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效度
2020-02-23
词语教学中学习效度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面对这个事实,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就词而词”展开词语教学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是脱离文本探究词语的行为。为此需要从多元化角度激活词语,提高词语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丰富词语教学。
一、对比词语的联系点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抓手,教师要善于抓住核心词语作为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点。通过解放学生头脑的方式,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统编版教材中重要词语之间的联系点,将词语教学中的“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反复操作,使学生能想、敢想。这也与当下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符合,词语教学实际上也离不开“六个解放”的指导思想,在词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词语的联系点[1],也是一种积极开拓学生对词语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式。
统编版《搭石》一文中用“美”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文本中两个曼妙的叠词更是将作者蕴含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文本中重点词语的眼睛,随后再自己细细品尝词语在文本中丰富的韵意,最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品味出叠词“人影绰绰”和“清波漾漾”在文中表现出的精妙所在。由教师带领大家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般的美感”这句话,学生在跟读后脑中也逐渐浮现出这句话的“影子”,教师这时趁热打铁问道:“用‘清波荡漾,人影绰余,给人画般的美感’来表达,哪句话更好呢?”学生想象了一会儿,踊跃举手回应道“第一句更好,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更方便朗读。”“第一句在词语格式上有着对称的美,是一种ABCC 式的搭配,第二句没有自然也没有那样的‘影子’了。”教师在听完学生对〈搭石〉文中的叠词运用的分析后,缓缓道出叠词在文中的作用。叠词这种特殊的语言呈现方式,使自身魅力无穷。在朗读的过程中人的嘴在发音时形成互相呼应的音调,而这种回环、覆沓的语言节奏让朗读更具表达的力量。教师独具慧眼,将《搭石》中的两个重要词语找出,让学生先随着教师的正确阅读叠词的方式朗读一遍后,让学生有了对〈搭石〉文段的影像,随后立刻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清波荡漾,人影绰余”在文中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两个抓手,才让《搭石》的情感美、朗读节奏美、语言构建美三位一体,将这个默默无言的意境锁在了叠词之上。当学生大声朗读或在心中默默念出时,这层枷锁就自然而然被打破,独特的意向也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学生的语境中。当学生体会到教师抛砖引玉背后的深切用意时,又会对“人影绰绰”和“清波漾漾”叠词的联系点大加赞叹,对仗的使用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并使文章语言具有美妙的神韵。
二、注重联系语境丰盈词语
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词性的语境联系,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感知词语出现在文中的丰富含义,学会联系词语拓展语境。很多教师可能在教导学生词语意义的时候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对抽象的词语进行大量举例,试图让词语实体化的意境活灵活现展现在学生面前,着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要搭建一个节能高效的词语教学平台,还是需要让词语丰盈的意境与统编版教材结合在一起。笔者在用统编版教材教学过程中,为了展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美,是这样落实的:
在统编版的《搭石》中还出现了一句话,“每当上工、下工……那么协调有序”。笔者在找到句子中的核心词语“协调有序”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预习任务,让他们自行阅读文章后去理解“协调有序”这个核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且要学生把“协调有序”的事物和行为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述出来。在课堂上笔者用以下方式联系语境拓展词语:
师:同学们你们在完成预习后,找到“协调有序”这个词代表什么意思了吗?
生:我知道:“协调”代表了万物和谐一致;“有序”代表着次序的分明,条理的清晰。
师:那么《搭石》中的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受到“协调有序”呢?
学生很自然的联系起语境,找到与“协调有序”有关的上下文,并富有感情的将《搭石》中上下关联的文字朗读起来。
师:非常好,那么请这位同学还有这位同学的前桌,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前面的——
生前: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后:紧跟上去。
……
重复3个回合后。
师:……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
生齐:协调有序!
“协调有序”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联系《搭石》中上下文的语境、丰盈词语的方式,让抽象的“协调有序”像一部重复播放的影音一样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当他们再读到“协调有序”这个词语的时候,耳边响起“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的声音,仿佛身处搭石上,与绰绰人影融入其中。这时也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词语教学课堂上完成了对核心词语“协调有序”的学习。
三、激活生活经验,加深对词语的感悟力
语言的敏锐、语感的培养永远需要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语言文字上,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抓住统编版教材中每一个有深度、有可挖掘性的内涵词语;另一方面在寻找到值得让学生细嚼慢咽有深度的词语时,要在细节上下工夫,让词语的意思能够足够立体化、形象化,以此来提高词语教学效度[2]。
在统编版《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表达的,“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部分细心的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一句话,举手向老师提问到:“‘焦急’代表了文中满头银发老奶奶十分着急,有着切望的事,为什么还会‘耐心’不烦躁的背靠洋槐树等待着呢?”语文教师听到这样的提问后引导着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一天放学时你没有带好伞,天上下起了大雨。同学们的心情会如何呢?(焦急),但是天上的雨下的太大了,家长肯定也很心急,他们已经尽可能快地赶过来。同学们的心情又会如何呢?(耐心)”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述了一遍生活中的场景后,很快也能够感受到老奶奶背靠洋槐树等待总理灵车的所思所感。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对学生生活经验后,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并激活学生的经验,将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到《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仅让学生确确实实了解到“焦急”与“耐心”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积累,为学生未来的写作、表达等文学创作夯实了深厚的基础。
四、现学现用词语创设情景
词语教学课堂需要讲究“真”,要注重词语教学课堂的实践,将词语教学知识重点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适当的练习将这些词语知识好好消化真正使它成为学生自己的力量与知识。因此要在词语练习中引导学生探究、掌握运用词语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在词语教学课堂中学到“真”知识。
统编版的《燕子专列》中有一个重要词语“呼吁”,这个词就算寻求工具书解释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呼吁”一词真正的含义,更不要说让学生理解“呼吁”一词在《燕子专列》中的具体用意了。为此教师可以用创设情景的方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搭建起这样的情景——“新闻播音员让民众在新冠肺炎传染期间避免出门、避免在人群密集场所聚集是想为我们传达怎样的事呢?”学生将前因后果联系在一起,组成4-6 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播音员在说出一件客观事实后将希望民众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的事情通过电视或广播等形式传递开来。教师趁热打铁问:“播音员传达给我们行为用《燕子专列》中一个词来概述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应:“呼吁。”
教师教授词语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因此词语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高,要让词语深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里。统编版语文教材对词语学习的理念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革,它将词语内容的学习集中放置在阅读板块,也就意味着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大部分教师在词语教学进行时将焦点聚集在对“意”的理解,却轻视了学生对词语教学“本”的需求[3],教师应该不断摸索提高词语教学效度的手段,用扎实的词语教学夯实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让词语教学中出现的如“映日荷花”等词汇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异彩。